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读后感

追加:问了个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对此文章啥看法,他认为过分贬低我国的实际科研能力了。

【最近我找到一个csdn的普及文章,介绍苏联计算机的,然后又随手摆渡到了关于国内计算机的文章。里面提到八十年代有个国产的“中华学习机”,和小霸王差不多,但是好像是88年的,稍微早点?反正88年时我好像还看不到电视,而小霸王广告见得最多的是“唐老鸭”配音的电视广告。

——据说中华学习机和当年的苹果2性能差不多(稍差?)。但是十几年后,“连芯片都做不了”了。又比如操作系统,我手头有本《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书,作者是一个技术宅,从头开始琢磨怎么写linux那种操作系统,然后零四年和零九年分别出书了。

如果一个爱好者零四年可以有成果出书,“十院士、100亿(我觉得就几十亿吧?)”,还有个提前二十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怎么当年就没搞定最基本的软件呢。又比如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比如引文说的“wintel”。按引文的说法,或者你这里提到的“用户迁移”,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所谓的“政府机构信息化”,就是说把纸制申请材料都搞成电子文档么?

可难道正经的做法不应该都输入数据库,然后需要的时候生成文档打印?如果这么搞,那么那么微软捆绑的电子文档软件什么,就只是一个暂时存数据和输入文本的东西,最终都要进入数据库的。——引文有一点理由大概还凑合:专利。这算是为了入世大局,而牺牲技术前景么。打官司?美国法院又不能来中国执行,怕什么。而且反正现在都没办法进入美国市场,难道还要担心国产操作系统软件被禁售么。说穿了就是腿软。】

我:呃,数据库,对啊,淘宝都有自己的数据库,负载能力是VISA几倍啊。说错了,是支付宝。据说是根据开源软件,从中科院挖墙脚撬人才,然后自己修改出来的。

【是的。又比如南大当年的小百合,据说是有牛人用c写的服务器程序,用的人多但是好像很稳定。这种自写自用的东西,当年其实有技术也有人可以做。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文章里都这个世纪了,还说零技术。】

********以下是原文:

http://tech.qq.com/a/20180422/010376.htm

其实是在手机上读的,介绍了一下国产芯片发展时遭遇的重大挫折,就是是方舟和永中项目的失败,这个体系的设想就是用Linux系统,云计算搞NC(Net Computer网络计算机,也可以叫瘦客户机)电脑,来实现GOV电脑系统的国产化。

找了加拿大华人李德磊创办的企业去搞,当时是费了很大劲制造出自己的CPU……但是,联想之类的公司没有基于这种CPU开发主板的能力(我的简单粗暴理解啊)。

于是还得自己开发主板,显示输出系统……再往下又发现没有合适的Office系统,只好山寨一个,甚至搞了个扬帆计划全国招标各路程序员去山寨各种播放器,浏览器,压缩工具,输入法的Linux版本(貌似山寨了50多种应用软件?)。

这种系统,是靠倪光南院士,以及宋健等其他大佬的支持,求俞慈声这样不怕出事,敢冒险的北京科委副主任拍板,强行政府采购的。当时微软中国区的总裁高群耀因此辞职,基辛格来告状,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中将、两院院士张效祥第一个签字,倪光南院士也签了名。又联合十余位院士的联名,求朱总理维持这个决定的。

结果是失败,用户们表示各种受不了,微软Office的文件结构无法导出到Linux下他们山寨的Office里去,各种数据处理都出了问题……

最后李德磊放弃这个计划就去搞别的赚钱……这么一次就亏了1538万元,而后续的主板,外围软件,特别是永中Office的开发等等,消耗了1.52亿元,合计1.67亿元——按货币贬值计算可能相当于现在33.4亿元到50.1亿元。

作者认为加拿大华人李德磊能共富贵不能同患难是方舟跨的主要原因,而永中Office的问题就是用户体验太差,而且主持人……好像叫曹参的,可能有些书生意气,非要超越微软,莫名其妙老是纠结让数据可以在山寨的PowerPoint、Word和Excel之间可以互相联动,这个人虽然可以同甘共苦,但他提出的这个技术指标,和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不符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一个5年都用不上的功能,所以实际效果极差是必然的。

然后作者就抱怨投资的钱太少,微软一年研发经费124亿欧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而我们的国产办公系统总共才投资了1.67亿元,还不如摩拜单车烧掉100亿来得豪爽,且各路领导一点都不关心用户体验和实际需求的关系,自然搞不出好用的东西来。

后来的各路山寨Office为啥那么成功?据说是比尔·盖茨年纪大了以后开始搞慈善,把Office的文件格式开源了,这导致倪光南院士花了好多钱,雇佣日本、韩国,以及国内的高手破解微软Office文件格式还破解得不彻底的行为被嘲笑……

此作者认为国家必须每年投资1000亿,连续投资5年,不怕失败,才有可能搞出一个像点样子的系统来,但是恐怕依然很难取代全球无数程序员为其完善代码的安卓系统,但至少研发经费上不会差太多了。

——————

个人感觉他说得太夸张了,又犯了把汇率歧视下的成本当成真实成本的问题,美国150亿修个十几公里的波士顿隧道,十几年修成,修好没几天就掉渣砸死人了,还要花几亿到十几亿美元去修~~

中国宜万铁路才用了200几十亿人民币吧,修了200多公里,各种地下溶洞见识了个遍,堪称世界隧道修建作业百科全书,不也如期完成了?但是美国那个豆腐渣隧道能算990亿人民币的产值吧?实际按真实效果算,能值那么多?

微软每年投资124亿欧元研发,我们按购买力算去投资个248到372亿,也就是拿出两三个摩拜单车的钱去投也就差不多了。国家安排优秀人才,分配住房,配车,安排子女就读,安排服务人员帮忙做饭等等,大大降低技术研发人员的生活成本,其实是可以等效于大笔的资金投资的。

不过他说后来的领导怕出事怕担责,恐怕不会敢再有人为75岁的倪光南院士担保去投巨资了……还有领导们都不关心用户体验,这个确实是个大问题……也许需要搞个大型论坛,群策群力来解决?

搞很多个众筹的小软件小组,开发小组去公关?其实挪威那边出的一个很牛逼的,能在256MB内存的电脑上运行得飞快的Opera浏览器,最早就是一个富二代闲得没事自己组织人开发的,然后靠给任天堂充当游戏机浏览器过活,最后卖给360了。

Linux系统下的很多小软件,也是挪威,芬兰的一些北欧小国家的业余爱好者自己编写的,还大多开源了。阿里巴巴的数据库,负载能力已经超过VISA的系统了,一秒钟能处理十多万订单吧?据说最早也是根据开源软件开发的……

我觉得国家也是学谷歌,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去搞,未必真的需要投资特别多(只需要高薪招募最杰出的几个开源软件小组的专业高级程序员级别的玩家就行了,用户体验啥的他们应该是有经验的)。

其实深度deepin论坛那批人,雨林木风ylmf论坛那批人,我印象中在国家被微软要求打击盗版时,就搞过一段时间的Linux系统的Ghost版的,用户体验问题就找这些曾经长年累月出于兴趣爱好(或者还有少量的捆绑点流氓软件的推广费)来做盗版的人就行。

其实android系统不是也有一堆人去做修改版,目的是阉割掉华为、联想、小米、锤子、魅族的手机里预装的一些没啥大用的app么?这些人也可以被招募过去研发自己的移动系统。

中国的软件爱好者们组成的root游击队有的是,本身出于兴趣爱好做事,没钱赚都发布过一些阉割系统玩,未必需要所谓的巨额投资才能做出特别高级的app来。

真正的大问题还是Leader里面没有那个年代那样的敢负责人敢拍板出钱的人了吧?……要是直接在类似京东或淘宝的众筹平台上发项目,募集资金(大众捐款),做些app啊,外围外设啊,简单硬件呢?

————

还有这个文章的虎嗅评论区里有人说,先从物联网开始做,农村包围城市也是个好主意,听说龙芯就是这么存活下来的……先做个小区视频监控主机啥的呢?或者超市简易结账系统?医院简易自助挂号系统?银行简易ATM机啥的开始?

一上来就直接对抗PC和Android的整体生态链太困难了,先从外围开始尝试蚕食吧。

————

另,倪光南先生真了不起,祝愿他健康长寿。龙芯的电脑多少也是个安慰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