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否定“九二共识”,民进党都发明5种套路啦

最近蔡英文趁着就职两周年的机会,接受专访,再度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声称只存在九二会谈,但会谈上并没有共识,而蔡当局的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也是护主心切,直接站出来说连苏起自己都不再提“九二共识”了,可惜当事人毕竟还活着,苏起当然马上予以否认,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九二共识”不重要。

不过无论如何,这体现出民进党当局在否认“九二共识”的套路上不断创新的努力,笔者将之称为“借刀杀人法”,就是希望以当事人之口来否定“九二共识”,以达到彻底否定的目的。

但这种做法未免太过牵强,因为苏起只是“九二共识”名词的发明者,并非内容的直接见证者,要真想彻底否认,只拿苏起说事恐怕难有说服力。因此,陈明通进一步说,连当时的海基会主要负责人辜振甫和邱进益也对这一名词有异议,可问题在于,他们只是觉得用这个词不妥,而更倾向于使用“九二谅解”等词汇,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没有否认相关内涵,都认为当时两岸双方对坚持一中并无异议。

500

李登辉不认九二共识,马英九指着文件签名问这是谁

这种借否定名词来否定意涵的做法,可以看作是民进党的第二种套路,“偷梁换柱法”,或者叫“偷换概念法”。许多民进党人正是看到了台湾内部对这一名词存在不同见解,而且又是苏起后来对历史的自我诠释,加上苏起也曾解释说,这是当时考虑到两岸在一中原则上存在不同见解,为了启动两岸谈判,方便两岸巧妙的模糊处理一中原则,这才想出以这样的名词来替代,这很快就被民进党人抓住把柄,并将活力集中在名词本身,至于内涵,则完全不在他们考虑范围。

说起内涵,自然就不得不提第三种套路,那就是“反唇相讥法”,民进党内也有对“九二共识”有点了解的人,他们也知道苏起之所以要用“九二共识”替代一中原则,而大陆也愿意接受,其实是因为当时两岸双方虽然在一中原则上没有异议,但对如何诠释以及如何论述这一原则,双方却也各有坚持,这就是后来学界总结的,台湾方面的立场可以归结为“一中”但要“各表”,而大陆则坚持的是“一中”但“不表”,亦即台湾方面一定要点出台湾主张ROC,尊重大陆主张PRC,而大陆则是不要说这么细,只谈一中即可,以此回避ROC的出现。

后来这种做法就被简化为国民党现在不断坚持的“一中各表”,而大陆则不断重复“一中原则”,这可是让民进党抓住了操作空间,大声质疑国民党所谓的“一中各表”根本得不到大陆的认可,因此就不存在“九二共识”。殊不知,“九二共识”本身就是为了覆盖这一争议的,如果非要说出来,那还要“九二共识”做什么呢?

500

上述三种套路,多少都是些口水之争,所以层次并不高,第四种套路就比较迷惑人心,这就是“倒果为因法”。如果缺乏足够的研究,就很容易被拐带到沟里去。这次陈明通在媒体会上再度宣称,在座的没人比他更了解“九二共识”的来龙去脉,这就是以一种研究者和内幕知情人的口吻,来抢占舆论制高点。不过他的论点并不复杂,他的逻辑是,之前通过询问九二会谈的当事人,时任陆委会主委黄昆辉,确认当时确实没有承认大陆的说法,而后续之所以会出现“汪辜会谈”,并不是因为两岸达成了共识,而是通过密使协商,这才推动了这一历史性会谈的实现。这中间因为涉及政府涉密公文,又有当事人口述,说服力自然大增。

可问题在于,如果两岸没有政治前提,大陆为何会接受“汪辜会谈”的成局?密使协商或许可以不设前提,但密使协商之所以存在,恰恰就是想要透过私下管道,互相摸清底线,从而为政治前提凝聚共识,让双方可以在公开场合确立必要的政治前提。换句话说,两岸通过密使沟通推动了“汪辜会谈”的实现,并不能说明九二会谈没有共识,而只能说当时达成的共识,双方存在见解和论书上的分歧,需要沟通彼此立场,以免因为分歧而将共识部分也打掉。而这恰恰也是“九二共识”的本来面目,双方有分歧也有共识。

当然,以上四种套路起码还是在根据历史事实在做各自解读,起码还是有所本,第五种套路则是完全政治性的,那就是“倒打一耙法”,这种做法多见于绿营立委、媒体名嘴,或者在选举造势场合才会出现,简单说就是把这一共识变成“国共共识”,甚至直接说是国民党亲中卖台的产物,从而有效调动起选民的反对情绪。有意思的是,这种操作手法其实反而给民进党自己挖了坑,因为它等于在逻辑上承认了“九二共识”的存在,虽然他们说这是国民党和大陆达成的共识,不是两岸官方层面的共识,但只要这一共识存在,就说明内容没问题。如果要说共识不存在,那就说明国民党没有卖台,民进党就是栽赃陷害,可惜没什么人真的在意这些,因为装睡的人叫不醒,在这个问题上,不光是民进党人在装睡,有时候其实也是民众也在装睡。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