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人,正在大把大把学中文
*文中人物均为真实人物,名字除姓氏外,均为化名。
“我知道自己的中文名,也会说中文。”
讲流利中文普通话的王曜迁,是1997年生于印尼的华人,他认为懂中文、有中文名是他与上几代华人相比的显著不同。
不同于邻近的新马,拥有最多海外华人的印尼,有一到两代华人不会中文。经历过1965-1998年的33年中文断层,如今在印尼听到中文仿佛“历史穿越”。
而对于“九八后”王曜迁,中文是他的“进行时”:他2016年去中国台湾读大学,毕业后在雅加达作华语老师,中文是他的事业。
印尼当地的春节氛围
图:VCG
▾
学中文不仅是印尼华人“九八后”的现象,十多年前,中文热就已在印尼出现,不仅华人重拾文化之根,印尼本土民族也在积极学中文。印尼人现在学中文有多“疯狂”,为何有这种现象?
01
印尼华人,重拾中文
2013年,我在新加坡认识了来自印尼棉兰、祖籍福建闽南的华人迪伦(Dylan),迪伦可以说满足了我这个外来人对印尼华人的想象:家族企业继承人、“富二代”。
印尼华人重拾中国文化
穿中国与印尼元素混合的传统服装
图为印尼华裔明星
Fiona与Dion Wiyoko的订婚宴
图:Instagram
▾
棉兰(Medan)是继雅加达、泗水后的印尼第三大城市,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在认识迪伦前,我对苏门答腊和棉兰一无所知,唯一印象是民国作家郁达夫曾葬于这里。
棉兰是个印尼华人集中的城市,华人约50万,占人口20%。相比印尼中心城市雅加达,棉兰华人可能跟新马更亲近:去吉隆坡的飞机仅1小时,飞新加坡1.5小时,飞雅加达却要2.5小时。
棉兰地理位置
▾
迪伦在棉兰住带泳池别墅,家族在棉兰做高档公寓、商业地产和购物商场生意。社交媒体上的时尚博主常在网红店打卡摆拍,而迪伦就是这些网红店老板和投资人。
他奇特的家族名“Kusuma”像日语,其实是姓“郭”。“我们曾被迫改姓,把中文姓氏涂涂改改、去中国化,目的是看起来不那么像华人。”迪伦说。在印尼还有姓“王”的Wangsajaya,姓“黄”的Wibowo,姓“林”的Halim等等。
棉兰购物商场多为印尼华人产业
图为力宝集团(Lippo)的Plaza Medan Fair
图:Lippo
▾
迪伦中文流利,“我200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所以会中文,印尼没有像样的中文教育”,他说,“厦门大学比较照顾我们这样的华人华侨,有入学优惠和奖金。”但对迪伦,去厦门显然不是冲着奖学金。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富裕华裔家庭一般会送小孩去澳洲、英美等国留学,十几年前中国也同样流行去欧美留学,迪伦却选择来中国读书,让当时的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送小孩去厦门大学读本科
很受印尼家庭青睐
图:Hong Hua Mandarin
▾
“印尼华人家庭,难道不是更喜欢把孩子送到欧美读书吗?”我问迪伦。
“去欧美留学确实没问题,但在我们家,长辈要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学好中文。”迪伦回答。
迪伦的父辈和祖辈都不懂中文,祖父辈讲带口音的闽南语,但不识汉字;父辈只会印尼语和英语;只有他这代才会中文。与迪伦同辈的表兄弟、堂兄弟,及其他亲戚同辈,也和他一起被家人送去厦门大学读本科。
虽然家里大多数人不会中文,到迪伦这辈才重拾中文,但迪伦的家庭又是我见过的最“传统”的中国家庭(豪华版)。
每年春节除夕,他的家人连同棉兰几大华人家族,上下三到四辈约300多人,会包下棉兰最高档酒店的宴会厅。
所有人盛装出席,男士穿峇迪蜡染衬衣(Batik)、唐装或中山装,女士穿旗袍、中式定制礼服或晚礼服,一起迎接新年到来。除夕晚宴像一场梦幻“中式狂欢”,比国内的春节还隆重,且年年如此、雷打不动,仪式感十足。
中式高级定制礼服近年备受印尼华人青睐
图为身穿中式礼服的印尼华人
图:XIAOFEN Couture
▾
华人在棉兰是少数群体,迪伦家的“除夕中式狂欢”是城中一个小众封闭,又紧密相连、超级团结的小圈子,不仅各华人家族沾亲带故,有血缘关系,也是紧密的生意伙伴和事业合伙人,有闽南人宗族抱团、一起做大做强的传统,包揽当地的地产、金融、投资、消费等各行业领域,造就了“富二代”甚至富几代的迪伦。
印尼华裔的中式盛大婚礼
图:Instagram@Majestichocuspocus
▾
迪伦家人坚持让他去中国学中文,是因为“爱国”吗?“学中文也是为了方便我们做生意,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崛起。”迪伦回答。
我忍不住想,这么好听又官方的话,他不会是故意说给我这个中国人听吧?
现在回想,我不得不佩服迪伦家人的经商头脑与远见。15年前,中企在印尼尚未发展到今天这般繁荣,也没有雅万高铁和“中式”互联网大厂,但迪伦已提前15年做好准备,抓住了今天中企出海印尼的这波“红利”,运气垂青有准备的人。
02
说中文,去中企,做高薪工作
阿米娜(Amina)是印尼华人中青睐留学欧美的那一群,她的姓氏Tanzil指的是“陈”姓。虽在纽约读书,但她被家人送去台湾学过中文。与迪伦一样,她的长辈们无人会中文,但都有意识地在十多年前就让子女学中文,提前打基础。
阿米娜现在创业,流利的中文帮她打通渠道。她对中国电商和MCN模式驾轻就熟,良好的中文让她掌握“信息差”优势,把中国模式“复制”到印尼去,在雅加达创办了一家MCN机构,给近年崛起的、复制中国电商模式的印尼独角兽企业,提供带货主播,赚得也是盆满钵满。
近年复兴的印尼中餐厅
图:Sinar Medan@FaceBook
▾
中国企业出海印尼,为印尼带来许多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加上印尼1998年后社会改革,解除了对中文教育和文化限制,让“学中文”在印尼爆发。中企出海印尼始于2008年前后,但高潮是2020年后的“第二波出海”,在印尼掀起“中文热”,这是印尼1965年排华政策以来、近60年内的罕见现象。
除迪伦、阿米娜这样的企业家在对华贸易中受益外,普通劳动者也在中企出海中获得就业机会。笔者在印尼最大求职网站之一的Jobstreet上发现,这里有针对中资企业求职者的专门服务,发布783个中文类工作岗位。
中资企业Carlcare的印尼员工
Carlcare是深圳传音控股(Transsion Holdings)
在印尼投资的手机品牌
图:China Global South
▾
中文类工作或中资企业待遇,在印尼劳动力市场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印尼本土薪资的两倍以上:印尼薪资一般约500万印尼盾(人民币2200元),1000万印尼盾(人民币4557)已算高薪。
而中文类工作一般最低薪资印尼盾1000万起,多数1200-1800万印尼盾(人民币5400-8200元)范围,也有高达3200万印尼盾(人民币14,500),以基建、新能源、油气、电子等行业为主。
雅加达街头的中国五菱晴空Air EV汽车
图:China Daily
▾
笔者尝试在Jobstreet搜索日语类工作,有473份,没中文工作机会多,只有中文类的60%,薪资也不如中文类有竞争力。
印尼日企集中在消费、服务业,薪资500-800万印尼盾(人民币2200-3600元),个别建筑类日企1800万印尼盾(人民币8200元),可见日企近年在东南亚已不具当年优势,高价值赚钱行业已被中资企业替代。
印尼最大求职网站之一的Jobstreet上
中文类工作机会很多
图:Jobstreet
▾
笔者又尝试在印尼求职网站上看韩语类工作,发现仅有132个,工作机会更少,只有中企的1/5,薪资大部分不透明,不予公开,个别公开待遇的工作约800万印尼盾(人民币3600元),韩企在出海印尼方面也没了当年的“韩流”风头。
如今在印尼学中文、去中资企业工作的“中企热”,好似20多年前在中国会英语、去外企的“外企热”,中企现在就是印尼最热门的外企。20多年前,“欧美外企热”刮到中国;20多年后,“中企热”刮到印尼,也是“风水轮流转”了。
03
中文教育业,印尼新“蓝海”
印尼虽然有全球最多的海外华人群体,华人2000多万,但中文教育却近年才在印尼兴起,相对市场对中文人才的需求,中文教育在印尼存在缺口,可谓是一片“蓝海”了。
印尼中文学校组织学生到重庆访学
图:Hong Hua Mandarin
▾
印尼的中文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65年前
当时印尼有系统的华人学校和中文课程,65-75岁以上印尼华人,会讲中文的比例较高;
2
第二阶段:1965-2000年
这35年是中文断层期,公共场所不能出现汉字,华人被迫改名、改母语,整整一到两代华人不会中文;
3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
21世纪起,中文教育回归印尼,但至今仍没有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也没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系统性中文初级、中级和高等教育。
印尼目前的中文教育是市场化的课外补习班和私立培训机构,近年雨后春笋般在印尼萌芽,很多是印尼华人投资或经营。来学中文的人,不局限在华人,还有为实现更好的教育、就业和经商机会的印尼人,纷纷报班学中文。
互联网、视频APP和社交软件,也为网红们提供了一条颇有“钱途”的生意之路:“教你说中文博主”。
这个赛道的博主们各显神通,有人穿红色旗袍,自带中国文化的红红火火;有人在油管开通频道和卖课,单个视频点击量最高达2000万级,其他视频单独播放量百万级,流量在网红经济中也相当可观了。
油管上的“教你说中文”博主
图:YouTube
▾
印尼的“中文热”和“中企热”,是国际经贸新增长点,就像一切“热”(Fever)一样,这股热能持续多久,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