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至50度,印度工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火炉之一,但武汉人对酷热天气的印象也就气温35度而已。

2023年武汉超过35度气温的日子只有21天,其中最热的那一天才38度,在我的印象中35度的气温已经是极热天气,非必要不出门的那种,没有空调能直接热死人。

万万没想到,印度的气温能达到50度,而且是以前也这么热。

5月25日开始,印度全境都陷入了持续的高温状态,首都新德里的气温在28日达到了49.9度,29日达到了52.3度。

整个印度赤红一片,全国平均地表温度达到了47摄氏度,其中代表50度以上高温的黑色区域密密麻麻,还有部分已经逼近了60度。

500

受到印度平原热浪的影响,中国藏南地区顶着4000米高的海拔气温都突破了40度,是中国西藏唯一录得40度气温的地区,可以说整个青藏高原的南侧就没有凉快的地方,海拔4000米都能热死人。

全国平均气温47度,首都50度,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那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没体验过40度以上的气温,只知道35度气温是能热死人的。

因为50度的超高温,印度工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热带可以有富国,但一定无工业强国,印度这次受到的影响正好可以举例说明为什么。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体验过50度的气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但人类体温是37度,气温35度以上甚至37度以上,空气流动就无法给人类散热,甚至能给已经快热死的人类增温。

所以35度以上气温时人类出门必须要配备足够多的水源,依赖大量出汗来散热,并尽量降低活动,尽量避开太阳。

这次印度的高温到底热死了多少个基层劳动者,那这数据是绝密,别说外国不知道,印度自己也不知道。

但6月1日是印度大选日,有至少19名印度官员因为要在户外维持投票秩序而被活活热死。

500

这些被热死的印度官员再怎么小那也是个官,在户外工作时有政府提供的饮水和其他保障措施,扛高温能力是远胜于普通基层老百姓的,就这都在一天之内被热死了19个。

所以印度劳动者是没法出门工作的,只有清晨和傍晚那一点时间可以干活,其他时间都得找阴凉地方歇着,否则和找死没啥区别,可劳动的时长大幅下降。

有很多中国人都觉得热带的人懒散,那是因为自己没在热带长期生活过。

就这动不动40度甚至50度的气温,不懒散行吗,大白天还那么勤快的热带人早被热死了。

普通劳动者在户外的可工作时长大幅缩减的同时,工厂也很惨,虽然工厂是室内,但不够阴凉,同样要被迫缩减工作时长。

如果是那种有空调等降温措施的高端工厂,那外面什么气温无所谓,劳动者该怎么上班就怎么上班,就好像高端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样,受高温的影响不会很大。

500

但上面这种工厂即便在中国都不多,在印度更是几乎没有。

印度只有5%的家庭有空调,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工厂怎么可能会配备空调,印度绝大多数工厂都是下面这样的,白天是无法工作的,只能等太阳没那么强之后才能工作,还要用水给设备原材料等进行降温才可以干活。

500

工人怕热,但其实工厂里的机器设备比人更怕热。

因为所有工业活动都依赖能源,而依赖能源做功就代表会发热,所以厂房是一定会比外界温度高的,当外界气温50度的时候,厂房里常规温度就会有至少60度。

60度的厂房人受不受的了先另说,但很多机器是受不了的。

绝大多数高精密工业机器在高温下都会频繁的出现故障,动不动就趴窝死机,而那些傻大黑的粗加工机器虽然没这么娇气,但长期在高温下运行也会明显缩短使用年限,增大损耗。

《经济观察网》曾指出,相同规格的设备在二三十度的环境下可以用二十年,而在四五十度的环境下可能都用不了十年。

对于高精密机器来说,高温下无法运转,需要额外增加制冷散热设备来控制机器温度。

对于粗加工机器来说,高温下虽然可以运转,但会明显增大损耗并减少寿命。

这一切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工业制作的能耗会明显偏大,成本会显著增高。

只要舍得花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高温并不会导致热带国家无法发展工业,但会导致热带国家发展工业的成本显著大于其他地区,从而带来竞争劣势。

很多人提及东北发展经济困难的时候经常归因于东北的气候,说东北太冷了,冬季大雪纷飞导致工业成本比其他地区高。

但和印度一比,东北都能称为发展工业的圣地,因为所有依赖能源驱动的机器设备都会自发热,所以基本都是怕热不怕冷,气温低了大不了开机启动的时候费点劲,但气温高了那可是直接无法运转的。

比如说人工智能需要的大规模数据运算,超算中心在计算的时候会产生极其恐怖的热量,需要大量的散热,否则一定死机甚至设备融毁。

东部温暖地区并不是不能建超算中心,但成本显著偏高,划不来,所以东数西算,找凉快电力又充沛的地方修建超算中心。

就印度这种地方如果想建超算中心,光散热费用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是说印度无法发展人工智能,而是成本会明显偏高,不如进口别人的最终产品更划算。

超算中心只是举个例子,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工业品那是越高端精密的越怕热,越低端粗放的越耐热。

如果没有额外的其他优势来对冲,大家仅凭成本进行公平公正的自由市场竞争,那热带地区是很难建立高端工业的,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热带工业发达国家,这并非一种偶然。

处于热带地区的发达国家新加坡,其国父李光耀曾说:

对新加坡来说最大的发明就是空调,没有空调新加坡根本没法开展工作。 

新加坡只有县城那么大,又称坡县,能用得起空调那是因为新加坡有钱,可以大量进口资源。

但新加坡能富不是因为工业强,而是地理位置好,能靠马六甲海峡坐地收费,还能搞金融产业赚钱,人口又少,所以人均收入才支撑得起这种能源消耗,这对于其他热带国家来说没有可参考价值。

你像印度,不是哪一年缺电,哪一月缺电,而是已经发展出了一种缺电文化,缺电文明,人称四大缺电古国。

穷就意味着老百姓平时没有钱购买能源,穷就意味着电力公司不愿意花钱配备足够多的冗余电力储备,只愿按照最经济最赚钱的做法去安排电力规划,确保自己发出来的电一定不会被浪费。

这就导致缺电对于印度来说是一种日常,不稳定的电力供应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经济不发展起来电力就很难稳定供应。

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并不难,但首先这个国家得有钱。

在工业之外,印度的农业也受到了高温的严重影响。

印度是超大规模的平原,整个亚洲最好看的平原就在印度,而且降雨非常充沛,表面上看非常有利于发展农业,很多人也很疑惑印度那么好的自然条件为什么农业产出才那么点。

因为在这些有利条件之外,你还得看不利条件,比如印度的高温就是其一。

气温50度的意思是石头和路面温度轻轻松松达到80度以上,无水的土壤表层温度也会达到80度以上。

所以不含水分降温的土壤,能直接烫到可以煎鸡蛋,树大根深能直接抽取地下水降温的植物还好一点,根系深度就一两米的农作物那可就悬了。

所以面对如此恐怖的高温,在水源附近的农作物还可以存活,不在水源附近的农作物非死即残,能活着就不错了,产量什么的就谈不上了。

而印度虽然降雨充沛,但并不是风调雨顺,其降雨周期性很强,雨季老是发洪水,旱季到处都缺水,而且水系并不是均匀分配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河流,尤其是旱季能靠水坝供水的地方更是不多。

如果供水充沛,农作物扛过高温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供水不充沛的偏远农村,很多时候印度老百姓连自己的饮水都困难,根本没有余力再给农作物供水,每年能收多少粮那只能看天意。

500

而在城市的偏远地区,那些印度著名的贫民窟,老百姓的饮水同样很困难,虽然身在城市但连自来水都喝不上。

500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在高温天气到来的时候你不能说他们懒散,因为他们只是想活着。

来源: 远方青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