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生死存亡”!三星能渡过中年危机吗?
最近,三星掌门人李在镕访问小米。他跟雷军合影的照片流出来后,部分网友脑补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的爽文大戏。
有人扒出旧账称,当年小米某高管因供应链问题得罪三星,三星直接断了小米的货。
雷军硬是亲自飞往韩国跟三星道歉,喝光5瓶红酒才换来三星的“原谅”。如今风水轮流转,终于换到李在镕主动登门拜访了,甚至还有网友夸张地声称:“李在镕终于要给雷军赔笑脸了。”
不得不说,这些说法有点过于夸张。
三星现在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科技巨头,依然是包括小米在内许多大厂的供应商。这次李在镕来华,主要是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他拜访完小米后又去了比亚迪,都是为了扩大自家生意。
商业巨头的握手,无关恩怨,只关乎利益棋局中的落子。
不过,去年到现在三星的生意的确不太妙。虽然去年整体营收和利润在增长,但一些业务的市占率出现了下滑。最近的一波三折,更是给三星陡然增加了不少压力。先是今年3月25日,三星电子联席CEO韩钟熙突发心脏病离世。
接着3月31日,三星电子发布报告称,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将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半导体表现不佳。多家券商预计,三星电子今年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将为4.7万亿韩元,同比下降27.8%,环比下降26.6%,连续三季度下滑。
前不久,三星组织三星电子、三星物产等子公司的2000多名高管培训,李在镕用“生死存亡”形容三星现状,要求管理层彻底反省,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果断行动,应对AI时代的挑战。
浓眉大眼的三星,也开始急了吗?
01 AI时代显露颓势,
三星的“钞能力”还奏效吗?
韩国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
这家庞大的科技巨头,将业务触角蔓延到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韩国人的大部分生活。不过,虽然业务枝繁叶茂,但通过拆解它的财报,还是能找出根部的潜在问题。
三星电子是三星集团最大的子公司,也是最核心的摇钱树,包含了半导体、晶圆代工、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家电等业务。2024年,三星电子的营收达到300.9万亿韩元(约1.5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6%,净利润达到33.6万亿韩元(约1692.43亿元人民币),同比激增131%,算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成绩单。
具体来看,三星电子的“摇钱树”半导体业务收入132.9万亿韩元,约占三星电子总收入的43%,其中存储芯片业务销售额达到84.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91%。可以说,存储芯片就是三星电子乃至三星集团的核心业务。
不过,三星电子2024年四季度的营业利润,下降26%至6.5万亿韩元。同期,同为韩国企业的老对手SK海力士,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倍,超过三星达到8.1万亿韩元,这对于李在镕来说不是个好的信号。
拉开差距的关键战役,发生在HBM(高带宽存储器)领域。
AI浪潮中,HBM已经成为半导体巨头们新的战场。它是一种基于3D堆叠工艺的高性能DRAM,适用于AI训练卡或少数高端AI推理卡。去年美光、SK海力士和三星先后发送了HBM3E样品给英伟达。结果到了去年四季度,只有三星没有通过英伟达的认证。没有拿到订单,也就造成了四季度利润的下滑。据Wccftech报道,三星之所以落后于竞争对手,主要原因是HBM芯片良品率偏低。
在去年全球HBM市场中,SK海力士以54%的市场占有率领先全球,超过三星电子(41%)和美光(5%)。在DRAM市场,由于在HBM上栽了跟头,三星的全球份额从42.2%降至41.5% ,而SK海力士凭借HBM3产品将市占率提升到了29.6%。分析机构TrendForce预测,如果三星在2025年仍无法突破HBM认证,其存储芯片的龙头地位极有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不怕对手比你强大,就怕强大的对手还在努力。今年以来,SK海力士还在HBM和NAND闪存领域全面加速,对三星造成压力。
3月27日,SK海力士的CEO郭鲁正表示公司今年的HBM芯片产能已经售罄,2026年全年的产能也将在今年上半年锁定,翻译过来就是自家货根本不愁卖。第二天,SK海力士又宣布完成对英特尔NAND闪存及SSD业务的第二阶段收购。有研究机构分析,这将让SK海力士的NAND市场份额提升至20%,进一步缩小跟三星的差距。
存储芯片业务是三星的根基,如果被对手动摇,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回顾三星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史,其能够不断崛起离不开一门祖传绝学——逆周期大法。1984年存储芯片价格崩盘,三星以每片亏1美元的代价扩产,逼退英特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三星逆势扩产能,导致德企奇梦达破产、日企尔必达元气大伤。
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在市场遇冷时扩产能,用短期的亏损换长期垄断,然后等到市场回暖时进行收割(祖传厂房失火)。主管芯片等业务的三星电子高管全永铉甚至直言,三星芯片业务的盈利依赖的就是市场周期。
在当下的AI时代,三星传统的逆周期大法很难见成效。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定制化和快速迭代的能力。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大厂都在推动客制化HBM方案,而且更新速度很快,简单粗暴的扩产能没法打动他们。
如果只是芯片业务市占率受到冲击,李在镕或许不会用“生死存亡”这么严重的词来形容三星。
关键在于,2023~2024年三星电子的整个业务线出现了全面下跌:
OLED面板方面,全球份额从43.9%降至43.2%;
智能手机方面,全球份额从19.7%降至18.3%;
电视方面,全球份额从30.1下降至28.3% 。
业务全面呈下滑态势,三星到了必须激发内部危机意识的时候。李在镕指出,恢复技术竞争力和人才经营是克服危机的方法。市场也预测,三星为恢复竞争力,将进行大幅度的组织重构和管理层人事调整。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组织团队,的确是三星出现危机的根源。
02 家族企业的“组织顽疾”
全永铉曾经承认,公司在获得英伟达认证方面存在延误,需要审视组织文化和流程。事实上,延误的种子在2019年就埋下了。
当时,三星的一众高管傲慢地将HBM列为“低优先级技术”,认为不值得投入高昂的开发成本,于是缩减了HBM研发团队,而那时候SK海力士已经发布了HBM2。在快速迭代的HBM市场,一步慢步步慢,三星的掉队从那时候就开始了。HBM目前总共有五代产品,分别为HBM1/2/2E/3/3E,正开发HBM4。基本上在每一个阶段,SK海力士都走在三星前面。
为何三星高管短视且傲慢?
一个显然的原因是三星董事会充斥着财务和法务专家,技术背景的高管不足,这是其经常被外界诟病的地方。相比之下,SK海力士、台积电董事会基本上都是技术派。另外,三星跟资深经理人只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如果无法在合同期内完成目标,他们的合同将不会续签。这意味许多三星高管更注重短期业绩,眼光不够长远。某些高管为保住职位偏向回避风险,底层技术人员的提案往往石沉大海。
日经新闻曾报道,一位三星研发员工提出良品率的改进提案,然而上司对他说:“因为没有先例,我们无法批准你的改进提案”。 虽然这位员工主张“就是因为没有先例,才想尝试一下”,但依然遭到高管拒绝。 这位员工表示,在三星虽然能得到丰厚报酬,但自己想做的工作越来越难实现。
如果说,高管的短视打消了三星员工的积极性。那么工资待遇的不足,则成为他们离开的直接导火索。
去年7月,三星电子爆发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罢工。超过6500名三星电子的工人罢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半导体设备、制造、研发等岗位。他们要求提高工资和调整绩效,认为5.1%的涨薪幅度过低,要求升至6.5%。外界认为,三星劳资矛盾的扩大本质上跟半导体业务的波动有关。
由于提出的要求没被满足,一些三星员工跳槽去了SK海力士和其他公司。某位跳槽至SK海力士的前三星员工强调了两家公司的文化差异——SK 海力士更会积极采纳新想法,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跟三星这样的巨头抗衡。
《华为基本法》中提到,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企业成长的主要牵引力。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多更大的机会。四种力量相互作用,牵引企业成长。也就是说,机会到来的时候必须有人才承接,才会有后面的技术和产品。三星员工对施展空间和待遇提升的不满,必然会影响面对新机会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三星的整体战斗力。
抛开高管和员工不谈,掌舵人李在镕本身也给三星的管理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金融时报》指出,跟现代、LG 等韩国其他财团的第三代领导人不同,李在镕的决策风格比较保守。另外,他一直在应对自己的法律诉讼,很难持续进行改革。三星曾经准备投入数十亿美元在美国多地建造半导体工厂,但因为李在镕被捕,导致投资计划出现迟滞。
“家族财阀+大企业病”的组合像一剂慢性毒药,让三星的组织团队暴露各种问题。很多韩国网民对李在镕管理下的三星感到不满,纷纷要求李在镕辞职,把社长的位置交给职业经理人。这一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只能希望三星刀刃向内,对自身的组织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03 手术刀式改革:
三星需要一场“中年叛逆”
今年半导体行业,开启了一场场热闹的组织变革。三星要如愿解决危机,也必须跟上。
作为三星最为强劲的对手之一,最近SK海力士给自己的组织做了场“手术”:提拔33位高管,其中七成都是实验室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狠角色。另外,它还引入以C级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把业务切成五块“精密齿轮”—— AI基建、研发、开发、量产、企业中心,每个板块由首席高管坐镇,明确了责任和权限。
这场改革预计让SK海力士的决策链条变得更短,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和技术变化。
去年三星超越英特尔登顶全球最大半导体厂商后,后者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今年开始了重大的组织变革。
今年3月,英特尔宣布由华裔“芯片创投教父”陈立武接任CEO。去年,他痛批英特尔的官僚主义和规避风险文化,然后愤然从董事会辞职,如今以救世主的姿态重新归来。新官上任三把火,陈立武第一把火就烧向组织——要精简臃肿的中层管理层。
跟陈立武改革同步推进的,还有英特尔董事会架构的重组——去年,埃里克・穆里和和史蒂夫・桑吉两位技术派加入了英特尔董事会。今年5月三位元老级董事将会退休,总席位砍至11席,相对于给臃肿的官僚体系来了一次瘦身手术。
排在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尔之后的美光,也在开启组织变革。
3月5日,美光宣布任命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担任公司董事,给领导层打上更深厚的“技术烙印”。这位半导体老炮将主导美光在AI领域的战略扩张,发力数据中心与边缘计算两大市场。
对于三星而言,当同行纷纷开启变革,其自身需要用两把“手术刀”对组织进行开刀。
“第一刀”是简化组织,提升决策效率,让领导层能够听得到炮火。全永铉就曾经提出要用数据驱动决策,并且批评了三星的隐瞒文化,要求把多余部门合并,让团队公开讨论问题、消除沟通壁垒。
“第二刀”是砍向董事会,让技术派掌权,让领导层能够听得懂炮火。三星必须打破“财务官掌权”的传统,让技术精英进入决策层。去年,三星开始提拔一些技术派担任业务负责人,比如把Jinman Han提升为总裁并担任代工业务负责人,这就是一个好苗头。唯有让“听得懂炮火”的人指挥战争,才能避免失败和打出胜仗。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李在镕在这次高管培训会上发出警告,1999年末全球市值30强企业中,去年年末仍榜上有名的企业只有微软、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家得宝、宝洁、强生6家。就连诺基亚、英特尔等信息技术巨头也不敌英伟达等新兴强者,三星也可能会像落后的24家企业一样。
三星的困境表面上看是技术落后,实则是组织僵化的结果。李在镕要让三星从“生死存亡”中走出来,必须意识到:改革不是一场高管培训会,而是一场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AI时代要的不只是“大力出奇迹”,更是“敏捷迭代+技术信仰”。要解决业务滑坡的“中年危机”,三星需要打破家族管理和大企业病带来的组织桎梏和惰性思维。这可能需要来一次“中年叛逆”,向董事会、官僚主义等组织顽疾开刀,方能在AI时代找回“逆周期战神”的锋芒。
让巨头掉队的有时候不是对手,而是对旧秩序的过度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