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综艺,喜剧综艺的一个尴尬分支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国综有一种错位的美感。
拍喜剧综艺时,群众觉得不咋好笑。拍演技综艺时,群众又觉得这是真正的喜剧综艺。困境在于,它努力营造什么的时候永远没什么,当躺平放任的时候却又达成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这也可以解释《演员请就位》第三季归来,为啥没有带来演技的震撼,反而是一场喜剧大赏。熊乃瑾都快整成大张伟了还说自己没do过脸,有点像课堂上偷吃辣条被老师点名还不承认;李茂演盲人算命,上来就看出面前有俩导师,看来盲人的听力也学个十成十;张嘉元演愤怒小孩,一头扎进了张亮的菜篮子,你可不能毁他菜啊,录完节目人家还怎么做麻辣烫?
明明卖力演戏的是艺人,尴尬的却是在被窝里脚趾抽筋的观众。有毅力能看完整期节目,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当然更有毅力的是吴镇宇,不知道是不是破产了,老是在演技综艺里受罪。据费曼本人答网友问,不是他这个崽太花钱,而是老父亲“喜欢骂人”。建议吴镇宇以后上综艺摘掉“镇”字,一来他总是“无语”,二来他也“镇”不住这些妖魔鬼怪。
从2017年的《演员的诞生》到2025年的《演员请就位3》,杨子和黄圣依这对“前璧人”见证了演技综艺的八年之痒。黄圣依曾贡献“海娃死了”的神级爆笑场面,杨子也不甘落后同时骚扰章子怡、于佩尔两位影后。横亘在他俩之间的,不仅是演员自我沉醉的天上人间,更是观众咬牙切齿的恨海情天。
想找乐子,要看演技综艺。想找不痛快,还要看演技综艺。
走进“大型精神病院”
《大腕》里葛优装病进了精神病院,结果发现里面能人辈出、高手如云。这边张涵予给人侃大山“网站就得拿钱砸”,那边李诚儒规划“最高档次的公寓”,每到一处都能碰上好戏。
不知道《演员请就位3》是不是从此处汲取灵感,首期46位演员在64个场景里的实景表演,堪称神来之笔。两组导师四处转悠,演员自行选择独角戏或者搭档,只有一两分钟的机会可以展示演技。于是摄影棚变成了“精神炼狱”,各个角落都有幽灵在游荡发癫。
上古网红刘梓晨乍一看cos了《鹊刀门》里的公孙丽蓉,但其实是《长相思》里的相柳。檀健次那是九命相柳,梓晨baby这是“救命鸡柳”;代高政眼看着台词都动感情了,哐当一声给章子怡跪下把人吓跑了。孩子跪错人啦,要是爱看言情网文的秦海璐,分分钟被你的霸总气质拿下。
张百乔想来镀个金,没想到和周遭疯子一比他就是金;徐开骋一直怼着陈凯歌的脸喊叔叔,陈凯歌表示有点害怕“你是最衣冠楚楚的一个”。什么衣冠楚楚,听起来有点春秋笔法。
杨子演“西门小庆庆”,上来就邀请于佩尔共度良宵。开屏失败后,还自我解释是对方没get到中国文化。你色眯眯盯着人家的时候,于佩尔把衣领子收了起来,显然还是get到不寒而栗了。杨子又故伎重演骚扰章子怡,节目组直接上美团买药广告。我就说五步之内必有解药,烂演技是可以让人生病的。
金巧巧之前还在演技节目里给人递本子,今年突然就在《演员请就位3》里被惠英红点名批评迟到。不管是娱乐圈看人下菜,还是故意设计的drama剧情,都让人感慨这江湖地位一落千丈。比起丢孩子的疯女人,或许她还是该演“质问老公自己的珠宝为何跑到了狐狸精脖子上”“娇妻老公公司遭遇重大危机”,更有机会上热搜。
演戏这玩意儿不能太刻意为之。《喜剧之王》里周星驰到片场跑龙套,导演试戏,让他分别在等儿子出生、老婆死了、儿子刚出生就会叫爸爸、叽叽长头上是畸形儿、中六合彩头奖、儿子死了等七八种情绪里切换。后来,周星驰索性昏过去不再理导演。他解释说,一个人要是受了太大打击就会进入休克状态,不会再有反应了。
章子怡拿着信封,里面写着“你最爱的人车祸死了”,对于很多演员来说就不是一种良性刺激。事实上,硬糖君觉得刺激频繁或者太离谱就会变成周星驰演的那么夸张。当年《喜剧之王》里这段,也确实在讽刺违背表演规律要求演员短时间表现各种强情绪的行业乱象。
当《演员请就位》变成《演员请自重》,节目的大型精神病院就是市场机制和观众审美对演员的双重筛选。
刻意桥段不如灵光一闪
本来刘美含和张亮演的小贩夫妻完全不在状态,突发意外张嘉元冲进菜篮子后,两人立马进入角色。刘美含边嗑瓜子边说:“谁家小孩儿啊,警察叔叔搁这儿呐!”张亮则心疼买卖:“没事儿你不能毁我菜啊。”
刻意桥段不如灵光一闪,对于演员和节目同样适用。《演员请就位3》里有些片段就设计感过强,一旦清晰感知到创作意图,我们这些反骨观众便很不愿入瓮。比如演员入席等待时,有姑娘和卜冠今social,夸她发色好看。转眼就切到她在采访间复盘:“莫名其妙我感觉,我其实并不太认识她们。”
不管这是要表现卜冠今耿直,来让遍地社恐共情——“大家怎么都装起来了”,如果没有镜头对着,是否还能维持这虚情假意。还是要表现卜冠今假耿直、拿她当血包,感觉都怪怪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这样行事,不会这么明晃晃地对着镜头得罪人,这是一个虚假情境。
另一个明显的“暗皇”是张嘉元。先因活泼开朗备受肯定,又因卖弄耍帅被翻白眼。章子怡递瓶水给他出题,张嘉元说渴了,开瓶喝了一口。加试时演公布恋情的爱豆,也是东拉西扯不入正题。张嘉元解释自己想反讽爱豆,说他们都被惯坏了。笑死,粉丝不惯着你连来这节目的资格都没有。再想述说爱豆生涯和演员初心,直接被章子怡轰了下去——#章子怡发飙, 也是演技综艺的传统项目了。
从群众反馈看,卜冠今和张嘉元都没成为当期最大爆点,反而是争奇斗艳的疯人院大赏出了圈。这表示,现在的观众已经无法接受那些“预制热搜”了。什么#卜冠今好敢说#、#张嘉元道歉#,都不如杨子的西门小庆庆、刘梓晨的公孙丽蓉来得自然。
就像“年代剧排队嫁女儿”一样,演技综艺也有自己的固定叙事和经典人设。爱豆和流量演员,一种当血包被群嘲,一种节目先开嘲、再中段逆袭。原本骂哭他的导师语气突然温柔:“叽盗(港普)我为什么要给你介张S卡吗?你今天的表现还没够,但大家看到了你的努力。”
节目组欲扬先抑,粉丝自我感动,爱豆再发个小作文详述心路历程,并扬言要打破刻板印象“偶像也可以演好戏”。一套完整的流程下来,谁是棋子谁是皇族不要太明显。后期张嘉元要不走硬糖君这个剧本,咱也有样学样“发文道歉”。
还有两种固定人设是“多年不红配角”和“沧海遗珠中年戏骨”。前者代表是舒畅和杨蓉,短片介绍各种炸裂,现场表演一言难尽,最后被群众盖章认证:演不了主角不怪别人;后者代表是周一围、韩雪,在节目里确实矮子里拔高个儿,一演剧也就那么回事儿。
演技综艺,喜感何来?
直到今天,2017年的《演员的诞生》都是无可复制的演技类综艺高峰。仅此一届,就贡献了“海娃死了”“蚂蚁竞走十年了”“章子怡扔鞋”“袁立成神经病”等高能场面。随便拿两个,都够后面节目吃一整季的,喜剧综艺的喜剧梗都没这么长尾。
“海娃死了”和“蚂蚁竞走”都是意外局面。当时黄圣依和另外两个演员搭戏演《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黄圣依非要演主角“小蝶”。在听到海娃的死讯后,圣依捂着耳朵在台上转圈圈,嘴里同时发出咯咯哒老母鸡下蛋的笑声。怪诞夸张的演绎,据说是为了掩盖人物极端痛苦的内心,经典程度五星。
欧阳娜娜的“蚂蚁竞走十年了”,来自《我的父亲母亲》片段。原台词为“妈已经走十年了”,欧阳娜娜的台湾腔加上发音位置含混有吞韵尾的现象,导致群众误听。在平平无奇的演绎里,加入奥运会百年未有之新运动“蚂蚁竞走”,经典程度四星半。
至于后来《我就是演员》《演员请就位》里的“盛一伦说他从来不哭”、“韩雪四种声线表演”、“陈宥维版果郡王”,虽然也能博人一笑,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只能暂排苦闷,不能真正酣畅淋漓地解渴。
演技综艺的喜感基础,来源于符号互动中产生的偏差。赫伯特·米德认为个人在互动过程中,通过理解他人所使用的符号来解读其意图和行为意义,同时也根据自己对符号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其中的“主我”,是个体的本能冲动和自发行为,“客我”是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社会认知。
观众觉得一段表演好笑,正是因为演员传达的“主我”与观众认知到的“客我”完全是两码事。黄圣依觉得自己火力全开,在网友眼里是下蛋溜达鸡。韩雪觉得自己切换声线丝滑流畅,荧幕外的人觉得耳朵被强奸了。杨子觉得自己是风流倜傥的西门庆,是性感迷人的殷寿Daddy,而我们只想和于佩尔一起喊救命,并迅速打捞澡池子里的许佳琪。
除了作为喜剧综艺的一个重要分支,演技综艺还具有其最初的意义吗?演技类综艺无法打破原本的资源阶梯,它反而会通过镜头语言和节目走势进一步强化这种差距的合理性。不少实力演员在PK中败给流量偶像,仅仅是因为台上的导师呼吁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没有后台的演员,则面临着恶意剪辑,为节目热度添砖加瓦。
最讨嫌的一类人是上位的批评者。一种像李诚儒四面开炮,显得自己勇者无畏,浑然是人民发声筒了。其实他既有“民意”为后盾,几个粉丝何足为惧,又何谈勇气?另一种如张颂文,如沐春风地指点后辈,把自己形塑成德艺双馨的神祇。甭管是激烈嘴炮还是儒雅关怀,背后都难说是无欲无求。
从底层逻辑看,演技综艺好笑是一种必然。如果哪天它不好玩了,那一定是我们太进步,或者太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