去迪士尼乐园,会成为胸怀抱负的中国家庭的必备程式吗?

7月6日,《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署名Reagan Louie的文章,标题是“米老鼠的魔力在中国灵验了”。

今天《参考消息》摘译了此文。

《参考消息》的翻译质量一直很过硬,是业内标杆般的存在,但很多时候限于篇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摘编,二手读者难窥原文全貌。

     什么叫诗呢?某大拿文学家说诗就是翻译过程中丢掉的东西。很多文章也是这样,把《参考消息》摘编之后扔了不用的那几段拾起来看,就能明白此文的用意:

     迪士尼乐园在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一场价值观输出,美式价值征服了中国人。

500

作者Reagan Louie父母都是中国人,是在美国出生的二代华人。他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带她去逛Anaheim的迪士尼,心灵受到震撼的感觉,他认为,玩一次迪士尼,是实现美国梦的一部分: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American dream.

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对迪士尼的崇拜,勾起了他的回忆。

500

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者生于1951年)一样,出现了中产阶级的繁荣期,有着类似的报复,物质财富,休闲安逸,旅游观光,温文尔雅,对美国那一代婴儿潮来说,到迪士尼乐园是成长的必经礼仪。

500

     1980年代,作为一个摄影师他来到大陆参观访问,发现当时的国人封闭谨慎,对官方定义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东西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文章认为,群众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更加拥抱西方文化。

500

     上海方面表示,这座迪士尼乐园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要有中国特色,对建筑风格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这一段《参考消息》基本都翻译出来了,唯独有一句漏掉了:上海的迪士尼乐园,和全球其他地方比,是“公主”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个,因为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讲集体主义,如果只有一个公主入驻迪士尼,显得很个人精英主义。

500

文章最后一段这么说,逛迪士尼的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是单纯的休闲游玩还是领略美国价值观?很多青少年回答说这无关意识形态。

500

但作者认为,从新一代中国人逛园子时候发自内心的笑容可以看到,他们已经被美式价值观倾倒。为什么呢?因为园子内外简直是两个世界。外面混乱不堪,挤来挤去低声咒骂的人很多。

500

一进到里面,画风突变。大家各个彬彬有礼,遵守规矩,不得吐痰,不得让孩子在灌木里大小便等等。

500

紧接着美国梦的叙述部分,作者发问:

Will going to Disneyland now become a ritual for aspirational Chinese families?

去迪士尼乐园,会成为胸怀抱负的中国家庭的必备程式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