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学霸记的历史课笔记果然可怕!

看到一些学霸的历史课笔记,分享给大家~

记笔记,要的不是给自己做减法,而是要下狠心给自己做加法。

虽然,可能并不会考,也要记成这样:

500

或是这样:

500

记不下了怎么办?

开启“君子善假于物”的模式呗——

500

真羡慕你们这些字小的人,考试能在答题区拼命塞知识点,听课能在身边随手记——

500

当然,也有童鞋觉得,你整那么多有的没的,考试不考,记了还浪费资源!还不如我这样,用思维导图画一下高频得分点——

500

这个传说中的思维导图,据说已经被奉为“高考神器”了……

500

500

嗯,兼顾学、考、趣,这样看来思维导图确实是个天才的发明。顺附几张从小伙伴那儿get的正常版思维导图:

500

还别说,用这种来标志典章制度史确实挺清晰的:

500

500

新课标常说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并重,共同发展。

然而,遗憾的是,一切教学总难脱短时段与长时段的矛盾。

默默想起了某高中老师的一句话:“当鲜活的历史都成了考点,读史使人明智的功用便已然要消逝了一半。但你空有纪录片里看来的情怀,却连岳飞是南宋名将还是北宋名将都搞不清,也是不行的……”

短时段,老师和学生能做的,或者说愿意做的只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积累。

至于素养培育、文化熏陶、公民性培养这些长时段的内容确实对大家来说都有些无暇顾及。

近期,各种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新闻层出不穷,从“插广告”到“删文天祥”,妥妥地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然而,键盘上吵得火热,书桌上却相对淡定。毕竟,同学们背书、默写知识点都来不及,qq、微信都好久没登了,哪有时间去聆听窗外事呢?

哪怕是​高校的历史系学生对这些新闻关注得也不多。身边几个历史系的朋友纷纷表示:“专业冷门,工作不好找啊!最近忙暑期实习都来不及,实在没空看别的了……”

以前有人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前贤答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然而,虽明其中之理,却难解其中之味。最终我们其实还是没想明白这样两个问题:

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在不同阶段,我们能有什么样的历史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