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圈最后的大佬,还是不认命
香港电影也越来越难了。
前段时间,田启文说行业已进入“冰河时期”,“有人改行送外卖,有人开Uber,连灯光师都去卖保险了!”
而古天乐更说,即便是自降片酬,也没工可开了。
简直是一片惨绿。
而恰在这个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却大张旗鼓地开播了。
银河映像首部剧集——
《三命》。
监制杜琪峰。
要知道,杜琪峰的上一部电视剧集,还是26年前的《僵尸奇兵》。
电影拍不了,退回电视圈?
我倒是觉得,作为香港本土电影市场里,最后的“大佬”,这恰恰是杜琪峰还不认命的表现。
甚至于,你从中也可以看出银河映像的未来。
01
我们先聊这部《三命》,一个12集的剧集。
片如其名。
它说的,是一个1960年出生的香港人,在少年时代,因为一念之差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的故事。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
打比方来说,它就像是当下一种很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戏,在某个节点上因为注意/不注意某些线索,最终故事的走向便产生了巨大的分叉。
而这样的分叉,在剧集里有三个——
在那个平平无奇的夏日,主角骆泽信如果坚持向一个女生道歉,那么,他未来便会成为一个漫画家。
他如果选择帮助兄弟解决问题,那么他未来便会加入黑社会。
而如果两者都没做呢?
一只断线的风筝会牵引着他,发现家庭的秘密,从而走上公务员的人生。
但这样选择的不同也不仅仅是人生道路不同而已。
甚至于整个人的气质和思维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
在2003年的时候,三条人生线都交代了张国荣去世的新闻。
但对于三个骆泽信来说,感受却截然不同。
因为人生经验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
但结果呢?
不管他选择哪条路,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他最终都会在同样的时间,走向同样的结局。
所以,这个故事说的,其实就是银河映像的一贯主题——
宿命。
什么是宿命?
就是不管你如何选择,你都对抗不了一些更大的,更可怕的东西。
就像《暗花》里的洪先生。
虽然全片几乎没有出场,但像梁朝伟饰演的黑警这类小角色,无论机关算尽,都逃不出洪先生的五指山。
或者《大只佬》里的因果。
前世有人干了一件事,就必然会导致后世某个人的死,这件事是因果关系,不可逆,也无法改变。
可以说,这是银河映像近三十年间,一直在研究的主题。
然而这意味着听天由命吗?
不。
银河映像并不“认命”。
还记得前年的《命案》,原本郑保瑞等人的设想里,表达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主题,结尾一片黑暗。
杜琪峰听完不高兴了。
他说不能这样。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是给了观众以希望的,主题也就转到了“万般皆是心,点点皆由人”上面。
没错,天命不可违,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
你改变不了你的人生。
但你可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
02
事实上,杜琪峰自己便是个不认命的人。
虽然他也信天意,觉得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是个概率,你的一次随意的选择都可以决定你的人生。
就像他进入影视圈。
原因也只是在于,当年他选择了几家公司面试,结果TVB是最早给offer的一个,于是他一待就是几十年。
但他并不想按照一条既定的人生道路走下去。
比如他说过很多次的故事——
90年代中期,他实际上已经是个很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了,《阿郎的故事》《八星抱喜》《天若有情》《审死官》等电影统统大卖,他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可以载入香港影史的商业片大导,成为甚至比王晶还高一级的存在。
但他觉得自己不能这样。
他认为,作为一个导演,就需要有自己的作者性,导演本身的思维方式才是这份职业存在的基础,而不是为了商业,把自己变成一个技术工。
于是他便创立了银河映像,拍出了与以往港片迥然不同的电影。
这样的“不认命”也并不只是体现在身为导演的一面。
更是在身为香港电影人的一面。
众所周知,自银河映像成立之时,香港电影便已走向了一个不可逆的下坡路,大量的导演或者去了好莱坞,或者北上,留下了一个真空的香港。
而杜琪峰却坚持本土。
他一方面拍了大量的商业片,比如《孤男寡女》《瘦身男女》之类,支撑着香港电影的延续。
另一方面他也是当下香港,在“带新人”方面最积极的一个。
比如银河映像的“徒子徒孙”。
他可谓是不遗余力。
就拿郑保瑞来说,严格来说郑保瑞其实并不是银河映像的一份子,但自从《呖咕呖咕新年财》开始,他就一直在银河映像帮忙,为的,就是向杜琪峰“取经”。
而杜琪峰也毫不吝啬。
据说,杜琪峰对郑保瑞的教导可谓是亲力亲为,不但在拍摄时,经常告诉他每个镜头的用意,还给他开片单,一部一部地面对面讲述那些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这简直就是一对一的大师班。
除了银河映像自己人,杜琪峰也一直试图让那些有心拍片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
于是便创办了鲜浪潮。
自2005年开始,鲜浪潮至今一共创办了18届,而几乎每一届比赛他都亲力亲为,并帮助这些年轻人崭露头角。
比如说,《一念无明》的黄进,《浊水漂流》的李骏硕,《金都》的黄绮琳,《正义回廊》的何爵天、《窄路微尘》的林森、《年少日记》的卓亦谦、《灯火阑珊》的曾宪宁,《流水落花》的贾胜枫……
这些人都是自鲜浪潮而出。
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树大招风》,三个年轻人,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本来毫无经验,但杜琪峰就是放手让他们拍了这样一个项目。
结果就是,本片荣获了当年金像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多个大奖。
所以没错。
虽然杜琪峰一直在聊宿命的话题,在他的电影中,也经常有“人无法胜天”的悲观情绪,但他本人却是个不认命的人。
哪怕世道再差,他也要同这个世道斗下去。
03
所以回到《三命》,回过头去拍摄剧集,这是杜琪峰的一次投降吗?
表面上来看,他最近确实改变了许多。
就像因为这个剧集,他上谷德昭的节目接受采访,虽然也会一如既往的吐槽,比如谈到他的几位徒子徒孙的电影,《临时劫案》《第八个嫌疑人》《九龙城寨之围城》,他也直言,如果不是因为这几位导演,他都不会进电影院去看这些片。
但更多的,却是乐呵呵的笑。
尤其是谈到那些他熟悉的名字,“阿徐”、“ann”,谈到那些混乱的黄金年代,他笑得尤为开心。
他似乎变得柔和了。
但,我却觉得,杜琪峰不会变,他更学不会投降。
一个简单的比较。
这部《三命》,如果你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会觉得杜琪峰的参与度并不高,他只是监制而已。
但根据回忆,他其实放了很多的精力在这部剧中。
不但高度参与了剧本创作。
等到拍摄完成后,他还因为对素材不满,亲自带队,进行了长时间的补拍。
及至后期阶段,也很难得地一直坐在剪辑室里。
这样的投入其实会让我们想到银河映像创立之初,那些杜琪峰只署名监制,而不是导演的作品。
这其中有不少电影,杜琪峰的参与度也很高。
比如,据《暗花》和《非常突然》的导演游达志说,这两部电影他参与的其实并不算多,基本上只是个执行导演的身份。
前者他开拍了一段时间后,杜琪峰直接上手,而后者,他参与程度最高的,也只是片中的爱情线。
虽然对于一部剧集来说,杜琪峰不可能像这样几乎推倒重拍,但态度却极为相似。
为什么?
其实还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带新人。
香港电影如今愈发艰难。
虽然就每年上映的电影数量来说,看不出有特别大的波动,但根据“Wave. 流行文化志”的统计,直201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开拍数量已达到断崖下跌的状况。
没电影可拍,那些有志于电影事业的年轻人怎么入行?
只有走出一条“电影化剧集”的新路。
于是你可以看到,《三命》的几位导演几乎都是新人,但同时,也都有着一定的电影创作经验。
比如,张家杰之前独立执导过《栋笃特工》,黄伟杰也是拍摄过《树大招风》,而李子俊,他的《第八个嫌疑人》也有不少人看过。
杜琪峰把他们放到主导的位置上。
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推出一批新人出来。
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
毕竟,香港电影的未来,也只能靠年轻一代自己。
那么杜琪峰自己呢?
他当然也没放弃。
虽然去年他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对这个环境很失望,以至于自己很难拍出什么来了,但实际上,他的动作一直未停。
比如,他在拍摄一部叫做《hope》的电影——
他说这部电影已经拍了三年,不过也只完成大约10天的拍摄,目前处于瓶颈期。
他希望通过作品探索香港现状。
所以可想而知,这是一部与杜琪峰以往的电影,风格相差很大的影片。
联想起他这些年经常提及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
我们几乎可以想象,这部新片大概是去类型化的,是追求“艺术性”一面的杜琪峰。
比如,他即将于日本拍摄一部黑帮片——
主演梁朝伟。
只是目前来说,这部片还在洽谈阶段,双方都表示了意愿,还没正式签约。
而且就算是拍摄,也是前一部《hope》完成之后的事了。
至于《黑社会3》——
他的原话是,“现阶段时机未成熟,若条件允许必定开拍。”
只能说谨慎期待吧。
所以怎么说呢?
我想起了杜琪峰的那部纪录片,《无涯》的结尾,他说过这么一番话——
如果我可以有能力继续拍戏
拍到我拍不动为止
那就是我最好的收场
我相信这样的杜琪峰不会变。
这也是杜琪峰之所以成为杜琪峰的原因。
“万般皆是心,点点皆由人”。
毕竟——
只有自己不干了,那才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