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淑女步,到底怎么走的?

500

最近,“先秦淑女步”成了热梗。

广大网友纷纷跟风二创,造出了各种恶搞玩梗视频。

《庆余年》和《甄嬛传》中与此有关的内容也被网友翻出来反复剪辑。

真实的“先秦淑女步”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人又有哪些行走礼仪和规定呢?

500

“先秦淑女步”,什么梗?

最近爆火的“先秦淑女步”,是搞笑幽默博主“氧气在巴厘岛”造出来的网络梗。

“先秦淑女步”指的是先秦贵族淑女们走路时的步伐。“素”其实是一声口哨,因为博主不会吹口哨,就用“素”来代替。

由于文字押韵,音乐魔性且节奏感强,听起来十分洗脑上头,很快就掀起一波全网模仿热潮。

500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庆余年2》中二皇子走路相当端庄优雅,很像“先秦淑女步”——在一众手下的拱卫下,他以昂首阔步但上半身基本保持不动的姿态走进了抱月楼,在宽袍大袖的遮掩下,还显得有点顺拐。

于是,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做起视频剪辑,在爆款剧的加持下,“先秦淑女步”的热度再度升级。

“演员刘端端复刻二皇子先秦淑女步”的词条还冲上了热搜。

还有《甄嬛传》十级学者发现,富察贵人为讨皇上欢心,也曾学过“先秦淑女步”。

当时甄嬛失子失宠,富察贵人趁机刁难。安陵容替嬛嬛出头,嘲讽她实则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500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历史上真有“先秦淑女步”吗?

500

真正的“先秦淑女步”,什么样?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人早在秦汉以前就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行走礼仪”。

不过,对于“先秦淑女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据说这种步伐自然、轻盈,有轻、灵、巧的美感,根据先秦的服饰和史书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一二。

先秦时期,流行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

500

《庄子·田子方》有“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的说法,成语“亦步亦趋”就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根据《礼记》记载,在宗庙中,严格规定地位尊贵的国君走路要慢,前后两步的足迹需重叠一半,称为“接武”。

“大夫”走路稍快一些,两步足迹相接即可,称为“继武”。

“士”就更快了,两步之间可留有一足间隔,称为“中武”。

500

由此看来,地位越高,行走速度相对越慢。

而先秦时期,“淑女”通常指的是身份贵重、德行出众的女性。因此,她们大概率也需要保持小而轻的步伐,再配合服饰,就有轻盈的动感。

随着时代变迁,女性开始裹脚。

经过长时间缠裹的双脚变得窄小,导致女性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只能轻移小碎步。

从身体力学的角度来看,缠足的女性行走时需靠挺胸翘臀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视觉上比不缠足的女性身体曲线更为妖娆。

因此,古人认为这种走路形态更能凸显女子的娇弱、妩媚。

缠足后的脚被称为“金莲”,“凌波微步”“步步生莲”等词语都是对当时的女子走路姿态的描述。

近代学者辜鸿铭曾大肆颂扬过小足与性感之间的关系:“中国女子裹足之妙,正与洋妇高跟鞋一样作用。女子缠足后,足部凉,下身弱,故立则亭亭,行则窈窕,体内血流至‘三寸’即倒流往上,故觉臀部肥满,大增美观。”

500

说完了女子的步伐,再来看看男子。

有网友说,除了二皇子,《庆余年》里的其他男性角色走的都是“四方步”。

在很多关于古装剧的讨论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个词,会不会走四方步,已经成了衡量古装剧演员仪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过,“四方步”其实是来源于戏剧的步法,在古代只存在于舞台表演中。

传统四方步要求腰板挺直,抬腿亮靴,步伐适度,利落稳健;还会随着角色的年龄变化,老年要慢抬快落,青年要快抬慢落,更符合人物特点。

500

老一辈古装剧演员也是从戏曲中汲取灵感,觉得它很有气势,符合现代人对古代官员的想象。

古代礼仪中确实也对“官步”有明确要求。

行走时,需要保持上半身的稳定,无论步速快慢,都能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快速行走时显得威严庄重,慢速行走时则显得悠然自得。

古人对于行走速度、场合、仪态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行走的称法按快慢排序,大致是:步<行<趋<走<奔。

“步”是徐行,“行”是走路,“趋”是小步快走,“走”是咱们现在的跑,“奔”就是快跑 。

在什么地方怎么走也有明确规定。

《尔雅·释宫》记载: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500

根据礼法规定,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或被召唤时,要行“趋礼”以表对尊者的礼敬,也就是要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汉初,叔孙通制定朝廷的礼仪制度曾有明文规定,臣子入朝、退朝时都要行趋礼,如果没有遵守,就要挨罚。

《后汉书》曾有记载,有一个官员去见上级,因为没有小步快走向前而被免官。

500

“入朝不趋”是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一种特殊恩遇。

历史上,萧何是第一个被赐予这一特权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可以不用脱鞋,带剑上殿。

在萧何之后,梁冀、曹操等人也曾获此殊荣。

500

古代的男子为了规范和矫正步伐,会在腰间两侧佩带玉佩。

如果步伐不够稳重,就会导致两边佩玉乱甩,腿动身不动,玉佩就不会乱晃,这样人在走路的时候就会变得从容端正,快慢合拍,符合君子的礼节。

贾谊《新书·容经》有云:“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

500

女子为了约束行为举止、礼仪规范,会佩戴步摇和玉禁步。

步摇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如今它也已经成了衡量古装剧演员仪态的重要标准。

由于特殊的垂珠结构,步摇可以做到一步一摇,展现女性的婀娜柔美。

但如果晃动幅度太大、甚至是乱甩,就毫无美感可言了。

玉禁步最初源于先秦时期的玉组佩,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配戴,它可以压住裙边,防止在行走的时候裙子散开。

大家闺秀行走时轻盈有度,禁步上的坠饰碰撞会发出悦耳的玉音。

反之,如果步伐过大或者走得太快,坠饰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就会杂乱无章变得嘈杂。

500

明定陵出土的和田玉禁步

除了对体态和步伐要求外,古代在多人同行、在路上走哪一边等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

500

男女同行要判刑?

古代关于共行的礼仪也有不少。

先秦时期规定,男女不能同行,男子靠右,女子靠左,车从道路中间通过。

500

汉魏时期,这种规范得到了加强,违者要受罚。

比如王莽规定: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

至于何为“象刑”,学界目前说法不一。

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象刑”就是让受刑者使用带有某种特别象征的“图象”的衣物、器具,以此代替肉身刑罚,相对温和,又能达到惩罚犯罪者和儆戒其他人的作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画衣裳而民不犯。

《白虎通》中也有记载: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以赭著其衣,犯髌者以墨蒙其髌处而画之,犯宫者杂扉,犯大辟者布衣无领。

这就相当于让犯人穿着囚服出门,别人一看就知道你犯了啥事。

如此看来,“象刑”虽然不伤害肉体,但却是一种隐秘意义上的“无期徒刑”和“行为艺术”。

500

直到唐朝,这一规定才被打破。

唐朝的“交通规则”是“来左去右”,不分男女,进城的走左边,出城的走右边。

“左迎右送”的礼俗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唐朝还出现了《仪制令》,它是中国最早的交通法规由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颁发。

其中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责,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既有秩序,又重礼仪。

到了宋代,《仪制令》成为通行全国的交通规则。

500

如果是在路上遇见了同性,要求也不少。

《礼记》里写得明明白白:碰到和父亲差不多年纪的,要跟在后头,先请长辈上车、下车、进门、出门;遇到和兄长年纪相仿的,要走在旁边稍后的位置;跟朋友走时要互相让行;遇见老师,要快走上前,立正拱手……

500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行走礼仪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参考文献

1.宋代缠足金莲舞步分析.迟若杉

2.三寸金莲与花盆底.梁文倩

3.论中国古代礼仪中“礼”的概念和功用在《礼记曲礼》中的体现.梁艺

4.论古代的举止礼仪.彭孝军,李永超

5.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韩伟涛

6.明代女子配饰“禁步”研究.泥一鸣

7.玉德衷情——古典玉佩的美好礼仪.马大勇

8.论周代礼仪文化的审美蕴涵.孔治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