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接下“这波富贵”的山西,凭的可不只是一只猴子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500

《黑神话:悟空》的余热未了,媒体又开始大力报道:“猴子真成了流量密码,山西赢下一波富贵。”

其实,山西的默默奉献,就算火上千年,也不为过。

500

提到山西,是一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醇香四溢的汾酒,醇厚深邃的陈醋,赋予寒冬温暖的乌金煤炭。云冈大佛庄严肃穆,永乐宫壁画色彩斑斓,五台山钟声回荡,应县木塔工艺精湛,平遥古城历史悠久......

华夏之华,表里山河,一叶山西,半部中华史。

500

纪录片《大山之西》

山西,这个被古老长城和黄土高原环绕的地方,其实不仅孕育了酢酒与古迹,也是电影的筑梦工厂。

在这里,不少导演如李俊、何平、曹保平、贾樟柯、宁浩、韩杰……

这些名字或许熟悉或陌生,他们都从这片土地走出,用镜头和故事书写乡音,将“晋土”底蕴转化为影像的力量。

500

李俊、何平、曹保平、贾樟柯、宁浩、韩杰(从左上到右下)

从电影制片厂到电影学院,从脚踏实地的实践派到高楼大厦中的学术派,从主流影坛到独立制片,山西籍的导演们如同他们出生的古老土地一般,坚固而不失灵动。

500

如果说,霓虹下的夜色是香港电影里的诗,尖沙咀的老电影院是记忆的殿堂,广袤的四合院是北京电影中的旧事,深沉的天井是历史的窗,胡同里的市井气息是古都的韵味。

那么对于山西籍导演来说,黄土高原的古朴是他们镜头下的根脉,历史的厚重是文化的印记,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人们是生命的叙述。

500

黄土高坡

“我的创作跟我的家乡是分不开的……山西有我的成长记忆,山西人的情况,山西的社会状况,可以反映整个中国的状况。我走到山西的土地的时候,不慌,很踏实,这是山西这块土地给我带来的帮助。”

这是贾樟柯对自己“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的评价,在他的镜头下,山西的每一次变迁,都是故乡沉淀的一笔。

500

贾樟柯

1997年的冬日,汾阳空气中高粱酒香里,透着时代的凄凉。

那时,北京至太原的高速公路尚未铺就,贾樟柯历经14小时的颠簸,终于回到了这片记忆深处的土地。

正如他所言,一切仿佛都在迅速消逝中。

午后的烟火氛围里,父亲的话语——“你回来得正好,县城要拆了。”如同晚钟,预告着县城旧貌的即将消逝。

500

汾阳老照片。图/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1998年,贾樟柯处女作《小武》的镜头紧紧追随着这片正在变迁的土地,记录下了那些“遗失的美好”——灰扑扑的天空,破败的车站,皱眉抽烟的人们,昔日繁华的歌舞厅只剩下紧闭的卷闸门和蔓生的锈迹,生活的落魄气息,在这些杂乱无章的县城街头,找到了它最质朴的表达。

500

电影《小武》

这些未经雕琢的影像与声响,恰似贾樟柯笔下的旧时光,这里的生活,虽不见繁华,却充满了一种特有的节奏。

也正是因为童年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执念,贾樟柯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言语空间——山西汾阳。

在这里,他开始了与整个世界的对话。

在《小山回家》中,小山渴望归回其乡;在《站台》中,汾阳化作纯粹的小城生活写照;《任逍遥》虽置身于大同,但那里仍旧映出了县城的宽广胸怀;《世界》虽名指宏大,却只围绕在“大兴”这个小县的一隅;至于《三峡好人》,更是直接揭示了一个县城的兴衰变迁。

500

《小山回家》、《站台》、《世界》、《三峡好人》

(从上至下)

2014年,由法国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纪录电影《汾阳小子贾樟柯》,直接把贾樟柯少年经历的“山西味道”活画在荧屏之上:

“十几岁的贾樟柯和朋友们整日在这样的街上游荡,到处都是地方戏曲与迪厅狂舞,懒洋洋的台球厅、录像厅和破败空旷的火车站,县城中到处弥漫着卖彩票的声音,冷漠、刻板,却有煽动性……”

500

《汾阳小子贾樟柯》

在山西汾阳,贾樟柯的电影如同氧气,每一角落皆存影子。街上擦肩而过的,或是曾在大银幕上扮演过角色的普通人。

这里的生活与电影交织,如同“山河故人家厨”门上对联所言:穿梭于江河湖海,人人都是自在的逍遥游子;而那些站在时代舞台上的普通人,注定与山河故事相连。

500

电影《山河故人》

从“故乡三部曲”到《天注定》《山河故人》,贾樟柯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讲述着变迁中的山西,那些被岁月搅扰的生活,成为了对抗遗忘的坚实盾牌,如同一首长诗,述说着一地的人间烟火与生命的坚韧。


500

贾樟柯以倾颓的故土为底色,讲述着坍塌的家园与灰白的墙瓦。

反观韩杰,这位生于七七年的孝义之子,把他的长片处女作《赖小子》也根植于故土,一部电影,凝聚了他对乡愁与人性深沉的思考。

500

电影《赖小子》

影片从一场凶猛的打斗拉开序幕,煤矿公子溜溜与城市小混混间的械斗,随之而来的是慌乱逃亡,折射出青春的迷茫与绝望。这一切,在韩杰的镜头下,以贾樟柯式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出时代的残酷与个体的无力。

500

电影《赖小子》

韩杰回首此片,言及其中的暴力与反叛,不禁让人思维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同样以反抗作为挣扎。

但韩杰所述的还有“难言的乡愁”,这份乡愁,既有对故土的深情,亦有对过往岁月的复杂感怀。

煤矿,在这一刻不仅是山西的经济支柱,而成为一代人精神与肉体的烙印。韩杰与他的同时代人,青春在这片充满尘埃与希望的土地上燃烧。

2011年,韩杰的封神之作《Hello!树先生》(监制贾樟柯)问世了,看似把地点从山西搬到了东北,但镜头下的“树先生”,本质上还是山西县城的闲散代言,各家酒桌上的熟客,用他几近放荡的生活,映射出一种不羁的山西味道。

500

电影《Hello!树先生》

韩杰对电影的钟爱,起源于少年时代的一台凤凰牌相机,那是父亲的赠予。

山西小镇,昔日常见的录像厅,成为了他影像世界的第一扇窗。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录像厅也频频出现,成为解构乡愁与现代化冲突的重要符号。

500

电影《小武》

踩过了山西的土,才会真正理解生命的厚度。

韩杰,生于斯,长于斯,自幼便沐浴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之中。群山环抱,古建连绵,从寺庙的飞檐到庄重的祠堂,再到那些院落深深的大院,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长河与人文的精粹。

500

在这样的环境下,韩杰的心灵和视野被无形塑造。他提及,“山西的建筑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体验”。穿梭其间,是一场关于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观察。

这种体验,为他后来的摄影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学会了如何在镜头中捕捉空间的深度与结构,如何在光影与线条中寻找平衡与美感。

500

电影《Hello!树先生》

方言如土,县城如镜,灰败的小人物在这片黄土地上翻滚挣扎,煤矿之下,山西的儿女以黑色为底,青春的故事,几多疾风骤雨。

翻开这片地域的每一寸土地,细细品味,便可发现,“山西之于他们,如同高密之于莫言,疼痛着,温存着,走到世界尽头,也要反复回望”。


500

山西电影的兴起,其实非一日之功。

1935年,西北影业公司成立,标志着山西在国内电影史上的一大步。石寄圃、郝恩星、宋一舟等老一辈电影人,技艺高超,有教化之心,愿传艺于后来者。于是设立训练班,试图以此培养新一代的电影人才。

训练班中有一个学员格外引人注目,他曾入狱,曾流浪,曾为教师,屡遭逮捕却不改其志,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但最终他并未在银幕前留下足迹,而是另辟蹊径,转而执笔为文,用文字继续他的电影之路。

这人,正是赵树理。

500

赵树理(中)与陈荒煤(左)、于黑丁

1943年,赵树理以一场山西辽县的命案为蓝本,撰写了《小二黑结婚》。此书一出,便掀起了一阵“小二黑热”,当时整个山西的空气中都充斥着这部作品的声名。

500

赵树理和他的《小二黑结婚》

山西文坛由此也涌现了一批“接地气”的作家,他们被戏称为“山药蛋派”,因其作品深植于乡土,紧贴着庶民生活的肌理。

500

1944年于陕西王家庄合影。右起: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人称“西李马胡孙”)

到了1952年,其中一位“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受到贾家庄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的吸引,带着他的笔墨纸砚,如流浪的诗人一般,来到了这里。

马烽的生活与创作从此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的笔下逐渐绽放出了更多关于土地与人民的故事。

500

马烽

1959年,马烽创作了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部电影在汾阳的栗家庄与杨家庄取景,又将山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展现于世。特别是乔羽作词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了当时山西的风景名片和一代人心中的乡愁与记忆。

500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这样的情节,在后来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得以再现,其中一集以此歌为背景,讲述了傅明通过歌声寻找往昔恋人的故事,那一集的标题“儿女正当好年华”正引自歌词。

有人说,“山西看上去看土,听上去更土”。

面朝黄土背朝天,山西人民朴实善良,远眺山外还是山,山西是真土,历史积淀的土,中华文脉的土,一个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地方。

因山阻隔,山西方言几成孤岛,古音未泯,上古与中古之音,在此地得以保存。《天注定》《山河故人》,片中人物口吐晋语,尤其是汾阳话,原汁原味。

500

电影《天注定》

这批初试啼声的山西籍导演,他们的镜头是坚实而笃定的,以一种几乎是温柔的方式,定格了山西一幕幕尘封的往事。

山西的乡音,原本沉寂在华语影坛边缘的低语,如今却因他们而骄傲地响起。在他们的镜头下,山西并不土,而是以亲切而熟悉的存在,镶嵌在华语影坛中。


500

山西,这块自战国时期就筑起城垣的土地,经历了北魏时的壮丽都城建设,到明代转变为边疆重镇,充斥着战马的铿锵与天空中的飞沙,历史的硝烟在此不断上演。这些既是这片土地的深刻创痕,也是她荣耀的勋章。

500

纪录片《大山之西》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之前,山西乃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据统计,山西现如今有着30186处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45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使其在全国各省中居于首位。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鲜明的民俗特色,成就了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身份。

500

正因如此,山西成为了影视创作的丰饶沃土,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向世人讲述这一方土地的故事,传达其时间的厚重与空间的广阔。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开头与结尾都巧用汾阳的老建筑作背景,尤以南薰楼为甚。

此楼建于明弘治,已五百余年。旧物也好,人情也罢,都在这里得以流转。片中张晋生(张译 饰)与沈涛(赵涛 饰)的情缘,便在这古楼前起伏展开,同汾酒、文峰塔等一并构成影片的文化底蕴。如此设置,是要映照出人心与古物同在一片天地间的寂寥吧。

500

《山河故人》中的南薰楼

500

南薰楼

500

《山河故人》中的文峰塔

影片用这汾阳地标作为载体,既展示了山西文化的深度,也让人情的纠葛更显凄美,恰如其分地配合了贾樟柯镜头下的人物,总带着些许的命运无奈和时代沧桑。

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借重山西宅院之风,以其层叠交错、厚重而封闭的建筑格局,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之雄伟与悲哀。

500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古宅内,院落深深,是主人家的富贵气象,却也是沉重门扉背后的悲欢离合。以土黄红蓝色为主调,剪刀声亦带苍凉之音,在这种布局之下,每一盏挂高的红灯笼,不是照亮了夜晚的宅院,而是照见了深层的人性与困境。

大雪封古城,深院待灯明,三妻四妾落死井,红颜一声哭魂惊。

500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张艺谋将“吃人的故事”转化为自家言语,构筑了一座缺乏生气的死宅。居者于其中,生活如牲畜,如犬如猪,形似人而神已亡。

500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正是这种建筑的巧妙运用,将封建残酷的家规和压迫的生活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影片超越了视觉上的享受,达到了对封建伦理的深刻批判和思考。

《满江红》中,官兵匆匆过甬道,豫剧声、电音、山西梆子紧扣人心,叙事开端已深入五进院落迷阵。电影取在太原古县城东北,新建之五进大院,映射出山西民居之独有风貌。

500

电影《满江红》

500

电影《满江红》取景地太原古县城

山西大院,与皖南民居齐名,北承晋风,南接徽韵,一北一南,各颂地脉之奇。

晋中大院,以其深邃与富丽,与皖南之朴素清新交相呼应。晋地元明清时期民居,尤以晋中晋商豪宅最为壮观,建筑之美,不仅因其雕梁画栋,而在于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相生,反映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道理。

500

晋中大院之乔家大院

正因如此,林徽因与梁思成再访山西,考古旧迹,字字感慨:

“我们因为探访古迹走了许多路,在草从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双手一个微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我感觉到一种平坦,竟许是辽阔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开来......”


500

山西,古称三晋,晋商文化久负盛名,电视剧如《乔家大院》、《走西口》,电影《白银帝国》,皆以晋商为骨,讲述其商途兴衰,展现那一份不屈的商魂。

500

《乔家大院》《走西口》《白银帝国》(从左到右)

《白银帝国》虽编织虚构之故事,提及的“天成元”票号也非史书所载,但片中多情节是真实历史所启。

比如,康老爷所言家传生意依赖口外事务,此情节借鉴自史实,正如平遥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票号,以口外事务扩展其商业版图,早已在晋中地区家喻户晓。

500

电影《白银帝国》

500

大盛魁

到了《乔家大院》,聚焦于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它曾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开启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

500

电视剧《乔家大院》

再翻山西的史籍方志,一句“汗牛痛仆,仰天续命”,如同一石投湖,激起的涟漪背后,是无数心头的疼痛。

老牛身上的每一滴汗水,是山西先民身上的血泪,他们在疲惫与苦难中挣扎,而最为悲哀的,却是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奢望。

《走西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山西的大地上自然生长而出的。

500

电视剧《走西口》

“西口”,这个词汇本身便是一部历史长卷,既记录了山西人的流离失所,也铭记了他们的辛勤与奋斗。《走西口》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都像是历史的一粒尘埃,被风吹起,落在心头。

“咸丰整五年,口里遭年馑。有钱人粮满仓,受苦人实可怜......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止不住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歌声里,妻送夫,女别郎,那些叮嘱与不舍,是如此琐碎而深情,每一句都饱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实的无奈。

500

历史上的“走西口”@中国政协杂志

从河曲县的西城门出发,那扳船的艰难,黄河边的决绝,这些走西口的男儿离开故土,乘船西行,那“走脱二里半,拧回头来看”的一刹那,是多少人心中撕裂的痛!小妹妹的身影,是家乡的缩影,挥之不去。

500

走西口的路线图

陆路的走西口,从山西朔州的杀虎口出发,每一步都踩在荆棘与希望的边缘,电视剧《走西口》的取景地便是这里。

就这样,山西人带着晋文化,跨过高山,穿过河流,将那种沉重而深厚的农耕印记,种植在内蒙古草原的边陲之地。

这样的文化渗透,虽不似战火般铺天盖地,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无形中改变了一个地区,也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

从古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再到蜿蜒穿越八省三国的晋商驼道,这些道路,是绘制在大地上的命运线,连接着东西方的文化与财富。

晋商们将中国的茶叶,包裹成一片片绿色的希望,送到远方的欧洲,让世界见识到东方巨龙的风采。

500

500

骆驼商队@中国文物网

而后,昌盛一时的平遥、太谷、祁县票号,将山西打造成了一座金融的堡垒。晋商,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在金钱的海洋中,航行不息,即使是在风浪中,也从未失去方向。

500

平遥日升昌票号院内@中国金融新闻网

到了民国时期,神州动荡,寰宇沸腾。晋商们砥砺前行,他们与英国商人在打一场关乎“正义与尊严”之战。英商贪婪的盯着山西的煤矿,而晋商则用自己的坚持与勇气,保护了这片土地的黑金。

九十载岁月如歌,山西的煤炭源源不断地流向全国二十四省,点亮了半边天的灯,温暖了半壁地的炉。

截止到2020年,全国各省欠山西煤款累计近百亿。

500

山西煤矿

500

矿区,是贾樟柯电影中的常见场景。图/《山河故人》

这就是山西,古老的土地,历尽沧桑,却始终以其无私的胸怀,支撑着华夏大地。

有句老话说,“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

从尧舜禹浩荡神州,观远见广,到汉武帝纵横奇谋,锐意进取;从长平之血战,铁马冰河,到李世民开疆拓土,雄才大略;从驼铃声声,票号繁华,到商旅往来,沟通四方。

500

纪录片《大山之西》

山西,一半在史书,一半在戏里。

如今,驼铃声已远,历史回响依旧;塞上残阳血色,大雁绕塔翱翔;一手汾酒盈欢,一口陈醋浓古;一部电影启幕,一则故事开讲。

请慢下来,细细感受这片土地,它的脉动是未尽的生命之歌……

参考资料:

《你我注定在山西电影里成为故人》,南风窗

《山西文化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类型》,澎湃新闻

《山西通信》,林徽因

《贾樟柯、宁浩…山西导演,就是这个味儿!》,山西青年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