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awawa为什么能成为300万焦虑女性的“救命稻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云归】
要说近日舆论场上争议最大的女性是谁,恐怕非“情感教主”ayawawa莫属。腾讯旗下公众号“谷雨实验室”的一篇非虚拟写作文章,让她的情感理论突然扑进大众的视野。其中争议最大的是这一句:
她问那些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姑娘,你们觉得慰安妇可怜吗?那你们想没想过同时期的男人更惨,都被打死了,女人至少还能留下一条命。
正是这句话引来《中国妇女报》的迎头痛批,指责“她的这套说辞,必然将把女性引向自卑自贱,诚惶诚恐,崇拜男性,丧失自我意志的方向。”这篇文章里,中国妇女报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何300多万女性被她引向焦虑,并不断有新的焦虑?”
要回答这个问题,“慰安妇”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先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即便是去做慰安妇,也比战死沙场或被虐杀要好,起码能够留下一条性命,这是女人得天独厚的性别优势。
战时如此,那么当然平常也是,报道里的另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我没有想过,我是在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在跟巅峰时期、功成名就的男人比较。”如今,她经常告诉粉丝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男女不平等”,女性反倒具有无可企及的“性别优势”,只要掌握技巧满足男性,就能轻易得到男性艰难奋斗才能获取的一切。“我一个三线城市小姑娘,就有人请我吃饭,给我买单,我想得到资源是很容易的。如果我是个二十多岁男文青呢?狗都不理我!”
所以,ayawawa为什么要在她的情感婚恋课堂上,提到“慰安妇”这个历史问题呢?回到她的语境来看,其实很简单:她的情感关系理论里,很多时候,要求女性对男性的态度要以温柔、夸奖为主。但很多女性事实上无法做到这一点,她们比较喜欢做“大女人”,反而对男士要求较高,这无疑是不符合她的预期的。
所以,为了“说服”这部分客户,ayawawa需要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于是她搬出了“性别优势”这个说法,并且举了“慰安妇”这样一个例子,通过“女性在战时至少可以做慰安妇,男人只能被杀”,说明女性是有性别优势的。
“因为我是女性,这是一个与男性不同的性别,所以我能够在男性的提携和帮助下,得到同龄男性所不能得到的资源。我需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理解下来大概是这样的思路,即基于男性视角,强调女性的“差异性”。
与波伏娃的痛苦不同,这样的思路,是在承认并利用“他者”的事实。而这个“他者”的身份,为女性换来的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资源红利。ayawawa所说的“寻求完美婚恋”,只是“性别优势”这种想法的具体体现之一。
若再向前推一步,类似的“性别换资源”的逻辑,我们也实在并不陌生。买房买车加名其实不需要再提,生存资源只是最基础的资源,很多女性还期冀爱上自己的男人有更强大的能量。
实际上,从《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到《北京女子图鉴》,我们清晰地走过了这个逻辑的成长史:爱上女主角的男人,不知什么时候,都变成了在社会上能量强、地位高的那一批“成功人士”,女主角辗转于他们之间,沉入复杂的情感海洋,并且得到这些男人的帮助与提携,最终快速成长,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
这个逻辑是前后矛盾的,女主的目的是获得自我生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却大量使用依附于他人的手段。个中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这是“捷径”,并且很可能更加行之有效。资源拥有者的强大能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人们对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日益敏感的当下。
并且,与简单的“钱色交易”不同,很多女性现在开始更强调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提升”。如苦读三年硕士,发表两篇C刊,找工作时也可能四处碰壁;但若陪导师春风一度,让他悉心在学术上指导自己,也许反而能得获“真传”,并被带入前者无法进入的更高的圈子当中。
而况,掩上房门的几夜,总比埋首文献要轻松得多了,而喜欢年轻漂亮女性的男人,可不只存在于校园里。年轻的身体,这可是性别世界里的“硬通货”。
这样的想法发展到极致,就是“糖宝与糖爹”(sugar daddy),这一援交模式已经在国外相当成熟:年轻貌美的女学生通过中介平台,寻找成功人士,她们的陪伴的对价不是跑车名包,而是名校的入场券、学费和生活费。几年之后,女生“华丽转身”,未来可期。
这种心态的一个具体例子
一个类似“糖爹与糖宝”的为“成功人士”与“魅力甜心”牵线搭桥的界面
而这些,都是所谓“性别优势”的功劳。不管ayawawa自己的思维是否还停留在婚恋关系层面,已经有人开发了“性别优势”的更多打开方式。现实生活里,一端是对成功的焦虑与对地位差距的不甘心,另一端是不肯相信自己能力而宁愿借助外部提携的急功近利,而在此端与彼端之间,性别或者说身体,便成了最便当的桥梁。有野心的女生想借此攀升,没那么激进的女生,则更倾向于做她的原教旨主义粉丝:寄希望于提高外貌(ayawawa所谓MV),性格温柔(降低PU),以期在婚姻中掌握家庭财权与感情主动权,获得更稳定可预期的未来。
而这一切在微博被打开的那一刻起,便已种下种子。当社交网络已经深深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好”的标准便被无限制地拉高。如果女学生的手机屏幕上充斥着名媛们的珠宝与名校光环,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便很容易失去光彩;当新婚妻子看到帅气的网红将鲜花和钻戒送给自己的女伴,身旁躺着的丈夫顿时变得面目可憎。焦虑由比较而诞生,又因竞争的急迫性让人失去分辨的能力,这时,如果有一个人突然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幸福方法论”,年轻女生当然就成了俘虏。
如果女性的男朋友/丈夫恰巧颜值并不高,不知看到咪蒙这篇文章的话,会……
在这里,“幸福的钥匙”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在不同的利益基础上,会幻化出不同的模样:在ayawawa的方法论中,是利用女性的性别差异;在消费主义的方法论中,是购买潮牌衣服、吃昂贵水果和“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于是购买墙纸和香薰,将屋子布置得精致好看。它们都是大氛围带来的焦虑下,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作出的具体选择。女性有ayawawa,男性则有“把妹秘术”PUA。只要这样的焦虑存在,贩卖各种方法论的“牛虻”就永远有眼泪可以食用。
毕竟,潮牌、水果、好看的伴侣和精致的卧室,是最容易直观在社交网络上晒出来引人羡慕的所在。比起与其貌不扬的爱人相濡以沫同吃一盘青菜,孤独地守着一堆名包,固然冷暖自知,却显然是“更容易展示的幸福”。
而这个思路成立之后,更多人便开始将自己的产品与“幸福感”挂钩——家居app告诉你,幸福就是要住得好;美食博主告诉你,幸福是要吃得好;美妆博主告诉你,幸福就是逢年过节男朋友要送你口红和粉底。那么这节日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双十一”、“双十二”、“520”、“521”、“214”“白色情人节”……从造节日到送货上门,一条龙服务还包邮,钱从渴望幸福的人们手中流出,反而是收下它们的人获得了对方梦寐以求的幸福。
这些以“买买买”作为幸福标杆的解决方式,大多数女性的经济实力还是很难一直支撑下去。于是再往下推下一步,有多大的财力来靠拢这样的“模板”,便成了评价一个女生是否幸福的标准。那么理所当然地,理想的丈夫,一定是供得起你“买买买”,甚至帮助你在事业上取得更大成绩,获得更大“买买买”资格的男士喽。
而这样的舆论氛围,已经在影视剧与自媒体的渲染下慢慢形成了。婚恋的经济属性被愈加强调,这样的大背景下,ayawawa只是女性们面对这种焦虑时,所求取的最大的一根救命稻草,真正让300万女性焦虑的,是笼罩在她们头上的“想要得到幸福的乌云”。
找到一位能力高于自己的男人,通过身体与情感编织的桃色之网,获取安稳的现实利益。不知怎么,这种“最优解”令我想起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这是“性别优势论”带给我们的更深的暗示和警示:
在这两种场合,婚姻都是由当事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计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