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卤鹅引出的城市流量“阳谋”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五一假期刚过,重庆荣昌区便以一组数据刷新认知:

游客总量234.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8.2%;卤鹅销量同比暴增446%,全区餐饮消费总额达10.3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23年全年餐饮收入(44.8亿元)的23%。

夏布小镇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超越洪崖洞、磁器口等传统热门景区,单日最高客流密度堪比一线商圈,直接登顶重庆文旅“新顶流”;

500

夏布小镇。图片来源:荣昌文旅 肖峰/摄

回溯从“卤鹅哥投喂”事件发酵,到卤鹅销量暴增446%,再到夏布小镇火出圈,这座常住人口仅86万的小城突然爆火,更像是一场策划已久的“流量阳谋”。

500

五一假期的荣昌究竟有多火,从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的“战时状态”可见一斑。

假期内,区政府食堂开放接待四海游客,共计接待6.7万人次,消耗了1.2万斤大米、1500斤猪肉。

假期首日,原本只准备800人吃饭的区政府食堂,却乌泱泱地来了7000多人。

食堂20多位厨师忙着脚不沾地,可刚抬出的280盆米饭转瞬即空,甚至还传出“志愿者砍卤鹅砍到虎口红肿起泡”……

没办法,食堂售卖的“3块钱猪油泡粑”、“8元粉蒸肉”、“18元管饱的卤鹅腿套餐”性价比确实超高。

500

夏布小镇街头的荣昌卤鹅商贩。图片来源:荣昌微发布

整个假期,不仅区政府的食堂人头攒动,区政府大楼前的广场也都是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在此打卡。

一切始于那位身穿大红花袄、操着蹩脚英语的“卤鹅哥”林江。

因为五次跨城“投喂”国际网红“甲亢哥”荣昌卤鹅,意外引爆全网。

凭借坚持与真诚,“卤鹅哥”从成都追到深圳,哪怕摔伤、被保安阻拦也毫不放弃,让“荣昌卤鹅”成为现象级话题,单条视频播放量破1.2亿次,相关话题浏览量超5亿次。

500

图片来源:@荣昌江哥(卤鹅哥)

看似偶然的爆红背后,实则藏着必然逻辑。

荣昌卤鹅是重庆市级非遗,拥有300年历史沉淀的工艺与风味,早已融入当地人的日常,让网红“甲亢哥”赞不绝口并不奇怪。

如果说“卤鹅哥”的投喂恰似一根火柴,照亮了曾经默默无闻的荣昌小城,那么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的行动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

10万元重奖“卤鹅哥”、报销其追星费用、授予“全球推介大使”称号,迅速将个人IP转化为城市品牌。

随后的上海车展,“卤鹅哥”强行投喂周鸿祎失败,但因高书记的出马,促成了周鸿祎这个超级大V到荣昌直播。

这场直播时间与地点均经过精心设计:五一假期前夕在夏布小镇进行。

这场特殊对话引发全网围观:360创始人周鸿祎、草根网红“卤鹅哥”林江与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围坐一桌,面前是香喷喷的荣昌卤鹅。

500

这场直播不仅创下超2000万观看量,让#荣昌卤鹅,再登热搜,更彻底点燃了这座小城蓄势待发的“文旅烈火”。

当流量呼啸而至,真正考验的是城市的“接招”智慧。

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荣昌又迅速推出一波“宠粉”政策:1.6万个免费停车位、机关食堂开放、景区免门票、公交全免费,交警“守护式执法”,用“耙耳朵式服务”重塑城市温度。

围绕当地的卤鹅特色,荣昌举办了“卤鹅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消费季”,以卤鹅为依托,推出包括美食、文旅、非遗等元素的“N+1”多元“宠客套餐”,完美接住了这波“滔天富贵”。

其实,这座西南小城从“非遗古城”到“现象级网红”藏着荣昌官方蓄谋已久的“阳谋”。

500

荣昌夜景。图片来源:千库网

2024年,荣昌启动了“网络达人培养计划”,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为主题,将草根群体纳入城市形象传播体系。

曾因救人而闻名的“卤鹅哥”作为头号“种子选手”,获得“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称号,并有专门经费报销其宣传费用。

同时,荣昌也打破传统“精英叙事”模式,赋予更多草根官方身份,如“非遗体验官”“美食推介使”,将市井烟火转化为文化IP。

这种“去中心化传播”降低了公众对官方话语的抵触,也激活了民间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当这些宣传大使遭遇网络暴力时,荣昌的高书记主动表态支持,当地文旅部门也立即启动危机公关,引导舆论关注非遗文化价值。

由此可见,荣昌的突然出圈,并不是“卤鹅哥”一己之力,而是时代流量密码与主动作为的政府的必然碰撞。

500

从淄博烧烤爆火后,“网红城市”似乎成了接力赛,一个接一个出圈。

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到天水麻辣烫,再到《黑悟空》带火的山西文旅,那些被很多城市艳羡的“泼天流量”,看似偶然,其实也有迹可循。

在王药师看来,网红城市出圈,很多都是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吸引眼球的“视觉冲击”的叠加效应。

当下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观光,更想在旅行中找寻情感寄托,淄博烧烤就是最好的例子。

500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口罩时期,淄博人民的善良热情令人难忘,而淄博烧烤则成为传递这份温暖的载体。

人们去淄博,不只为吃烧烤,更是为了重温那份情谊。

而淄博的“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便是一个极富传播力的的视觉标签。

同样,哈尔滨的冰雪城堡每年冬季凭借精美的冰雪雕塑,给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仿佛将游客带入梦幻之境,正是这种独特感受促使游客自发传播。

山西的《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也是如此。

这款游戏以山西诸多古迹为背景,给玩家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独特的参与感又让更多人希望在线下有着更真实的体验,便纷纷前来打卡,从而引发了广泛的传播。

500

山西佛光寺

而天水麻辣烫更像是一场视觉营销,裹满香浓油泼辣子的蔬菜,晶莹剔透的手擀粉,浸在红艳艳的浓汤里闪着光……诱人画面在短视频平台不断刷屏,底层美食带来的烟火气,让每个参与者都有了狂欢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当这些网红城市登上热搜后,社交媒体的助推更不可缺少。

比如,淄博烧烤靠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引发关注,将热度扩散;山西古建因游戏玩家分享游戏体验,实现与游戏实景联动的热度传播;荣昌则是 “卤鹅哥”投喂 “甲亢哥”,经网友社交网络扩散进入大众视野。

在此过程中,网络媒体如小红书、抖音是通过算法捕捉到热点内容,但更为关键的是,具有“网感”的官媒能快速反应,通过 “玩梗” 进行二次传播,既增添热点趣味性,又提升权威性,进一步拓展传播范围。

500

网络媒体的算法进一步拓展了传播范围

比如“在淄博吃烧烤被隔壁桌投喂” 这类温情短视频,就是由网友无意间上传,后经大量官媒有意推送,从而造成了群体情感共鸣,推动热点持续发酵。

简单总结一下,如果将某座城市短期内,游客的UGC行为(自发打卡发布视频)比作“点火”,那么,不同社交媒体平台PGC(专业生产内容的)介入,便是进一步“助燃”,很容易制造出全民参与传播的流量事件。

不过,无论多么汹涌的流量终会退潮。

淄博、天水、菏泽、怀化等城市,都经历了从爆火到逐渐平淡的曲线过程。

正如淄博文旅局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说,“互联网世界,人们关注的热点不断变化,任何城市都有爆火的5分钟机会”。

没错,可“5分钟”之后呢?

网红城市能否“长红”,靠的不是昙花一现的营销,而是产业厚度与文化深度的双重支撑,更考验城市管理者能否展现出人人可以感知的城市温度。

换句话说,想让网红城市的流量不断持续并延续,城市管理者就不能只是发号指令的“管理者”,而需要扮演好“城市产品经理”的角色。

500

网红城市的流量可持续性,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用户需求”的长期运营。

传统城市管理思维下,为了迎合流量仅以行政指令驱动,很容易陷入短期化与碎片化困境。

比如被动迎合热点导致文化体验浮于表面,产业生态断层引发“打卡即走”的低效转化,使流量难以沉淀为城市品牌资产。

反观“城市产品经理”思维,其本质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将城市视为可迭代的生态化产品,通过精准洞察、场景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流量价值的深度挖掘。

当管理者以产品经理思维重新定义城市运营,流量便不再是一串波动数据,而成为了丈量城市生命力的标尺。

因此,重庆荣昌的假期爆火,正验证了城市文旅产品化思维的革新价值,可谓一场精准的营销“阳谋”。

荣昌的做法很清晰:政府搭建基础设施与政策框架,企业市场化开发消费场景,居民成为文化传播节点,最终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500

虽然荣昌的爆火是“卤鹅哥投喂”这样的突然营销事件,可当地早已做好系统性支撑体系。

比如在“卤鹅哥”出圈之前,荣昌就通过纪录片《夏布千年》等内容矩阵,不断塑造城市文化品牌认知。

围绕“陶器”“夏布”“折扇”三大非遗IP,荣昌通过开发陶艺工坊沉浸式体验项目,重构安陶小镇空间形态,将流量带来的新消费充分沉淀在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

就连卤鹅也成了IP,衍生出鹅肉卤制、鹅毛加工羽毛球、鹅油开发美妆品,甚至将非遗陶器与卤鹅结合,推出了“卤鹅陶罐礼盒”。 

500

荣昌卤鹅。图片来源:第1眼TV-华龙网 熊桂伟/摄

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城市营销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当荣昌陶不再只是泡菜坛,而是化身茶器、香具,甚至融入现代科技成为蓝牙音箱;当夏布从粗麻布升级为国潮服饰面料,传统技艺便与现代生活产生深度链接,实现了将短期流量转化为城市文化消费的品牌资产。

换句话说,如今的城市发展,早已从“资源消耗型”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共生型”的生态共建。

城市的竞争力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天然的资源禀赋,而在于能否将偶然萌生的热点,转化为持续的产业动力与深厚的人文共鸣。

因此,荣昌谋划的营销“阳谋”,其价值就在于,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第三条路径”:

不依赖于本地天然资源的简单开发,也不盲目跟风工业化转型,而是通过唤醒文化基因、重塑治理模式,也能将“小城故事”打造成全球瞩目的流量密码。

这种思维革命,不仅是破解“网红城市”生命周期律的密钥,也让每一只卤鹅、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讲述城市故事的鲜活注脚。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