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香港被取代?

在香港湾仔马路上,德士司机突然开口议论:“你看那些大陆人,大包小包在买药。”

我转头看看窗外,见到一堆人过马路,但他们提着什么已经看不清楚了。他接着说:“那里什么都是假的,食品是假的,奶粉也是假的,你拿那个罐子是真的,里面的是假的。”

在安静的夜里,我感受这个香港中年男子语气里的不屑,想象他在日常生活中、在媒体上看到的场景——大陆人蜂拥到港买药、买奶粉,给孩子打疫苗,再对比我脑海中繁华与现代化的北京、上海、杭州,想象香港居民心目中的大陆,一定很不一样。一个香港人如果不踏足大陆,在日常生活中却频繁看到到香港抢购奶粉、食品、给孩子打疫苗的大陆居民,叫他怎么认可大陆的发展成就呢?

而这只是经年累月造成香港人对大陆印象不佳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已。

至今,香港反修例暴力抗争已成为香港每逢周末上演的固定戏码,市民群体私下质疑,不论是白衣或黑衣示威者,都有“拿钱办事”的暴力分子。周末黄金时段,港岛市区餐厅顾客稀少,服务员闲着聊天,议论他们听来的示威者打砸公物的价码。

这些坊间传说不易核实,然而,这场香港社会抗争的背后既有民众的真实不满,也有幕后金主支持与高人指点,也是合理推测。那么,中央政府的对应方案是什么?

上个月18日,中国中央政府宣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立即引起舆论界一阵骚动。深圳概念股隔天开市时集体飘红,60只个股涨停。投资人士解读的信息是:中央决心扶持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让深圳取代香港的地位。

这是事实吗?专家们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中央确实已在为香港的衰落做“两手准备”,以免陷入被动;另一种则认为,香港百年积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可能、也不需要被取代。

持后一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原重庆市长黄奇帆。黄奇帆在最近广传于社交媒体的一段视频中强调,香港与其他中国境内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的区别,就在于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既有利于香港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香港是全球资本进入内地跳板

黄奇帆说:“因为中国再开放,也不会搞资本主义制度,而香港正是一个实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经贸中心。”他引述数字说明,虽然上海与深圳的经济规模都超越了香港,但是来自香港的投资依然占中国外资的54%左右,原因在于香港是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从贸易看,香港去年和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这是香港作为世界性转口、离岸贸易的中心的作用。

他接着总结,中共几代领导人都看到了香港和内地体制不同中潜在的优势互补,呼吁大家“不要用一般的,好像你好我求你,你不好我把你撇开了。大家不要用小人之心度我们君子之腹,度我们中央之腹,好像香港现在不行了,有点乱所以我们用深圳去取代它,不要有这个想法。”

黄奇帆一向被认为是金融专才,他的意见朴实理性也有格局。核心观点是强调香港的地位不能用经济规模来衡量,相反的,香港可以补充与丰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这番话在中国网上得以流传,也有一种中央为香港打气的意思,表明“祖国不会因为你有点乱就撇开你”。

而北京对香港的对策,可能是前述两种看法的结合。中国将深圳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既有在国际上展露本身制度性的意涵,也有深圳加快发展的需要。但这不代表北京打算任由香港衰弱,或者推动深圳取而代之。

忧心陆港关系的大陆知识分子认为,要缓解陆港矛盾,大陆还有许多牌可以打,比如可以设立奖学金让香港青年到中国重点大学学习。北京大学等学府每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员提供许多奖学金,那能不能也支持香港大学生到大陆念双学位?香港人口也不多,大湾区能不能兴建几百万套政策性住房给港人居住?

最终,处理香港问题的积极方法,其中一条依然是回到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真正开放、法治的城市群,吸收国际资本,形成大量优质就业岗位,并且完善对港人就业落户的配套,多创造经济诱因,减少控制与限制,自然能增加对港青的吸引力。大陆境内的药品、食品让民众放心,减少民众到香港大采购或上外网的必要,都有助于陆港融合。

应该肯定,在香港闹腾了这么久之后,北京一直表现出克制与耐心。黄奇帆强调,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央政府不会以深圳取代香港;而即使陆港发生许多矛盾,大陆民众也往往能很原谅“香港同胞”,则是多年教育的同胞心理在发挥作用。香港人,是否也能看到或体会大陆民众的这种心情呢?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