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又捅出了新娄子

就在大家以为大阪世博会应该再也无法更拉垮的时候,更拉垮的事情发生了——众目睽睽之下,一辆飞行汽车在演示中掉了两个零件下来。

现场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语言的参观者,发出了共同的惊呼声,如果用中文记录,大致写作“卧槽”;文雅一点的表达,则是“啊?还能这样?”

500

这辆飞行汽车原本应是日本重塑科技强国形象的王牌展品。在大阪府前期的民调中,飞行汽车是日本市民对这届世博会认知度第三高的项目,仅次于吉祥物脉脉和象征性建筑“大屋顶环”。

另外两个早就翻过车了。

吉祥物脉脉自公布造型以来,一直因为诡异的长相被网友评价太丑,设在大阪市行政办公楼前的巨型“脉脉”模型还遭到了不明人物的破坏。

500

斥资344亿日元建造的木质大屋顶环也没能幸免。3月,它靠近海边的一部分突然坍塌,官方的说法是:近期的海浪高度超过预期(我们也没想到浪会那么大)。

这届世博会在开幕之前就一直被骂,很多网友一边骂,一边还心存幻想:“骂归骂,说不定正式开幕就好了?”

现在看起来,大家确实是想多了,而且骂早了。

01.“一场令人心碎的灾难”

“称得上国耻的世博会让我亲眼目睹了日本的衰落。”

大阪世博会开幕第一天,一位日本网友写了三千字的亲身感受。作者说现场像难民营一样,“人们在寒风中坐在地上瑟瑟发抖,为了有限的椅子争吵,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造成这一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主办方提出的“打造不排队的世博会”口号。

500

具体实施方式是,热门场馆需提前预约,按照预约时间入场,先到先得,约不上就不让进。

没约上的观众排队也进不去,只好在现场瞎逛——瞎逛自然不算排队。

但日本人可能也没想到:开幕日当天,竟然下大雨。

500

500

有屋顶的地方不多,无处躲雨的游客聚集在美食广场。大家为了占座位,故意留下一些食物不吃完,因为吃完了就没地方去了。店里的人越来越多,没地方坐的客人端着托盘,和那些吃完了也不走的客人吵架。

500

除了美食广场,游客还可以去那些无需预约的国家展馆躲雨,于是原本“冷门”的展馆门口也开始排起长队。

500

这些无需预约的展馆变成了难民营,“疲惫不堪的难民,沿着墙排成一排坐下,场面简直像贫民窟。”

等等,不是还有个大屋顶吗?

本届世博会的象征性建筑“大屋顶环”是一个巨大的木结构环形回廊,高20米,周长2公里,使用了2.7万立方米的木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还因此拿下了吉尼斯纪录。

结果这个很酷的大屋顶不能用来躲雨,它漏水。日本网友形容它为“无用的大戒指”;日本世博协会解释:这不是漏水,而是水从排水沟里溢出来。

500

首日经验不足,又赶上下雨,造成混乱倒是可以理解。不过就算没有这场大雨,这届大阪世博也是拉垮得有点令人称奇。

自开始主办方开始筹备以来,已经有12个国家陆续宣布退展,这是世博史上史无前例的。

还有好几个国家没退展,但摆烂。文莱馆在开幕一个星期前才动工,尼泊尔馆盖到一半直接烂尾,说“虽有心参展,但无力支付”。

开幕之前记者来采访,印度馆还是工地现场。印度负责人自信满满:完全赶得上开幕式,我们日也干夜也干,明天就能完工。

500

在接下来的几天,日媒继续关注印度馆的进展,发现印度是最悠闲的,工人慢慢悠悠地搬材料,完全看不出来在努力赶工期。

现在,世博会都开幕半个月了,还有四个国家的展馆没建完,当然也包括“明天一定完工”的印度。

“印度馆今天开了吗?”“还没有。”——本届世博会的大型追更连续剧。

除了还未开张的“工地馆”之外,许多开放了的展馆,内容同样令人失望:法国馆几乎是在给LV、Dior、Chanel等大牌做宣传;澳大利亚馆就几块LED屏,不到两分钟看完;泰国馆进去就看旅游宣传片,土耳其馆大厅直通纪念品店。

全球文旅局团建既视感。

一位叫做迷科尔·卡麦隆(Cole Cameron)的世博迷说,“大阪世博会简直是一场令人心碎的灾难,粉碎了我的世博梦。”

500

一脸苦逼的Cole Cameron发的X动态图

他说自己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世博会,但去了之后发现这届世博会就像一场毫无生气的企业贸易展。最后,这位自称跑遍上海、丽水、米兰等多届世博的超级世博迷,强烈建议已经计划前往世博会的游客改去环球影城。

当年申办世博会成功时,日本政府雄心勃勃,要将本届世博会打造成令世界惊叹的世博会,借此重塑日本的辉煌。

让世界惊叹,结果现在连票也卖不动。官方的目标是在预售阶段可以卖出1400万张,实际上截至4月18日,才卖出了990万张,其中700万张还是由企业友情购买的,普通消费者的购票热情明显不足。

500

此前,官方透露的盈亏平衡点是1840万张票,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可能要亏本。

预售门票销售不及预期,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肯切斯还曾安慰主办方:别担心,等开幕之后大家发现展览很精彩,就会一传十十传百,蜂拥而至。

日本民众对这次世博会确实兴趣匮乏。

2023年11月,有超9万大阪市民签名,呼吁取消大阪世博,“花钱如流水,而且这项计划在国内国外都不受欢迎”。根据日媒3月的调查,只有24.6%的民众想去参加世博会。

甚至,这次大阪世博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都不高,反而是60-90岁的老年人更容易认出世博会上展出的大部分物品。

500

在社交媒体上,以“大屋顶环”为背景,用GPT生成的假《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话题讨论度,都比大阪世博更高:开幕当天发生爆破,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登场...

热心日本网友还制作了相关海报。

500

日本在世博会+柯南的话题下疯狂玩梗,但真正的大阪世博已经没啥人在乎了,官方在X上发的动态,大部分都只有几条评论。

这场世博会倒是让很多经历过昭和时代的日本老人,记忆闪回到1970年的那一届大阪世博会:人们排队五个小时,只为看一眼“阿波罗11号”从月球带回来的石头。

一条YouTube上的评论说:那个地方有如此多的未来,我非常想回到那天……

02.“一场全民的国事活动”

多年以后,日本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个漏雨的大屋顶、未完工的展馆和卖不完的门票,他们会想起55年前那场大阪世博。

——一场让全日本沸腾的世博会。

展馆外长队蜿蜒几公里,一对又一对推着童车的年轻夫妇、穿着校服的学生和揣着照相机的观光团,争相涌入各国展馆。

500

整个大阪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会期内的参观人次达到6422万,相当于当年全日本总人口的一半,平均每四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亲临现场。不少大阪人更是去过五次、七次不等。

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日本政府倾举国之力筹备,邀请了77个国家参展,花费约6500亿元,相当于当年日本财政收入的10%左右。

这不仅是一项国家工程,更是一代日本人关于未来的集体记忆。

“非洲馆的人黝黑的皮肤太稀奇了,我真后悔没摸一摸”当时还在上初一的日本学生坂东贤治,站在学校体育馆的主席台上,向全校师生报告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盛况,他是整个学校唯一去参观的学生,台下的同学听得两眼放光。

二年级小学生笹井一共去了10次,他事先看好地图,四处收集各个国家馆的徽章,第二天拿到学校和同学炫耀;一对来自新潟的夫妻带着四个孩子和两个老人,连夜开车去大阪,参观完再连夜开车回家,回到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他们三岁的小儿子丢了!

500

大会期间,最高单日入场人数超过83万人,走失儿童数量为4万8139人,平均每天消耗的电力是90万千瓦,约等于奈良市全域的电力使用量。大阪餐馆、酒吧的服务员忙着学英语、法语。

对外地游客而言,这场科技朝圣从踏上站台就开始了:他们搭乘当时世界最快的列车——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仅用三个多小时便能从东京抵达大阪,下车后直奔世博园区,体验人类最高的科技成果。

美国馆展出了从月球带回的“月球岩石”,观众为了一睹它的真容,排起了长达数公里的队伍,许多人在亲眼看到这块来自外太空的石头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位日本议员为了插队,甚至坐上轮椅假扮成残疾人,结果被工作人员识破,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块岩石成了日本人记忆中的重要符号——那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遥远的月亮,此刻真的来到了身边。

500

苏联建了一座这届世博会最高的展馆,高度近110米,顶部旋转着镰刀锤子的标志,野心勃勃、充满生机;在日本馆,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磁悬浮列车、便携式电话、视频通话......这些未来科技,在当时是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场景。

为了把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日本请来了当时艺术和建筑界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冈本太郎和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设计的主会馆上方覆盖着长292米、宽108米的透明大屋顶,如同一道通往未来的入口。屋顶之下,由建筑师黑川纪章操刀的多个展馆依次展开,围绕“信息社会”“核能”“多维城市”“记忆投射”“新人类”“太空探索”等议题,尝试描绘出一个高速发展、充满未知的新世界。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刺破屋顶、仿佛从地底喷涌而出的太阳之塔。它张开双臂,像某种原始神祇,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带给参观者极大的视觉震撼。

500

在那个希望通过科技实现国家重生的年代,这座“太阳神”的形象,象征着日本技术的觉醒与未来的跃升,传达出设计者不加掩饰的雄心。冈本太郎说:日本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只有两个:要么是西方社会的现代主义,要么是和前者完全相反的、“和清寂静”的传统文化思维。我要把它们都一脚踢飞,修建一座古代和现代直通的混沌神像。

日本漫画家浦泽直树一直遗憾没能去那届世博会,他在代表作《20世纪少年》中,将太阳之塔设定为神秘组织的象征,代表着统治、权力与文明抉择;日本作家森见登美彦还写了一本名叫《太阳之塔》的小说——由此可见这座塔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意义。

这场世博会留下的远不止一座太阳之塔。

从财务上算,园区建设费用为524亿日元,门票收入为350亿日元,加上园区内营业收入405亿日元,最后实现盈利155亿日元。这是世博史上首次盈利的世博会,它创造了昭和时代的“世博景气”,推动日本GDP增长2.1%,创造了1.56万亿日元的衍生经济收入和5700亿日元的附加值。

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日本和日本人的深远影响。“那是一场全民的国事活动”,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为那届世博下过这样的定义:国家找到了在世界上的位置,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500

那年站在主席台上发表世博感想的中学生,现在还记得小学老师说的:外国客人来了,要讲文明,不要再随便撒尿了。

03.从月石到自动洗澡机

“那时候,我们坚信祖国会越来越好,而且只会越来越好。”在回忆起1970年世博会时,永井隆裕这样说,当时他还是一名初一学生,先后参观了世博会园区13次。

世博会让那代人感觉到,未来近在咫尺。

在那之前的几年,日本经济发展得很快,彩电、空调和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60年代末,日本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战后阴云犹在,美军B-52轰炸机轰炸后留下的废墟照片,仍能使人们回想起20年前的无助感。

日本政府希望借着世博会给年轻人打打气,筹备的第一站,就是去邀请刚刚完成登月的阿波罗号飞船来参展,意思是别总想着过去的事了,看看未来的世界吧。

500

非常成功的一次动员,世博让日本上下充满了精气神,认为未来会越来越好,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回报。

山田洋次拍摄过一部背景为1970年的电影《家族》,影片中的主角一家有着当时日本人普遍拥有的奋斗精神,他们不顾一切克服困难、迁徙到陌生的土地,象征着日本战后努力从战败国的困境中走向现代化。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是《Where Spring Comes Late》,春天总会来。

世博之前日本虽是出口大国,但少有品牌,世博会后,日本开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日本制造在家电和汽车领域的全球霸业渐成。

1970-1985年间,日本电子产业出口额增长了11倍;日本汽车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28.7%,丰田、本田汽车从美国和欧洲车企手中夺来了市场份额。

500

1981年,有一期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是一个浮世绘风格的男子,他拿着高尔夫球杆,身上挂满钥匙、金表、相机、手提箱......可见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已然成为一个充满购买力的“新富国家”。

500

1985年美国为了削减贸易赤字,要求日元升值,于是“广场协议”签订了,日元兑美元两年内升值近一倍。

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别依赖出口家电、汽车等制造业产品,汇率升高意味着日本货变贵,竞争力下降政府和央行急了,为对冲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连续降息刺激经济。

借贷成本降低,大量资金涌向股票和房产,推动了地价和股价疯涨。日本人信心十足,慢慢滋养出一种乐观到近乎盲目的信心。赚钱变得容易,消费变得理所当然。

泡沫经济顶峰时期,日本一位董事长以近4000万美金拍下梵高一幅画;日本民众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日本富豪榜前100名中,有63名靠土地,27人靠持股。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楼市全面崩盘,日本几个主要大城市的房价全部腰斩,许多家庭的贷款余额比房价本身还多。

500

工资缩水的同时,每个月还要为不断贬值的房子还贷款。

1996年,日本的有效招聘倍率是0.7,每10个人就有3个找不到工作。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去各家餐厅兼职打工。

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经济下行之后,终于发现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新世纪不过一场幻觉,失落的十年结束后,还有失落的二十年和三十年。

2001年上映的《蜡笔小新:风起云涌猛烈!大人帝国的反击》中,反派释放出上个世纪的怀旧气体,吸引21世纪的人回到七十年代,大人们回去之后都决定留在那里,即使知道那只是被制造出来的幻影。

500

因为那是有希望的、蒸蒸日上的七十年代。动画片中,回到过去的广志又变成小孩,他跑去世博会看月石,透过月石想象未来的样子。而在真正的未来里,广志工作辛苦,脚很臭,还有32年的房贷没还完。

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迷与困境后,很多人回忆起1970年大阪世博会时,不仅仅是在怀念那时的盛况,更是在怀念那个日本的黄金时代:充满希望、信心和无限可能。

同样,人们对这届世博会失去兴趣,也许并非因为不喜欢世博会本身,而是他们已经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据调查,当前日本民众的心态普遍从过去的乐观转为焦虑与保守,35.1%日本青少年认为未来会更糟糕。

经济的长期疲软,磨平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

今年,日本企业在大阪世博会上展出了一台自动洗澡机,躺进去就能洗澡,AI会根据用户的精神状态,自动播放音乐和短片。

500

也许是企业也发现了,比起太空探索、漂浮城市、数字生命,当代日本人更需要的,是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因为未来是遥远的、模糊的、不可控的,而热水澡就在身边,踏实温暖。

既然明天不会更好,那就先洗洗睡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