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偷偷做“狗”,已经到下一个level了

机械狗入侵校园

中国的大学,居然在偷偷做狗???

最近,全国各地不少大学生发现,学校里开始频繁出现一个个奇怪的身影。

有的没事就在校园里溜达:

500

有的会跑去校运会操场上当显眼包:

500

有的干脆在学校上演一出“赛博燃冬”:

500

虽说时至今日,机械狗已经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城市街头偶尔也会出现这种逼疯真狗的事:

500

可当这“狗东西”真的就这么大摇大摆出现在校园,不少大学生看到还是会愣一愣:

原以为自己当年在宿舍溜电纸狗已经够抽象了,没想到还有高手......

500

(宿舍门外拴着的那条“恶犬”,是我回不去的青春,图片来源:网络)

500

难不成,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真就那么遥遥领先?

倒也不至于。

这些在校园里溜达的机械狗,很多都是从各家学校的机械工程学院里跑出来“放风”的,因为国内不少大学这段时间纷纷迷上搞机械狗项目。

机械狗,也称仿生四足机器人,过去一直都是国内顶尖高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1986年3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出台(也称“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作为世界前沿技术被列入其中。

以此为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包括北航、清华、上海交大在内的多所高校,开始了对仿生四足机器人的研究。

500

(图片来源:网络)

可以说,在机械狗研发领域,我国高校学界已经有着数十年的学术和经验积累。

只不过由于研究方向以科研探索为主,而不是面向消费市场,因此并不太为外界所关注。

为科研而生

至于全国高校突然不约而同地“沉迷做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过去几年,国内自研机械狗市场在快速发展,基本做到了“敞开卖还不贵”,极大地降低了高校课题组的研究门槛。

第二,AI大模型爆发带来的技术加持,大大提升了机械狗智能交互和机器学习水平,赋予了机械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前景。

500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官网)

要知道,机械狗这玩意,天然就融合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技术应用,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综合体。

对于推动前沿技术发展、高校培养跨领域创新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简直就是“先天产学研圣体”

500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因此,一旦机械狗能够实现商业量产,“大举入侵”校园也是早晚的事。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目前国内高校有关机械狗落地应用的研究,已经展示出一定成果。

电子导盲犬一直是机械狗落地的重要方向,如今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例如,这款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高峰教授团队研发的六足电子导盲犬,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听说和力觉盲杖结合,实现机器人与盲人的交互协同控制。

500

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利用最新的大模型量化压缩和加速推理技术,成功将离线大模型部署到机械狗的低算力计算平台上。

500

这样,即使在网络不佳的环境下,机械狗仍然可以保持实时的智能响应和人机交互,应对不同工况。

更重要的是,离线大模型与机械狗的搭配,让“电子导盲犬”这个设想距离现实又近了一步,试想一下,一台不需要联网也可以实现智能人机交互和行动引导的机械狗,能够帮助多少视障人士?

也有一些深谙“真理只掌握在大炮射程之内”道理的高校,直接就把机械狗的武力值点满,少走几十年弯路。

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最近就展示了一条神枪手机械狗,基本可以做到指哪打哪,百发百中。

500

而在更早之前,这条据说是由清华大学联合西部战区陆军某部共同研发的机械狗,已经可以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登陆央视,走上狗生巅峰。

500

看来,同样是机械狗,但狗和狗之间的命运也是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狗还在操场当显眼包,而有的狗已经直接next level了。

相比起花样百出的课题,其实中国大学“集体做狗”这事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因为它完整地展示中国自研仿生机器人行业,是如何利用供应链整合、产业集聚、政策支持等优势,快速推动产品的商用落地。

作为对比,仿生机器人技术先锋波士顿动力如今面临的困境,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业界先锋,困于技术

过去很长时间,只要提到机械狗,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波士顿动力。

500

(图片来源:波士顿动力官网)

2015年,波士顿动力公开了旗下四足机器人初代Spot的一段演示视频。

画面中的Spot机械狗不仅可以自如应对各种路况,在行动姿态也呈现出某种强大的“生命感”。

500

500

为了更形象地向外界展示Spot的产品性能,视频中的工作人员更是直接向Spot发起进攻。

面对人类的暴力攻击,Spot奋力挣扎、维持平衡的不屈模样,征服了所有观众。

500

全球网民纷纷表示:Spot虽然不是人,但你们是真的狗。

这一踹,也让波士顿动力一夜间成为了全球著名的“网红科技公司”。

在随后的几年,波士顿动力没事就在油管上更新点视频,维持一下热度,一不小心还把自己做成了油管百万粉丝大号,视频播放量随便就能上千万......

500

500

可是,这机械狗虽说不用吃狗粮,但也不能光靠流量过日子啊。

过去十年,商业化落地的难题,一直缠绕着波士顿动力以及它背后的投资方。

原本,波士顿动力的金主爸爸是美国军方,研究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化和产品变现。

直到2013年,谷歌斥资30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动力。

由于实在是看不到商业前景,2017年,谷歌把波士顿动力卖给了当时大力押注仿生机器人赛道的日本软银。

时光荏苒,2020年韩国现代花费8.8亿,从软银手中拿下了波士顿动力8成股权,成为新一任接盘侠。

此时的波士顿动力,估值相比2013年,已经跌去了超过3分之2。

这个数据变化背后指向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华丽的包装和炫技之下,波士顿动力始终没办法找到技术和市场的平衡点,并且正在慢慢地失去投资人的信任。

而在频繁卖身期间,迫于资方压力,波士顿动力也尝试过装模作样地“自救”一下。

2020年,波士顿动力宣布限量发售Spot mini,定价7.4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50万左右。

500

除了可以批发给美团送外卖以外,Spot mini还真没有太大具体的用途。

由于使用场景不明,加上并不怎么接地气的定价,波士顿动力没有公布最终的销售数据,不过我猜应该不会太好就是了。

500

(或许,成为富哥的烧烤架,才是Spot mini最好的归宿,图片来源:网络)

这其实也在预期之内,毕竟波士顿动力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纯技术研发路线,而不是精准面向市场应用。

拥有麻省理工博士学位的公司创始人马克·雷尔博特,就是典型的极客型老板,比起赚钱,他创业的初衷更多是为了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AI和机器人控制。

500

(图片来源:波士顿动力官网)

在他看来,过早谈论仿生机器人的商业化,是一件“无聊的事”。

因此,这些年来,波士顿动力在技术研发以外的一切营销行为,与其说是秀肌肉,倒不如说是为了安抚资方,好让其继续砸钱供团队搞研发。

只不过,哪怕波士顿动力真的铁了心要搞商业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机械狗主要应用场景有林业、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等领域,但更多是作为尝试与探索新技术的手段,而不是真说能带来什么颠覆性的体验。

500

(图片来源:波士顿动力官网)

在高昂的成本面前,大家一致的结论是:

行吧,继续用人力也没什么问题。

不缺钱的B端市场尚且如此,C端消费者更不用说。

高精尖技术过早地背负商业化压力,有时候会容易陷入一种死循环:

产品成本过高,从而卖不出去,导致市场规模上不来,生产成本继续高企......

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机械狗想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光靠技术上的“遥遥领先”,还不够。

如今,距离韩国现代收购波士顿动力已经过去四年了,这家技术先行的企业,依然没有拿出能够面向商业化落地的产品。

按照惯例,资方或许已经在寻找下一个接盘侠,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波士顿动力的估值还剩下多少。

中国人颠覆机械狗行业

那么,如果,我是说如果,有公司现在就可以造出产品性能差不多,但是价钱可以只需要50分之一的机械狗,会怎样?

答案就是,直接杀疯。

当你把机械狗卖到50万的时候,我确实得认真考虑一下这产品到底能干啥。

可是,如果这玩意你只卖1万,那没问题,成交,我们交个朋友。

从这几年的各种“卡脖子”新闻看下来,我们都开始有了共识:只要有商业前景,甭管啥产品,中国的企业和工程师们都能发力把价格打下来。

以行业龙头宇树科技最新的消费级产品GO 2机械狗为例,入门款的air只卖9997元,去宠物店买一条真狗,分分钟都不止这个价钱。

500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官网)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条电子玩具狗,而是正儿八经的量产型机械狗,不仅搭载了AI大模型,还支持机械臂、深度相机等多种模块拓展。

除了宇树以外,国内目前还有像蔚蓝智能、云深处科技等一批初创机械狗企业,都已经推出了万元级别的机械狗。

500

(图片来源:云深处科技)

此外,像腾讯、小米这些大厂,也在布局自己的仿生机器人项目,这让机械狗的商业前景看起来更加广阔。

500

(图片来源:小米商城)

尽管这些厂商之间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背靠中国完整的产业链。

从传感器、处理器、电池等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到中游完备的整机制造工艺,再到下游连接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中国高度的产业集聚和政策、市场驱动,让原本至少还需要十几年才能实现大规模落地的机械狗,短短几年就走完了迭代流程。

这种事,只能发生在中国。

说到这,还有一个更魔幻的事:那就是连波士顿动力的大本营美国,也无法拒绝“真香定律”。

去年九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做了一次演示,展示自己是如何利用机械狗携带火箭筒并进行远程发射,看似黑科技满满背后,却闹出了一个大乌龙。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美军测试用的机械狗,居然来自中国的宇树科技,网购就能下单,售价不过3000美元左右。

对于军用设备来说,这简直就是白菜价,太香了。

500

(图片来源:网络)

结果,报道一出,一下子就把美国人整尴尬了:嘴上说着抵制,没想到内鬼竟是我自己?

美军后续赶紧澄清,这只是效果展示,将来在正式采购的时候只会用Made in USA的产品。

唉,非要跟钱过不去,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题外话,但也从侧面展示了目前中国自研的机械狗产品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回到行业本身,随着硬件迭代升级,再加上AI大模型的加持,从技术层面来看,机械狗似乎已经站在了从玩具向工具蜕变的关键节点。

当生产成本不再成为制约机械狗落地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行业大规模应用,还是辅助智障人士、提供情绪价值等等,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社会,或许才是现代工业体系的价值所在,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科技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就够了。

如果还要继续深究的话,或许谁能解答一下:

机械狗会梦到电子骨头吗?

那就更好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