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吹,“解放军航母克星”首次亮相了

作者:愤怒熊猫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美国海军的巨大压力,解放军想尽了各种办法——从俄罗斯引进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就是手段之一。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原本在苏联海军中扮演“二线反舰手段”的超音速导弹,被当时的军事杂志吹捧为解放军手里的“航母杀手”——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反航母作战需要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支撑,绝非某种先进武器就能做到的,何况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早有应对之法。

有意思的,如今海峡对面的台军却陷入了这样的“超音速导弹无敌论”中,正在全力发展“海陆空通用”的“雄风-3”(岛内习惯简称为雄三)超音速导弹,试图将其作为“解放军航母克星”。

500

台湾《自由时报》22日就披露,台湾空军一架IDF战斗机的最新照片显示,它的机翼下挂载两枚大型导弹进行地面滑行测试。这两枚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空射型雄三导弹。

台湾《联合报》称,雄三导弹是台湾自行研制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因可大幅压缩目标舰的反应时间而被岛内媒体吹捧为“航母杀手”。外界估计雄三基本型的射程约150公里,增程型可达300公里。如由IDF战机投射,将可延伸打击范围,大幅提升台湾空军的远程制海作战能力。

《自由时报》回顾称,雄三导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在1997年首度测试、2005年通过作战测评,并于2007年10月的首次公开亮相,随后启动量产。最早出现的陆基发射版本射程约150公里左右,最大飞行时速可达2.5马赫,比起雄二飞弹的0.85马赫快得多,可以极大压缩对手的反应、反制时间。台军曾用雄三飞弹测试射击靶舰,结果不仅贯穿舰体的钢板,还炸出4米高、3米宽的大洞,因此台湾“国防部”还通过各种场合宣传它是“航母杀手”,甚至在公开宣传画中描绘“雄三命中解放军航母”的场景。

500

当然,公众更为熟知的雄三真实战绩,是2016年台湾海军发生的误射事件,当时在港口休整的台军巡逻舰因为舰上人员的错误操作,导致该导弹点火升空,并击中一艘台湾渔船,造成船长当即死亡的恶性事件。这也让雄三被套上了“渔船杀手”的恶名。

时隔多年回头看,客观来说,在这次误击事件中,除了台湾海军管理和训练松散问题外,雄三导弹本身表现属于正常——该导弹在没有指定特定目标的情况下,飞向预设海域自行展开搜索,并锁定附近1.5海里处的小型渔船,最后成功命中渔船的上层建筑,表明该导弹的自主搜索和目标锁定能力符合预先设计,至于击穿渔船却没有爆炸,则是因为渔船建筑过薄,没有触发弹头引信。

雄三的真正问题,在于台军过于迷行它的超音速作战能力。《自由时报》称,台军如今正在推进该导弹的“三军通用化”,除了早先亮相的陆基型号外,还在发展舰载版、空射版和陆基增程型号。

500

其中“中山科学研究院”从2022年开始以“雄鸷专案”研制空射型雄三反舰导弹与小批量生产计划合并进行,期程是以6年时间完成计划,研制首要目标就是要把雄三导弹“微型化”“紧致化”后,让空射型雄三导弹长度在5.5米以内、直径在36厘米以内、重量900公斤以下。先前传出相关工程因故停滞许久,直到去年9月间才传出空射雄三的研测计划已恢复进行,并在海空域进行测试,预估今年可进入作战测评阶段。

500

而增程型雄三的体积更大,射程由现在的150公里大幅延伸至400公里,射程可涵盖台湾海峡,台军吹嘘“可有效反制在台湾东部外海活动的敌舰”,目前已陆续量产。可以说,雄三几乎成为台军最重视、投下重注最多的反航母手段。

正如笔者前面所说,解放军发展超音速导弹的经历就已经证明了,单纯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实真的算不上什么“航母杀手”。就技术能力而言,雄三最引以为豪的速度和射程,与20年前解放军引进的SS-N-22大体相当,而如今解放军早已经淘汰了后者,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也换装了新一代速度更快、射程翻几番的国产鹰击-12超音速导弹。

500

改装后的解放军现代级驱逐舰已经换装了鹰击-12超音速导弹

但即便是鹰击-12超音速导弹,解放军也不会盲目将其视为“航母杀手”——甚至有了鹰击-18、鹰击-21后,解放军也越来越少地将这些先进反舰导弹称之为“航母杀手”了。因为在解放军海军拥有航母之后,我们已经认识到,真正有效的反航母作战绝非简单依靠某种先进武器就能够做到,需要从太空卫星、空中无人机、水下潜艇/无人潜航器提供的情报支持,以及不同种类的反航母装备协同作战,才能做到。

至于说像胡塞武装那样在特定的半封闭海域环境下,向美国航母方向密集发射导弹“赌运气”的做法,自然也不是解放军的追求。

因此可以看到,台湾军方大力发展的雄三系列超音速导弹,其实不可能对解放军海军构成像样的威胁——陆基发射车和海上舰艇的目标太大,战时恐怕首先就会被击中;IDF战斗机即便能够起飞,挂载笨重的空射型雄三导弹后机动性能大降,且没有隐形能力,在解放军战斗机面前几乎就是活靶子。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