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我,追尾这种事故是我最难理解的

【本文来自《问界M7事件家属最新声明:希望大家不要再打扰我和我的家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我,在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各类轻、重、大、小、微机动车交通事故中,追尾这种事故是我最难理解的,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尤其是在我被追尾过几次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三条腿的蛤蟆我是真没见过,同样眼睛长后脑勺上的人我也没见过。

驾驶机动车的首要重点就一个:观察——除正常前视判定车距和前车行驶轨迹外,两侧的耳镜、后视镜必须随时使用。其他那都是手眼脚协调的神经互动和肌肉记忆。

在观察这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非高速公路上驾车,中低速行驶时首先要确保一定的车距,10米的车距是底限;在高速公路上驾车,通过变道、加速、降速实现最远视距是基本操作;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正常限速跟车行驶,200米的车距是底限;但是我是最反对在高速公路上进行跟车行驶这种驾驶方式的。

----------------分割线-------------

评论区是真毁三观呀,但绝大部分人还是读懂了我的意思,既“安全第一”。说句人话就是驾车出行时不要给别的车制造出麻烦来的同时也要谨慎防范别的车给你自己带来麻烦。

那些说什么车距10米,车距200米会怎么滴怎么滴,难不成你还能拿着尺子量着开车呀?提出这个量化的数值是告诉各位车主,开车一定要有车距意识,至少得给自己留出“应变”的距离;而这个应变距离每个人的感受和实际操作效果是不一样的。

还有人吐槽留出车距来容易被加塞,还有人说我这种驾驶方式就是“龟速车”。我TM一典型的“暴力型(大脚油门猛踩刹车单手搓方向盘)驾驶”的老司机(但绝非无礼型更不是脑残型)头一次被人说成是“龟速车”;肝儿都疼了我。

有个词儿叫做“防御型驾驶”,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吧?但是能够理解、明白“防御型驾驶”是个什么概念和操作措施的人又有几个?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