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46)萨镇冰的抗美援朝诗作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丘讲古

关注微信公众号:雪菜肉丝面加蛋

500

萨镇冰生于清咸丰年间,幼年接受近代海军教育,曾经留学英伦。壮年时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名军官,曾与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并肩奋战。他是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覆灭后少数的幸存者,曾先后作为清朝的海军提督和民国初年的海军总长为重建海防殚精竭虑。他于94岁鹤龄仙逝时,已经是人民共和国的第三个年头了。一位经历了清、北洋、蒋记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的传奇人物。

 500

网上盛传,这位世纪老人晚年曾经有这么一件事: “1951年,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0多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萨老1952年去世,因此,他确实在生前经历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攻克汉城的事件,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不是他的作品呢? 从诗的内容看,无疑是感人的。但是,从形式上看,实在难以让人相信出自萨老之手。因为它虽然是旧诗的格式,却完全不符合旧诗的格律规则。 首先,它不押韵。

二四句的尾字“城”和“天”韵母完全不同,甚至不相近。不要说写诗,就是顺口溜,也不会不押韵到这个地步。有人可能怀疑,也许是古今音的不同导致的。然而,萨老生活的年代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汉语的语音已经基本固定化,没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即使按照古代的韵书——也是数百年来所有诗家共同遵循的“平水韵”来看,这首诗也是不押韵的。

 500

四句尾字在平水韵中的韵部分别是: 梦 去声 一送城 下平 八庚弃 去声 四寘天 下平 一先 全部都不同的。按照平水韵,显然不押韵。所以这不是古今音的问题,无论是古音、今音,都不押韵。 又有人说,这四句诗也许不能作为绝句来要求,古体诗的押韵规则不是灵活的多吗?

不错,古体诗比之近体诗(律、绝),确实格律上比较自由些,但也绝对不是说可以不押韵的。只是它可以押仄声韵(近体诗一般只能押平声韵);可以押邻韵(就是平水韵中相邻的两个韵部,如上平中的“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如果是近体诗,那么所有的韵字都只能从一个韵部中取,而如果是古体诗,则可以从相邻韵部中取,也视为押韵);可以上去通押(在选择“邻韵”时,上声韵部和去声韵部是可以同时选的(入声不行))。 

然而上面这首诗的“八庚”和“一先”两个韵部,虽然同属下平,但相距甚远,已经完全算不上“邻韵”了。

 500

因此,即使按照古体诗要求,这首诗也不押韵。而如果将它视为绝句(近体诗),那就更麻烦了。因为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更高,除了首句可以押邻韵外,偶数句(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同个韵部,押了邻韵也被称为“出韵”,是犯规的。

唐人处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期,出韵的情况还比较多见。宋诗特别注重格律,这类情况几乎就没有了。 

其次,近体诗对于平仄的要求也很严格,这四句按照绝句平仄来看毛病就更多了: 首句:“载”应该用平声字,错用了仄声。“如”应该用仄声字,用了平声。次句:“国”应用平声,而用了仄声(“国”在普通话现在是读平声的,但是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亡”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三句:“自”应用平声,而用了仄声。只有末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无误。

综上,这四句,内容上也许反映了一种令人感动的情绪,但从诗词格律上看,完完全全是不合格的,是根本不懂旧诗的人才会写出来的。萨镇冰老人作为一位生于前清、长于旧社会的旧人物,会毫无诗词的常识吗?他11岁进西式学堂学习海军,但在这之前,肯定也还是接受过旧式启蒙教育的,不会对诗词格律完全没有概念。

 500而这首诗,目前似乎能找到的出处都是在网上(包括中文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而在萨本仁所著《萨镇冰传》里,却没有收录。这本书中倒是收有萨老在解放后写的另一首诗: 中华解放两周年,耕者而今各有田。治匪法严无报警,救邻师壮尽称贤。一生劳动功为巨,四海和平志益坚。愧我颓龄难建树,小诗奉祝助宣传。 这是萨老在1951年国庆时所作。内容是一般的歌颂,就艺术水平而言可能无足称道,但是,从格律上看,这却是一首四平八稳的七律。通篇押下平一先韵,平仄准确无误,颈联颔联对仗工整。 500

这充分说明了萨老也许没有多少诗才,但绝对是懂格律的,是会作近体诗的,而且一直到他的晚年还能写出这样工整的律诗来,因此绝无可能作出那种无韵无平仄的“绝句”。

那首“五十七载犹如梦”,很有可能是伪作,甚至极有可能是近年一些好事而又不懂旧诗的网友替萨老编出来的。 至此,似乎已经找到了真相,然而,反而不能不在心中泛起一些遗憾。 

毕竟,萨老可能是惟一一位有幸活到1950年代的北洋水师将领;毕竟,他正是在那一场因朝鲜而起的失败战争中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战友,自己也承受了投降之耻;毕竟,他是少数能够亲眼见证,在当年叶志超之流仓皇溃退、一夜500里遁回鸭绿江的那条旧路上,一支中国军队,势如破竹、直取汉京…………

这位为国家执戈奋战了一生的老军人,该当有多少感慨!多么希望,能有笔墨记录下他的这份心情!

 终于,在《萨镇冰传》中,我们真的找了一首萨老与朝鲜战争相关的诗作: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结日阴谋违夙约,援朝义举洽群情。中苏两国临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

 这是一首工整的七律,固然,它的用词可能不及那首伪作那样的“燃”,但是,却让我们清晰的感觉到这位世纪老人因为中国军队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因为全中国人民在这场立国之战中所焕发出来的团结奋发精神而感奋的心情。“华裔方兴孰敢轻”,当年在清政府手中输出去的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当年涣散、颓唐、从肉体到精神都病态着的民族,彷佛在一夕之间又绽放了她曾经照耀历史的光芒与尊严。 现在的我们可能已经很难准确估量,这给萨老带来了何等的快慰! 

萨镇冰,字鼎铭,海军上将,出身于福州著名的色目人家族。生于前清咸丰六年,卒于西元1952年4月10日,新中国治世的第三年。 

500

清朝灭亡后,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萨镇冰成为军阀混战时期的一股势力,还曾支持过蔡廷锴将军的十九路军。抗战期间,已经年逾八旬的萨镇冰在全国各地积极游走,宣传抗日救国,而且思想上也发生了进步性的重大转变。

1940年,当时在西安的萨镇冰启程访问延安,但在中途被蒋介石的亲信朱绍良拦截,但这并不能阻止爱国老人萨镇冰心向革命。抗战胜利后,萨镇冰拥护中共,拒绝随反动派逃往台湾,为福州解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500

客观地讲,萨镇冰老人支持中共并不是因为他很了解社会主义,而是凭借几十年的阅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进汉城,将笼罩在东北亚几十年的甲午失败的阴云一扫而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