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究竟怎样才能越吃越瘦?

原创:中科院物理所

SUMMER DAY

夏日来到!

01.

为什么会长“肉肉”

转眼间就到了夏季

(哦不,是暑假快到了)

小编拿出清凉一夏的衣服,走到镜子前准备欣赏自己,然后看了看,捏了捏肚子上的肉肉,哎,真怀念当初瘦成闪电的自己。

500

提倡健康自律,反对身材焦虑

不过趁肚子上的肉肉还没反应过来,吃痩计划立刻开始!

为什么人会长肉肉呢?打小我们就知道,产生肉肉的本质原因就是吃的多,运动的少,使得未被消耗的能量内化于脂肪,外化于形,一部分堆积在皮下,兼具保暖和储能的效果,另一部分分布在内脏的周围,具有缓冲的效果。

500

好吃的太多,这不是我的错555

显而易见,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饮食和运动相互平衡,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

这时候你就要说了:现在上学或者上班都超级累,哪儿还有时间和精力运动

好的,你成功说服你自己和小编了,所以从运动上消灭肉肉是最快见效,但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不然小编的健身卡怎么会跟这篇文章一样放在收藏夹里吃灰呢!

那还有最后一条路就是管住嘴,那你又要说了:吃饭就是要吃饱,吃不饱哪有力气减肥

500

我知道你是诚心想减zhao肥cha的

嘿,你别说,你还真别说,其实这并不矛盾

吃饱,也就是产生饱腹感,并不是简单的把胃装满,而这本身也不好。

我们的胃具有十分强大的伸缩性,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就只有一个鸡蛋的大小,大概是50 mL的容量。随着填充的食物增多,胃的体积会变得越来越大,一般可以容纳1500 ~ 2000 mL的食物,但这并不是胃的极限,胃的容量最高可以达到3000 mL以上(不要轻易尝试)!

500

你的胃比你想象中的还要能装

所以要靠把胃填满才算吃饱,也就是吃撑了来控制饮食,对胃是很不好的。

超负荷的饮食会让胃壁肌肉逐渐松懈,但又没办法分泌足够多的胃液来进行消化,就会导致大量的、大颗粒的食物没有经过足够的研磨就直接进入到了小肠,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胃部撑大也会导致胸腔和腹腔里面的其他器官都会受到压迫,甚至需要催吐。

所以饭吃七分饱,身体健康才是好

但是怎么才知道吃七分饱呢,不用担心,其实人体早就有调节机制。

02.

饱腹感控制进食量

500

下丘脑是掌管饮食的“神”

在人的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分为饱腹中枢和摄食中枢两部分,而氨基酸和脂肪酸就是刺激这两个中枢的物质。

人体进食后血浆中升高的氨基酸,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作用于下丘脑脑室膜细胞,从而产生饱腹感

而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时,身体动员体内的脂肪分解来供应能量,这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刺激摄食中枢,就产生饥饿感

此外,消化道各部位(口腔和咽腔、食道、胃和肠道)有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机械刺激感受器,当肠胃填充食物时,会刺激胃肠细胞产生机械信号,进而传送到大脑产生饱腹感,来调控饮食。

500

饱腹感提前,让人提前结束饮食

饱腹感一般会比真正的饱腹(也就是吃撑了)来的更早一些,避免出现积食,造成能量过剩

有些瘦子(未来的小编)还没怎么开始吃就出现了饱腹感,所以会吃的很少,越来越瘦。而有些人吃很多才出现饱腹感,加上缺少运动,就会造成肥胖。

所以如何合理的控制饮食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提高食物的饱腹感

比如同等能量下,选择饱腹感更强的食物。研究发现,前面提到的氨基酸中,精氨酸和赖氨酸对产生饱腹感的作用最强。

而含这两种氨基酸较高的食物主要是猪肩肉、牛排、鸡肉、马鲛鱼,以及李子、杏、鳄梨、扁豆、桃仁。

因此,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能够增加饱腹感,从而控制总体的热量摄入,达到边吃边减肥的理想效果。

500

而糖类食品,是饱腹感很小但是热量很高的食物。实验证明糖类还会触发前脑皮层的奖励机制,释放出愉悦的信号。

也就是说,吃糖会越吃越上头,从而在饱腹感到来之前摄入更多的能量,比如,奶茶,蛋糕,可乐等等。

500

一定要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当然如果想要更多地减少能量摄取,饭前喝一杯白开水也能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

500

喝开水长胖肯定不是水的原因500

03.

甜点胃是真的吗?

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并不单一,往往吃完主食之后,还要奶茶、甜点、水果一条龙,虽然吃完主食感觉已经吃饱了,但是“甜点胃”还是空着。

500

没错,说的就是你!

除非你是牛(对!真的牛是有四个胃的),但人只有一个胃,之所以会有“零食胃”,这还是和下丘脑产生的饱腹感有关。

科学上命名为:感官特定饱腹感,通俗来说就是从某种感官上对某种特定食物产生的饱腹感,比如吃了很多米饭,再看见、闻见或者尝到米饭,就真的吃不了一点,但是看见蛋糕,还是很想再吃一块

500

吃完咸的饭菜,甜食的饱腹感还是“0”

感官特定饱腹感和正常的饱腹感一样,也是人体有益的调节机制,为了让人体可以摄入到更多元化的食物,从而全方位地补充营养。

对于想要减肥的人来说,这就是要避免的,因为我们总是对于甜点的食欲大于自身的饱腹感,扎心一点来说,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500

既然是感觉,也可以通过某些措施来调控。其中,食物的香气在影响食欲和食物摄入中,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香气影响了食物的食欲,从而刺激饥饿感并增加食物摄入。另一方面,香气本身也可以增强饱腹感,并通过心理和生理机制提示来影响摄入量。

具体就是,鼻前气味(外界带来的)的传递会刺激对含有这种香气的食物的特定食欲,鼻后气味(咀嚼的时候从口腔带来的)的传递增加了饱食的感觉并减少摄入量

500

好看的东西看起来也很好吃

食物的色香味其实都算是一种“香味”的体现,所以糖果做的这么诱惑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是真的想赚你钱(bushi),毕竟这么鲜艳的颜色,谁不喜欢呢。

所以别看到,别闻到,别尝到,直接就从源头上杜绝了甜食的摄入。

如果都递到嘴边了,那就别客气了,那就只能通过增加鼻后气味来增加饱腹感,进而减少摄入量,简单来说,就是增加咀嚼的时间

500

食物带来的刺激感随时间的变化

吃饭时所咬下的一口食物,在嘴里释放的香气浓度会随时间变化,随着咀嚼的增加,香味的总释放量会越来越多

慢速的咀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会增加香气的摄入,增强饱腹感,起到减少总能量摄入的作用。

500

祝各位早日暴瘦

04.

划重点!

总结来说,敲黑板!

多吃饱腹感强的食物,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饭前一杯水,清淡饮食,减少非必要的饮食

延长咀嚼时间,慢慢吃饭,切忌暴饮暴食

当然,还要尽量多运动,不过不吃饱怎么运动呢,还是先吃饭吧。

500

本篇文章仅供参考,想要减肥的小伙伴不要过度节食,在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的基础上,减少食物摄取,具体膳食标准以医生建议为准

500

其实有肉肉也挺可爱的!

心动不如行动,各位帅哥美女学废了吗!

参考文献:

Le Quéré, J.-L.; Schoumacker, R. Dynamic Instrumental and Sensory Methods Used to Link Aroma Release and Aroma Perception: A Review. Molecules 2023, 28, 6308.

邹婷婷.香气对饱腹感和味觉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7,(17):306-311.

Kim M, Heo G, Kim SY. Neural signalling of gut mechanosensation in ingestive and digestive processes. Nat Rev Neurosci. 2022 Mar;23(3):135-156.

Lazutkaite G, Soldà A, Lossow K, et al. Amino acid sensing in hypothalamic tanycytes via umami taste receptors[J]. Molecular Metabolism, 2017.

Parretti HM, Aveyard P, Blannin A, Clifford SJ, Coleman SJ, Roalfe A, Daley AJ. Efficacy of water preloading before main meals as a strategy for weight loss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obesity: RCT.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5 Sep;23(9):1785-91.

Fiszman, Susana & Varela, Paula. (2013). The satiating mechanisms of major food constituents – An aid to rational food design.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32. 43-50.

RAMAEKERS M G, BOESVELDT S, LAKEMOND C M M, et al. Odors: appetizing or satiating development of appetite during odor exposure over ti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38(5): 650-656.

RAMAEKERS M G, LUNING P A, LAKEMOND C, et al. Food preference and appetite after switching between sweet and savoury odours in women[J]. PLoS ONE, 2016, 11(1): 1-16.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