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道是非】出版社联合抵制京东618打折,中国的书是卖得太便宜了吗?

出版社联合抵制京东打折,中国的书是卖得太便宜了吗?

5月20日,56家出版社联合发函声明,因为京东618折扣较低,出版社不参与本次京东618,也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21日,京东图书采销员工在朋友圈给了一个回应,大致意思是,他们的出发点好的,图书便宜,让利消费者,薄利多销,给合作方创造收益,双赢嘛。

500

双赢吗?估计是平台和消费者双赢,否则就是三赢了。

我本人呢,当过图书翻译,也在出版机构干过,平时也经常买书,现在我司呢,也正在探索直播卖书的业务,所以内容、出版、渠道、消费,都算是有过接触吧。对这个事情,我的总结是:蛋糕越来越小的时候,分配就会更加斤斤计较,内容越来越打不过渠道。

渠道商低价促销,出版商联合抵制,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而是在近十年里边,反反复复地发生。早在2011年儿童节,京东就搞过一次“全部少儿图书四折封顶”,当当和卓越亚马逊随后跟进,结果引发了24家少儿出版社联合抗议。当时大家各执一词,剑拔弩张啊,不过最后还是出版商让步,事情不了了之。有出版商事后是这么自我安慰的:京东的降价行为并没有影响正常折扣供货,我们也不打算深究,毕竟以后还要合作。翻译一下,薄利多销还是有钱赚的,大家先不要撕破脸吧。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从去年年底开始,出版商先是怼了东方甄选,又怼了微信读书,现在又怼京东,可以说是直播、订阅、网店三连怼,把图书零售的新模式,都给怼了个遍。理由呢,文化人洋洋洒洒可以扯一堆,但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薄利多销,不能薄到没利啊!

500

出版行业,现在已经不是赚得少了,而是马上就要亏钱了,说是踩在生死线上也不为过。国内图书零售码洋,从2020年开始就没怎么涨,22年更是下降了15%。今年第一季度,又是一个5%的负增长,开年不利。

500

这种情况下,4家头部的民营出版公司,23年的财报都是血淋淋的,绝大部分营收和利润大减,一家直接亏钱,两家现金流是负的,非常危险。所以,他们怎么能不急呢?那急了要骂谁呢?不能骂自己不行,不能骂顾客不买,所以,就只能骂友商不讲武德了。

友商的“武德”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不过,有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应该是有共识的:都是出来赚钱的,要是书能卖得出去,至于卖那么便宜吗?有钱不赚,傻啊。所以,友商们其实也是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书卖不出去啊。短视频电商,是现在唯一还在增长的卖书渠道,但它的折扣力度也是最大的。我也弄不清楚,卖得好的原因,到底是主播讲书效果好,还是书便宜。再说微信图书,活跃总人数在1600万左右,但营收微薄,在腾讯各部门中排老末,平时不受待见,裁员首当其冲。而京东这边,这么说吧,你一年全国所有渠道、所有卖出去的书的总价,可能还及不上我京东商品收入的一个零头。所以,京东图书的工作人员说,真心觉得自己很不容易,我觉得,可能确实不太容易。我甚至觉得,这回的联合抵制,是不是双方说好的,给京东图书的人刷点存在感,可以保住饭碗。

所以,现在的图书行业,就是贵了卖不了,便宜没钱赚,大家其实都不好过。问题的核心,还是相比其他的文娱产品,比如音频、视频和游戏,看书的人还是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蛋糕越来越小,那就只有你少点,我多点。供给远大于需求,那么越靠近供给端的,议价能力就越差。所以分蛋糕的时候,出版商比电商惨,做书的编辑,比策划营销的惨,而最惨的,就是那群写书、译书的人。这么说吧,稿费、翻译费,是几十年都没涨过了,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把书做出来了,最后拿不到钱,也是常有的事。

再这么下去,就没人愿意写了,或者说,没人写实体书了。

其实,在过去十几年里,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新型出版形式,发展得非常快,不乏用户愿意为网络作品付出远高于实体书的价格,而网络作品的IP孵化,也给这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变现途径。

我一直有个看法,把图书和音视频、游戏并列,本身就有点问题。所谓的图书,只是文字的一种载体,或者说一种形式。语言,以及它在物质世界的投影——文字,是一种高度压缩的信息载体,能够以小小的几个音节和图形,包含极大的信息量。哪怕是现在,在和音频、视频、游戏等其信息交互形式相比,也没有失去竞争力,而且可以说,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率的方式。我们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仍然需要阅读文字。它可以以网络文本的形式单独呈现,也可以和音频、视频、游戏配合呈现。而制作成图书,不是文字从创作到阅读的必经之路,而经过出版图书和高质量的文本,也并不一定要划等号。图书这种文字载体,正在被市场淘汰,这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挽狂澜于既倒,我看很难。但是倒,就让它倒吧。只要能够促进文本的创作,便利文本的获取,换种形式有何不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