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钟志华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16岁进入湖南大学机械系学习,22岁赴瑞典攻读博士,30岁成为大学教授,35岁升任院长,43岁担任湖大校长,52岁成为中国工程院秘书长,54岁接手同济大学。

他,便是2016年9月刚刚上任的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

之所以能够接替裴钢担任百年名校同济大学的校长,不仅因为他在学术上辉煌的成就,更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信仰有关。身为共产党员,他学术领先、热爱祖国、情系农民、扎根基层,同时在教育事业上贡献颇多。

500

作为学者的责任

    当前我国车辆工程领域只有两位院士,一位是已逾古稀的汽车学“泰斗”郭孔辉,另一位就是2005年当选的院士钟志华。

    1962年钟志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贫寒不曾阻挡过他对学习的热爱。八岁开始上学,16岁便跳级考入985名校之一的湖南大学。大学期间他深入学习英语与瑞典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瑞典勒欧大学并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他相继在瑞典获得勒欧大学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后,他被林雪平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并成为享有盛誉的几名“终身副教授”之一。

500

在瑞典期间,他开始了对有限元方法的研究,为汽车安全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计算方法。此外钟志华与李光耀教授共同领衔了一项有关车身制造的课题,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们攻克了机械制造业的这项难题,帮助企业提高了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并降低了开发成本。

2001年,钟志华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汽车在湖南大学诞生,这是国际上第一辆具有优良碰撞安全性能的类菱形汽车,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截至到目前的学术生涯中,钟志华先后发表论著120余篇,出版著作3部,并多次被国际权威的期刊收录与引用,他的学术思想在学术界享有相当的声誉与知名度。

在学术领域,钟志华可谓造诣颇深,他无愧于家庭与国家的栽培,为汽车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承担起了一代学者的历史责任。

500

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留学回国后,钟志华被聘为湖南大学车辆工程学的博士生导师,并先后担任湖大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2005年7月,钟志华正式接管湖大,开启了湖大“研究型、开放型、综合性”之路。任职不久,他就提出把“湖南大学建成全国前30名的重点高校”的设想。

与此同时,钟志华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责任教授”、“学分人制度”等概念,这些基于学校实情的具体改革方案,使湖大“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据钟志华自己所言,比起“校长”、“院士”的称呼,他更喜爱别人叫他“钟老师”。即便身为校长有诸多要务缠身,他仍旧坚持亲自面向本科生开设一门叫做“大学生成才之路”的课程,“钟老师”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年年人数爆满。

钟志华担任湖大校长以来,对于湖大建设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实实在在的承担起了一校之长的责任,不搞官僚作风,深入学生当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子“成才成人”。如今,“钟老师”接管下新中国另一所985名校同济大学,未来同济的发展之路必将备受瞩目。

500

                            (右一:钟志华院士   中间:同济大学前校长裴钢院士)

作为国人的责任

1995年,钟志华回到了中国。在回国之前,他和妻子都已经拿上了绿卡,有车有房,生活优裕。不仅他的一些研究项目被几家外国大公司采用,他本人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和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欧盟高科技项目,尽管在国外,他有如此多的施展空间,但这一切从未动摇过他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面对外界的质疑,他表示一个有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为自己的祖国效力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切实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是在别国工作所无法比拟的,即使从身之为人的自然情感上说,为养育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服务也是应该的。

钟志华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他对祖国的赤子情怀上,也体现在他对于同胞的关怀中。自“六五”计划伊始,我国就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适合南方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但是水稻生长情况复杂、稻田工作环境恶劣、农村机耕路不发达,同时农民所能承受的成本有限,所以一直无人能研究出合适的机器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钟志华则挺身而出,他果断摒弃高级学者一般不做农机研究的惯例,自费进行水稻收割机的研制。他利用自己在湖大任教的有利条件,每年自费回国多次,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并反复修改草图。回国定居后他更是不管高温酷暑、刮风下雨,都亲自下田测试,在车间和田间度过无数不眠之夜,终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这项研究虽然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但是钟志华相信其背后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的整体进步与伟大复兴。

500

也许正是因为钟志华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2005年12月,钟志华从52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结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占据最优质资源的知识分子。身处瞬息万千的21世纪,时代更加呼唤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心的爱国志士去充当社会的脊梁。

诸如钟校长这样将共产主义崇高信仰牢记心间并付诸行动的人,无疑是现代中国的中流砥柱。身为一校之长,他身体力行的感染着下一代青年,铁肩担道义,不忘头顶的信仰与背上的责任,才能砥砺前行,不负祖国、不负人民。

时刻不忘:永为国之栋。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