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幻影坦克”成真?俄军改装T-80坦克,号称能挡100台FPV无人机?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1349天,就在俄军对红军城发起总攻之际,俄军中部军区某部的一台T-80BVM型主战坦克,突然成为了战场上小小的“网红”,变成了各路吃瓜群众谈笑风生的焦点,这到底是怎么个事?

究其原因,就在于——该车自俄军2024年4月马林卡-库拉霍沃的克拉斯诺格夫卡之战出动了“沙皇坦克”之后,在“沙皇坦克”的造型上简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沙皇坦克”、或者说“乌龟战车”、或者被俄军简单地用“蛆”来称呼的坦克。最早是俄军南部军区第51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5摩步旅坦克营的创造。

该营用手头的一台T-72B型主战坦克进行了改装,焊接了钢结构支架,使用了大量钢板、铁丝网、石棉瓦等等在坦克外面打造了一个“全包围”式的复合装甲带,在坦克车前加装了扫雷辊,复合装甲带的前方和后方安装有大量钢制垂链。这台“沙皇坦克”在克拉斯诺格夫卡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单车速通克拉斯诺格夫卡县城,导致俄军各部队其后纷纷效仿,各旅造“蛆”成风。

而这回出来的“蛆”坦克,简直已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了。整个坦克的炮塔部分跟满头非洲脏辫一样,又有点像是红色警戒2里的幻影坦克——坦克车体基本正常,还能看出钢制侧裙板和负重轮,坦克车前的扫雷辊倒也还在——毕竟什么时候各种反坦克地雷依然是主战坦克一大威胁。
但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炮塔了,整个炮塔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树杈状物。你都不知道它到底是钢筋条,还是就是真的树杈,而且也不知道这些“树杈”都是怎么安装到坦克上的,到底是焊接上去的,还是粘接上去的,还是铆接上去的都不清楚……

整台坦克的炮塔在安装了这么多“树杈”后,整个一个造型有点儿红色警戒2里“幻影坦克”的样子了。这要是往树丛里边一开,你不认真看,还真的看不出来这里居然窝着一辆坦克。而这台坦克上的树杈这么多,连坦克舱门在哪儿打开,坦克乘员怎么进出坦克都不知道。坦克的观瞄系统也全部都已经完犊子了,毕竟树杈这么密集,很明显是一点视野都没有了……

最后,在“树杈”顶端还不偏不倚地安装了一台有多个发射天线的设备,应该是一部主动射频信号干扰器,用来干扰使用微波直接控制或者4G信号控制的无人机的。当然了,光纤式无人机就没法干扰了,只能靠坦克炮塔上的树杈硬抗了。据俄军介绍说,这是一台经过改装的T-80BVM型主战坦克。幸亏他介绍了,不然的话,就这乱七八糟的造型,就这密密麻麻的树杈,你说这是什么坦克,不认真看我还真的看不出来啊。
“蛆”式坦克的发展
俄军已经沉迷于造蛆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估计当年设计T-80B、T-72B的苏联坦克设计师们,看到自己的心血之作被后人霍霍成这样,怕不是得当场吐血一升。那么问题来了,俄军的“蛆”怎么发展到如此地步了?这货的原理是啥?

咱的观点哈,俗话说的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嘛。俄军最早的“蛆”坦克,最早对抗的是常规的FPV无人机,携带的战斗部有杀伤爆破战斗部,或者常规的反坦克破甲战斗部。对抗这些战斗部,靠坦克外面的复合装甲、垂链等。要么可以硬抗杀伤破片和射流,要么可以有效破坏战斗部炸高。
比如提前引爆破甲战斗部,让破甲射流有很长一截消散在空气中,避免对坦克主装甲造成破坏。在乌军早期,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此类FPV无人机,使用的战斗部都是瞬发式引信战斗部时,还是很管用的。

但是其后,乌军明显对自己的FPV无人机进行了升级,不仅继续手搓杀伤爆破战斗部,或者使用瞬发引信的常规破甲战斗部的FPV无人机,以打击步兵或者打击无防护的轻装甲目标,还有更多的新型FPV无人机投入了战场。
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2024年秋季开始大量出现在两军手中、尤其是俄军居多的光纤制导自杀式无人机。相对于遥控的FPV无人机,光纤制导自杀式无人机的操纵更加精细化,甚至可以以人在回路的方式精确控制无人机的起爆时间。

比如在面对“蛆”的时候,FPV无人机只能无脑往上怼,靠高速度怼到哪儿算哪儿;光纤式无人机则可以“以柔克刚”,靠无人机飞手的精细化操纵,比如从坦克前方的垂链里钻进去,直接打击坦克的装甲带。同时,还可以给无人机携带大当量战斗部、串联破甲战斗部等,一力降十会。
因此短短半年时间,俄军的“蛆”坦克就被乌军找到了部分克制的办法,必须想个新办法,来应对光纤式无人机满天乱飞给坦克造成巨大威胁的现状。所以俄军的解法,就是“幻影坦克”版的“蛆”。

相比之前的“乌龟”版,“幻影坦克”版的“蛆”具备三重防御能力:
位于坦克前部的扫雷辊,不仅可以用于提前引爆地上的反坦克综合雷场,其本身就可以作为车体首下部分的防御模块。如果FPV无人机试图打击车体首下,那么扫雷辊就可以先挡一挡,做到提前引爆。
位于坦克顶部的无人机干扰器不用说了,在目前各种光纤无人机大行其道的战场上,这种无人机干扰器充其量也就是图一乐,真的顶不了太大作用。

而最主要的防御就是它的“树杈”。这么多的“树杈”,其防御原理可能是让FPV无人机无从下口——无论是直接撞上去,还是试图用光纤遥控慢慢找防御弱点,都难以突破“树杈”的阻碍。无人机一旦撞在“树杈”上,有可能被钩挂住,也有可能被提前引爆。而这么多“树杈”,本身就可以起到偏转破甲弹射流的作用,确保坦克主装甲带的安全。

目前为止,尽管没有这台外形奇特的“蛆”坦克的作战报告。但是从去年四月份的克拉斯诺格夫卡之战,到今年十一月的红军城之战,俄军的“蛆”坦克从早期的复合装甲大包围造型,到中间的开始“长”出“枝枝叶叶”,再到现如今整个一个“幻影坦克”……还是可以看出,战场威胁是怎样倒逼俄军改进手头的主战装备的,也可以看出无人机这种东西,给俄军造成的威胁有多大——都给孩子逼成了这个造型了(笑)。
我们的应对之策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换成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来应对呢?大伊万的观点哈,两点,对于第三代和之前的主战装备来说,无人机的威胁空前巨大。

毕竟这些主战装备在设计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到无人机的威胁,尤其是具备全向攻击能力的FPV无人机的威胁。且第三代地面作战装备,其主要的作战样式依然是正面式的装甲进攻战斗,交战距离近,使用的火力以直射火力为主。这决定了第三代主战装备很难通过综合化的对抗策略——综合态势感知系统看,综合对抗系统打,使用超视距交战方式等,来对抗无人机。

因此,第三代和之前的主战装备,要对抗无人机的威胁,只能通过一些应急措施了。比如给坦克加装反无人机笼,加装附加装甲,强化步兵和坦克协同训练,步兵携带反无人机装备时刻在坦克周围掩护等。靠这些应急性质的措施,或者不同兵种的战术配合,来对抗无人机。事实上目前俄军也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做的多少有些狼狈了。

而第四代主战装备,平台新,概念新,配备的设备也新,对抗无人机威胁是可以采用综合性的策略来对抗的。比如靠光电/红外设备和相控阵雷达来探测无人机,探测到无人机之后直接使用主动电子战系统烧穿,或者使用激光致盲系统/新型遥控武器站等实施打击,这都是基本操作了。
最关键的是第四代主战装备,它从运用模式上来说就不是一个用来近距离装甲攻防的东西,它是一个用于超视距交战的,战场信火一体的网络节点,甚至战时都不一定会出现在离前沿很近的地方。

真正冲锋陷阵的东西,是机器狼,是无人车,是巡飞弹。第四代主战坦克是位于相对靠后的位置,隐蔽待机,隐蔽机动,默默报点,一击致命。隐蔽,静默,才是对抗这种满天乱飞的自杀式无人机最佳的武器。
所以,最起码从作战概念上来说,我们的第四代主战装备,在对抗无人机方面相对于俄军这种第三代主战装备,是有很大的优势的。当然,理论上的优势怎样转化为实践上的优势,还需要不断的演练。未来几年,怎样在满是无人机的战场上生存下来,估计将成为我陆军最为紧要的课题之一。



大伊万频道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