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千里、穿越两千年 --城市探索第二站之西安

       在看完桥哥、“政委”、新之等一众同行者的精彩文字并饱受打击后,最终还是颤颤巍巍开始码字了,一是为了多争取些将来入选活动的机会,二来此行的目的地西安,也即古都长安,确实给我,相信也给每一位同行的观察员和工作人员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其中曲折、欢笑或是震撼。

       因是占用了工作日,大伙儿多是赶完最后的工作尔后披着夜幕或躺着卧铺来到这十四朝的古都,待到周五清晨,享受西北特色的美食早餐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各自发组织起来的探索小组的首要选项。在“政委”苦瓜龙的带领下一行七人发扬艰苦朴素的延安精神,抠抠索索共同品尝了酸汤水饺、冰峰汽水和胡辣汤之后,意犹未尽地分食了一份蜂蜜凉糕,带着西安人民同情的目光,结束了古都美食初探。转眼来到中午,很震惊地发现我预约的肉夹馍并未按时出现,于是秉持着有情饮汽水饱的理念踏上了下午的西影厂之旅。坦率讲,影视方面我属于外行中的外行,在看完桥哥等几位观察员和新之大佬的精彩记述后果断决定放弃这part,只留我所钟爱的6磅炮和82迫二图作个纪念。

500

       周六是此次西安之下的高潮之日,在“不拍摄、不录音、不提问、不外传”四不原则之下,观察员们参观了兵器博物馆,瞻仰了军工战线的前辈功绩,感慨于数十年艰苦奋斗得来的成就,更为那些四不原则的适用对象感到些兴奋。兵博之行的一大惊喜是下面这张已经很难亲眼见到照片,相信军迷朋友一定一眼就能认出来吧。

500

         接下来,在步入秦始皇陵一睹壮观的兵马俑之前,先隆重推出观网倾力打造,竹总精心挑选的始皇陵避暑保命神器--冷敷风扇

500

在那个封闭闷热人挤人的下午,这玩意儿几乎拯救了每一个怕热党,顺带说,意外发现金属冷敷面还自带补水保湿效果。

       言归正传,兵马俑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通过不同渠道知晓的古代奇迹,其军阵之肃穆威严,虽跨越2000余年依然能为观者所感受,参观之时不自觉地脑补了一幕,倘若某一刻四下无人,独自面对着这支无声之师会有怎样的压迫感呢?继而在三号坑,随着讲解员小姐姐的耐心解答,一个曾长时间使我疑惑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答,即春秋时期的75人为一乘之兵的制度究竟延续到了什么时代呢?在讲解员的解答中,四马战车上的车兵已由春秋时期的三人增至四人,而周围也未再发现固定的72步卒配置,这多少也算是一点收获吧。

500

       晚餐的亮点全在一人,毫无疑问的,那便是施佬,在他因为被围观而愈发哀怨的眼神下,大家目睹了他炫完一份小炒泡馍后毫无保留地又干掉了一大碗水盆羊肉,以至在回酒店的路上此公又觅得两袋肉夹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赶在密室察话会前全部下肚,或许肚子里有墨水和有油水是相辅相成的吧。密室察话会是每季城探的保留项目,其意义绝不亚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蓝色多瑙河》。如果说我能为这几天总共四次参观活动打上一个90分,那么缺了密室察话会,至少得扣100分。当幺幺两五的代号发出,在新、竹二位老板的实力投喂下,在新竹口音的主编同志的开麦-闭麦-开麦-闭麦中,各路大咖把该说不该说的都说了个畅快淋漓,我也诚邀在场察友到家乡的某条小路看天聊天,时至午夜,茶干果尽,大家终于在恋恋不舍中陆续离开,留下的是那晚的开怀一笑。

500

       周日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此行最后一站,论心情其实特希望蛮不讲理滴清个场,说目不暇接多少有些词不达意,两个多小时甚至难以走马观花,正如同行的几位所说,即便是文创也能让人驻足观赏把玩一番,只能感叹西安这座古城实在是埋藏了太多历史的碎片和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记忆。想到那些铜簇铁犁,那些金杯银盏,那些玉壶陶俑,那羌笛声和胡旋舞,曾在脚下这片土地演绎了千年前的生活,会有那么一瞬间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入历史的感觉。

500

       坐在返程的航班上,习惯性地看向舷窗外,借着夕阳余晖这片两千里外的关中大地向我展示着它的另一番景象,那是雄浑的山脉和宁静的城市,

500

       那是西安,那是古都长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