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刘禅傻吗?一点都不傻,帝王心术玩得溜着呢

500

刘禅从来都不傻,唯一有点失策的就是最后在不该投降的时候选择了投降,从而导致他成了亡国之君,而他在后世眼中的形象,基本上也就是按照一个无心国事、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亡国之君来塑造的,让人以为他傻。

贪玩,喜欢吃喝玩乐,亡国之君和傻是两回事,傻不一定就必然成为亡国之君,亡国之君并不一定就傻。刘禅是亡国之君,肯定算不上什么神文圣武的英明君主,但要说有多傻,多混乱,多残酷,那也说不上。

只不过他的性格和特点,不太适合在三国鼎立这样的大争之世做君主而已。如果换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太平盛世,说不定他也会像乾隆一样,留下下江南,到处题字,喜欢各种珍奇玩好的传说。只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三国,碰到的又是蜀汉这样一个三国中最弱的一方。

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开始给刘禅平反昭雪了,又说他不傻,其中很多人提到的例子就是,所谓乐不思蜀的故事,其实恰恰说明了他的聪明,因为如果他当时像下属说的那样,痛哭流涕,表示思念益州,希望司马昭能放他回去,以司马昭的为人,恐怕他就活不了几天了。

还有《三国志·后主传》中的评语也说,他前期任用诸葛亮、蒋琬、费祎,蜀汉政权还是比较太平的,而且始终对曹魏保持着进攻态势,后期又任用宦官黄皓和樊建、董厥、陈袛等人,排挤打压当时蜀汉政权的支柱姜维,朝廷政治局面才开始出现混乱,直至最后灭亡。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后主是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君主,用贤臣就强盛,晚年任用奸佞,国家就混乱乃至灭亡。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但不太充分。实际上,更能看出刘禅的帝王心术的,恰恰就是他在诸葛亮死后,开始不动声色的逐步收回权力,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棋子,就是任用宦官黄皓。

蜀汉基本上延续了东汉的政治制度,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些变化,大体上的格局仍然是宫中、府中以及中朝这样三个相互牵制的体系。其中,丞相府不能被理解为丞相个人的私邸,而是政府机关。宫中包括皇帝身边的尚书、中书令、中书监等,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是决策机关。东汉以大将军辅政,多数录尚书事,参与重要事务决策。

刘备时期,蜀汉政权草创阶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宫中”来运转的,以丞相为首的行政体系主要是负责执行,决策权基本上控制在“宫中”的。而到了诸葛亮时期,因为诸葛亮有录尚书事的职衔,所以朝廷的内外权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府中”,“宫中”基本上就成了摆设。

这也就是刘禅后来所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意思。同时,这也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意图所在,就是希望让后主刘禅不要对他有什么疑心,趁他率军北伐的时候在“宫中”另搞一套,架空他。主少臣强,毕竟这是很容易出现相互怀疑的局面。

诸葛亮死后,蒋琬时期基本上继承了诸葛亮时期的做法,但录尚书事的人开始多了,比如费祎就作为蒋琬的备胎,也参录尚书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掺沙子的做法,分散权力。而到费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执掌蜀汉政权的时候,刘禅在宫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小班底,只是尚未走到前台。

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开始正式亲政,自己处理蜀汉的日常军政事务,黄皓的专权也差不多从这时候开始。但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刘禅身边的近臣中,还包括尚书令樊建、侍中是张飞的孙子张绍、秘书监郤正,并不都是奸佞之人。当然,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后主比较信任的大臣。

也就是说,信任和重用黄皓实际上是刘禅的帝王心术,是希望用他来牵制外朝大臣,重建东汉时期以宦官、内朝和外朝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而皇帝则可以超然于这三方之上,便于控制。用黄皓的另一个好处则是,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以让黄皓来背锅,而不必由刘禅自己完全承担责任。比如姜维、诸葛瞻就都认为,蜀汉国势衰落的关键就是黄皓在坏事,并没有埋怨刘禅的意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