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能没有塔里木河!

500

如果归入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宿命

那么,有一条河注定是失败的

它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

塔里木河

(俯瞰塔里木河,摄影师@文兴华)

500

2179千米的身躯

让它自高山峡谷奔腾而下

又在苍茫大漠间驰骋千里

(请横屏观看,塔里木河位置与水系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500

于黄河而言

它的干流水量较小

却同样可以被称作母亲河

(请横屏观看,阿拉尔市的塔里木河,摄影师@文兴华)

500

于长江而言

他的长度只有三分之一

却滋润着超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

(塔里木河河水浇灌的库尔勒香梨园,摄影师@王汉冰)

500

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河流?

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01 

突破群山

与很多大河相似的是

塔里木河的故事也源于高山之巅

在新疆的西南部

喀喇昆仑山

自西北向东南横亘在大地之上

诞生出一座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

犹如卫士一般屹立于我国的边境地带

(和田县远眺喀喇昆仑山脉,摄影师@陈剑峰)

500

其中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世界第二高峰

乔戈里峰

其8611米的挺拔身姿

也让喀喇昆仑拿下了世界第二高山脉的桂冠

(乔戈里峰,摄影师@张称心)

500

而更为突出的是

雄伟的山脉孕育出了地球上

最密集的超级冰川

(俯瞰乔戈里峰冰川,摄影师@王梓轩)

500

在乔戈里峰东南侧

十余条冰川从山巅倾泻而下,蔚为壮观

这里便是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

叶尔羌河的起点

(请横屏观看,叶尔羌河上游的特拉木坎里冰川末端的堰塞湖,摄影师@郝沛)

500

当气温升高

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并不断汇聚

再加上少量的大气降水

叶尔羌河便有了最初的模样

此时的它

如新生的孩提般稚嫩

小心翼翼地在山间流淌

(叶尔羌河上游的克勒青河,摄影师@郝沛)

500

随后

随着沿途众多冰川融水的注入

叶尔羌河开始壮大

成长为了一条少年河流

不仅充满活力,胆子也越发的大了

它在群山之间横冲直撞

不断下切

开辟出了一条条峡谷

(塔莎古道与峡谷中穿行的叶尔羌河,摄影师@阿石)

500

在峡谷内

它或将自己拧成“一股绳”

冲破碎石,浩荡前行

(请横屏观看,峡谷中湍急的叶尔羌河,摄影师@小强先森)

500

或在宽阔平坦的谷底

放慢脚步,顺便伸个懒腰

将自己发散为发辫状

(叶城棋盘乡境内的叶尔羌河,摄影师@郝沛)

500

为了彰显高调

叶尔羌河更是在谷间

滋润出了成片的树林

当秋季来临

雪白的山峰、蔚蓝的河水与金黄的树林

共同组成了一幅壮阔的风景画

(秋天的塔什库尔干河,塔什库尔干河为叶尔羌河的主要支流,摄影师@笑飞雪)

500

与此同时

由于高山冰川的发育

在周围的山间

众多如叶尔羌一般的河流

同样欢腾雀跃着

来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

(请横屏观看,克孜勒苏河河谷,克孜勒苏河为喀什噶尔河上游支流,摄影师@魏建国)

500

天山的阿克苏河

昆仑山的和田河与克里雅河

(山谷间的喀拉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是和田河的主要上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正如其他地区的河流一样

叶尔羌与它的伙伴们

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涌入大海

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群山

最终

在莎车县

叶尔羌终于摆脱了大山的束缚

完成了最艰难的挑战

(请横屏观看,叶尔羌河的出山口,阿尔塔什水电站附近,摄影师@刘耕新)

500

然而

让它万万没想到的是

曾经孕育自己的群山

竟然扼杀了眼前的塔里木盆地

此刻

呈现在它面前的却是另一番天地

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

这里终年被干旱笼罩

年均降水量只有23mm

蒸发量却高达3800mm

目之所及

黄沙遍野,了无生机

(塔克拉玛干沙漠,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500

叶尔羌犹豫了

事实上,不止叶尔羌

从四周高山奔流至此的河流们都犹豫了

它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更无法想象未来将要面对什么

但很快它们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一切


 02 

闯出绿洲

河流们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发散自己

从而滋养更多的土地

它们利用出山口的天然地势落差

将流速骤减,并舒展身躯

使水流向四方散开

于是河流中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沉积

冲积扇诞生了

而当其范围逐渐扩大彼此连接时

便成为了冲积扇群

从高空俯瞰

在塔里木盆地边缘

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冲积扇铺满大地

蔚为壮观

(请横屏观看,喀喇昆仑山及山前冲积扇,摄影师@陈剑峰)

500

河流们的努力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在喀什地区

大面积的土地被冲积扇覆盖

受到流水的滋养,开始变得湿润

(喀什地区的冲积扇,摄影师@柴江辉)

500

于是

生物开始聚集

从高大的乔木胡杨

到矮小的柽柳、沙拐枣、骆驼刺等灌木

再到依附于地表的碱蓬、猪毛菜

数十种植物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

(戈壁之上的沙拐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鹅喉羚、草兔

白尾地鸦、毛腿沙鸡等动物

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绿洲诞生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鹅喉羚,摄影师@邓建中)

500

随后,人类也被吸引而来

距今3000年前

喀什地区便出现了最早的聚落

但由于生产水平较低

易于防守的山谷则成为了聚落的首选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汉代时,人们顺流而下

来到山前绿洲

喀什地区便正式进入了大规模定居与耕种时代

(喀什地区的帕米尔杏花村,摄影师@郝沛)

500

张骞“凿空”西域后

这里便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

喀什连接着东西方来来往往的人们

和形形色色的文明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

(喀什古城,摄影师@林北岸)

500

唐代以后

水利工程的建设

与农业生产工具的大幅进步

使得聚落深入到了绿洲腹地

并逐渐扩展到了河流下游尾闾地区

(喀什地区各历史时期聚落的分布,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500

时至今日

喀什绿洲凭借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农业

成为了南疆地区的重要城市

除此之外

在昆仑山脚下

碧绿纯净的和田河

(和田河与沿岸绿洲,摄影师@陈剑峰)

500

蜿蜒曲折的克里雅河

(请横屏观看,克里雅河及沿岸绿洲,摄影师@李钟鸣)

500

川流不息的车尔臣河

自西向东依次排开

其所形成的绿洲

则犹如一个个碧玉般镶嵌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

(山洪冲刷后的且末县车尔臣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它们做到了

河流们用自己的身躯

浇灌出了生机盎然的新世界

这片大地正在被改变

于是

它们满怀信心的继续向大漠深处挺进

叶尔羌也逐渐褪去了峡谷中的稚气与莽撞

成长为了一条青年河流

不同于出山口

大漠间较为平坦的地形

使叶尔羌不由地放慢了脚步

它将自己的身躯尽情舒展并不断变换

摆荡出了颇为宽阔的河道

(冬季的叶尔羌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沿岸,枸杞、沙棘果

棉花等农作物铺满大地

湿地、胡杨林与沙漠交相辉映

(请横屏观看,棉花田中待运输的棉花卷,摄影师@涟漪de)

500

喀什噶尔河也同样不甘示弱

在天山与帕米尔高原之间横扫出了大片的绿洲

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请横屏观看,喀什主城区及喀什噶尔河,摄影师@张称心)

500

不过最为勇敢的当属和田河

从南至北,孤身一人

横穿了整个大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和田河,摄影师@陈剑峰)

500

但不幸的是

由于高强度的蒸发与较小的河流流量

包括克里雅河在内的数条河流

逐渐透支,最终断流

于是,河流们发现

各自为战,孕育绿洲的方法

只能改变一小片沙漠

而想要更大的蜕变

则需要团结一致


 03 

汇聚成川

在新疆阿拉尔市

奔腾了近千公里的叶尔羌河

拼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

最终瘫倒在大地之上

(叶尔羌河末端附近的水库,摄影师@邱明江)

500

幸运的是

一路向北的和田河及时赶到

与从天山奔腾而下的最强援军

阿克苏河撞个满怀

(请横屏观看,阿克苏河与和田河汇流@肖玉磊)

500

自此

一条驰骋大漠、缔造奇迹的河流

塔里木河

诞生了

(航拍塔里木河,摄影师@赵来清)

500

从高空俯瞰

平静清澈的河水交汇融合

在天空的映衬下十分湛蓝

(秋季的塔里木河胡杨林,摄影师@阿石)

500

岸边绿树成荫,芳草萋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观会出现在大漠中

塔里木河总能让奇迹降临

(轮台境内的塔里木河,摄影师@郝沛)

500

汇聚后的河流也重新迎来了生机

丰沛的水量使其拥有了更为宽阔庞大的身躯

平坦的地势又让它增添了更多的平静与稳重

塔里木河自此迎来了壮年时期

在沙漠地带

由于河床及沿岸泥沙较为松软,极易冲刷

河流的摆动十分剧烈

在沙雅县与轮台县

塔里木河

在大地上画出了一条条优美的曲线

(请横屏观看,塔里木河,摄影师@文兴华)

500

而当其过于弯曲致使凹岸相连时

河流便“裁弯取直”

使原有河道逐渐废弃

形成形似牛轭的湖泊

是为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示意,制图@巴旦木/星球研究所)

500

于是

大大小小的半圆形湖泊在塔里木河沿岸点缀

并被胡杨包围

成为了沙漠中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

(请横屏观看,塔里木河,摄影师@王汉冰)

500

而此时的塔里木河

也找到了对抗大漠的新办法

夏季

较高的气温使上游冰川快速融化

河流补给量增加

再加之偶尔到来的水汽形成的降水

塔里木河有了明显的枯洪变化

每当洪水来临

它便让水流借势冲出河道,四处漫溢

覆盖更为广大的土地

更有可能打通新的通道

致使河流改道

(塔里木河洪水,摄影师@邹懿)

500

这使得更大面积的沙漠得到了水源的滋养

于此同时

流水也可不断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为四周甚至其他地区的生命提供可能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下游原始胡杨林,摄影师@王汉冰)

500

而当其遇到地势的低洼处

更可孕育小型的湖泊与湿地

在尉犁县

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其间

从高空俯瞰

湖泊、湿地、河滩相互拼接

如绚丽的地毯般铺陈在大地之上

(罗布淖尔湿地,摄影师@桃叔)

500

秋季

成群结队的候鸟

在碧绿的水面上嬉戏觅食

与苇丛、胡杨交相辉映

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秋季的罗布淖尔湿地,摄影师@王汉冰)

500

至此

沙漠因为塔里木河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不仅滋长着生生不息的绿洲

更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明

然而

这场与大漠的较量

塔里木河是否真的是最后的赢家?


 04 

挺进大漠

在塔里木盆地的东部

一个形似耳朵状的低地出现在大地之上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罗布泊

而它的出现也宣告着塔里木河曾经的辉煌

(2014年罗布泊的遥感影像,图片来源@NASA)

500

数千年前

作为盆地的最低点

彼时的罗布泊承接着来自塔里木河

车尔臣河、孔雀河在内的众多河流

湖面广阔无垠

最大时可达1万平方千米

超过了如今青海湖的两倍

(罗布泊的龙城雅丹,摄影师@钱玮)

500

充沛的水源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楼兰古城

不仅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

印度的佛教、希腊的艺术

东方的织锦也在这里大胆融合

共同塑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际化”王国

(楼兰故城遗址,摄影师@郝沛)

500

与此同时

昔日的塔里木河则分为南北两道

北河与今天的河道位置较为相近

而南河则由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共同注入

从沙漠中心穿过

最终抵达东部的罗布泊

(塔里木河水系变迁示意,由于北河未有确切的变迁历史,下图选用现代河流的位置仅作示意,图片重点突出南河的变迁过程,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500

但之后

随着气候逐渐变干

再加上盆地内南高北低的地势差距

不仅南河逐渐向北,与北河合并

塔里木河也彻底离开了罗布泊

事实上

从尉犁县开始

如今的塔里木河便失去了来自天山河流的支援

孤身向大漠更深处挺进

由于受到强蒸发与强下渗的影响

再加上补给较少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

似乎也进入了迟暮之年

河道内

滔滔的河水被平静的细流所替代

漫溢的黄沙凌乱的散落在四周

似乎随时要将水流吞噬一般

(干涸的河道与胡杨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而在河道外

零星的胡杨点缀其上

低矮的灌丛与草木则占据了大片土地

(干涸的塔里木河,摄影师@刘辰)

500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上世纪50年代

由于塔里木河上游大面积的水土开发

致使下游的水量越来越少

直至70年代

自大西海子水库向下的321公里河道

彻底断流

台特玛湖干涸,两岸胡杨大量死亡

人们被迫迁移

留下了众多城镇遗迹

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楼兰”

(英苏村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于是

一场河流保卫战打响了

本世纪初开始

塔里木河沿岸的数百万亩的农田

开展节水改造工程

(且末县沙地滴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二十余次的生态输水

让其彻底摆脱了断流的困境

大面积的胡杨等植被的更新与修复

使下游重现生机

(塔里木河胡杨林,摄影师@文兴华)

500

时至今日

位于尾闾的台特玛湖面积已超300平方公里

湖边芦苇丛生,胡杨成片

湖面之上

野鸭、水鸟等野生动物自在徜徉

(台特玛湖,摄影师@文兴华)

500

 05 

尾声

如果一条河流最终的宿命是涌入海洋

那么,塔里木河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失败就不值得被铭记吗?

曾经的它也如孩童般天真

在群山之间一路闯荡

幻想着奔腾入海的未来

(喀什地区奥依塔克风景区,摄影师@尘月RoyChen)

500

但却在出山口撞上了寸草不生的沙漠

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于是

它冲出绿洲,孕育文明

(塔里木河沿河绿洲,摄影师@姚远)

500

也呼朋唤友,凝聚力量

但最终难敌沙漠的桎梏

(断流的叶尔羌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或许对于它来说

这也是另一种百川入海

只是这里的“海”指的是沙海

作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

现如今的塔里木河

更是凭借着科技与交通的力量

将滔滔的流水化作飘香的瓜果

涌入万家灯火

(喀什的瓜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亦化作柔软的棉花,穿戴在身

(机械化收割棉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更可化作美味的佳肴,走向世界

(2023年1月15日,渔民在博湖县博斯腾湖冰面上进行冬捕作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而生活在东部的我们

也许遥远的距离让它从未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也许你也从未见过它的模样

但其实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塔里木河流域的特产示意,图片来源@吴静、雷彬、王警、奎涛、视觉中国,制图@巴旦木/星球研究所)

500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石晓非

编辑:云舞空城

   图片:张钊海   

设计:巴旦木   地图:吴昕恬

审校:李楚阳&王逻辑&松楠

封面&头图摄影师:刘辰&赵来清

【参考文献】

[1]张永雷,陈亚宁,杨玉海,等.塔里木河河道的历史变迁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6,39(03):582-589.

[2]程其畴.塔里木河研究[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3]陈红川,李江,郑刚,等.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3,(10):6-10.

[4]邓铭江.塔里木河生态输水与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J].中国水利,2022,(19):29-32.

[5]宋郁冬 樊自力等.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J].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6]陈亚宁,张小雷,祝向民,等.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的生态效应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