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经内科,挤满了裸辞当护工的90后

作者 | 小乔

来源 | 视觉志

在35岁职场困境的大环境下,90后女孩Amy却裸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只因目前她遇到了一个更大的困境——母亲因为脑梗住院,需要24小时看护照料。

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父母还是自己眼里无所不能的大人。

但此时的她向四周看去,发现“幼稚”的90一代,早就被责任与压力所包围。而健康问题,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的,早已将她困在其中。

500

500

90后,最怕父母生病

早上7点,在医院陪床的Amy就要起床忙活。给母亲擦洗、穿衣、喂饭、送药。这一些都要快速完成,因为她需要在8点半准时推母亲去医院的科室做身体检查和康复训练。

一上午的训练过后,是短暂的午饭时间。下午,是更多的检查与训练,配合着各种治疗手法:仪器、按摩、针灸……一直持续到四点半左右结束。

但与身体上的折腾相比,更让人难受的是母亲的恢复情况,慢得让人看不到希望。

从发病到住院,已经过去近3个月,母亲的康复状况并不是很好。

脑梗这个病就是这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能一点点熬。更何况大多数时候,母亲还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500

500

      图源:IC photo   

喂她吃药,她含在嘴里就是不咽;医生让她自己锻炼靠墙站立,她也不听,更不会去锻炼了;帮她翻身,得两个人合力才能弄动,因为她自己是一点力气也不想用。

“现在她就像个小孩一样,”Amy无奈地说道,“你一督促她,就和你赌气,动不动就说自己不想好了”。

就在脑梗发作不久前,母亲还在医院检查出了焦虑症,结果还没几天,人就突然倒下了。

想到母亲发病那天的情形,Amy还是有点后怕。

那是过年期间,父母从河北老家来找在燕郊工作的Amy和妹妹团聚。

当时母亲就有提到过自己最近总是觉得脑袋晕晕的,不太清醒,但具体是身体哪里难受又说不出来。

当时Amy想到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去年夏天还因为晕倒住了一周的院,但整体来说并不严重,也就没有想太多。不过慎重起见,她还是带母亲去医院查了一下。

500

500

      图源:IC photo   

不过,由于脑梗发病前是很难被查出来的,因此当时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反倒是查出了母亲患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就以为这些不舒服都是焦虑导致的躯体化症状。

当天晚上,妹妹在单位值班,出租屋里只有她和母亲。母亲突然说自己的腿有点麻,Amy就扶着她站起来走走,不一会儿,麻木缓解了,她就让母亲进屋早点躺下休息,自己则在客厅的沙发上躺着看电视。

半夜12点,母亲从卧室走出来去了趟卫生间,回来就坐在沙发上,非闹着说要吃药。Amy拗不过她,只好把白天医生开的药拿给她吃了。

哪知道吃完药的母亲闹得更厉害了。她一会儿摆弄起卧室门,打开又关上,锁门又打开,一会儿对着镜子仿佛不受控制地笑着。这一系列操作把Amy吓得不轻,赶紧关上电视,陪母亲躺在床上,想让她早点睡。

后半夜迷迷糊糊中,她感觉母亲似乎并没入睡,而是在床上怔怔地坐着。在此之前,母亲也一直饱受神经衰弱的困扰,经常失眠,因此Amy并未过多担心。

然而第二天一早,母亲整个人就说不了话也起不来床了,整个身体软得如同一滩泥一样。

其实现在想想,当天夜里母亲一系列的举动,应该就是脑梗的前兆,包括控制不住自己的躯体动作和表情,语言表达也出现了问题等等。只可惜当时的自己对这个病一无所知,错过了最佳的溶栓时间(一般在发病的几个小时之内),才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Amy因此一直很自责。

由于母亲年龄比较大,又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并不适合手术,只能进行保守治疗,慢慢康复,一般康复周期在3-6个月左右,但具体要看病人的情况。

500

500

      图源:IC photo   

此时的母亲左边半个身子完全不能动,右边能动一些,但是自己控制不了,因此生活起居所有事情都需要有人照顾。只靠父亲一个人,显然很难完成这些工作。思考再三,,Amy还是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给辞掉了,专心照顾母亲。

她始终心怀愧疚,想着如果那天晚上自己能早一点发现母亲的不对劲,是不是情况会变得更好一些?

更重要的是,她觉得此时的母亲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更加需要自己。

然而,直到自己开始亲自照顾病人,才发现这件事的艰辛。

母亲整个人白天没有一点精神,除了做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其余时间都在睡觉,很少有清醒的时候。

但到了夜晚,她又会失眠,整宿不睡。整个人就是一个日夜颠倒的状态,陪护的人就得陪着她日夜颠倒。

更要命的事,原本要强的母亲变得极其任性、爱耍小孩子脾气。

对所有事情都不配合,动不动就生气骂人;就连穿衣、吃饭、举手这种很简单的小事都变得异常困难,得慢慢哄着她做。每当母亲不听话的时候,Amy简直觉得自己的乳腺要被气到结节了。

除此之外,记忆里混乱、情绪表达失调……这些因脑梗带来的症状在亲人身上体现,都会让人觉得难过。

有一次,Amy的舅舅过来看望母亲。那时候的她已经说不了话了,看见舅舅就只是一个劲儿地傻笑。

后来Amy偶然间想起这件事,就问母亲:“妈,那天我舅舅来你为什么看着他笑啊,你当时是不是并不是想笑,而是想哭?”

母亲点了点头。

不过,值得开心的是,在自己的照料下,母亲的病情终于慢慢有起色了。刚入院的时候,她说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没办法表达需求。现在终于可以听懂并且跟自己对话了。

就在小视跟Amy通话的时候,还听到了她和母亲的对话:“妈,你这举手(举手进行康复训练)是给谁举呢?”

她回答道:“给我自己举呢。”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小时候,父母总爱问的那句:“你学习是给谁学呢?”

此刻,母亲与女儿的身份仿佛颠倒了过来。

也许人每个人到了人生这样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吧。


500

90后,照顾长辈的同时,自己也出问题了

从Ming开始记事起,自己就被呵护得无微不至。

甚至在她两岁以前,家里的大人都不允许她下地走路,是真的“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这都是因为她的母亲早年因家人的不幸罹难,变成了一个对死亡有着极度恐惧,对健康存在极度焦虑的人。

然而命运却仿佛跟她开了个玩笑,在这样一个对健康极其重视的家庭里,人却并不怎么健康。

就在Ming8岁的时候,母亲患上了“不死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500

500

      图源:IC photo   

她还记得那是冬天的一个早上,母亲有一只手突然不能动弹了,那也是她第一次自己去学校。

再后来,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坐上轮椅,但她却没有因此卸下生活的重担——因为当时三十几岁的她,同样要照顾Ming脑梗的姥姥和身体不好的姥爷。

在轮椅上做家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加上身体的僵硬变形,母亲每天都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忍受别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忙完一天下来,她常常累到崩溃。

但即便如此,当Ming提出找护工来做这些事的时候,母亲却坚决反对。

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在家里大包大揽惯了,不放心把这些工作交给别人。不过也许更重要的是,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再做这些事了吧。

直到她的胳膊再也抬不起来,脚肿到穿不了袜子,手指变形到连筷子也拿不了了,她才终于妥协了,但在心态上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心理上极度依赖Ming。

500

500

      图源:IC photo   

在Ming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很倔强又拧巴的人,这种心态不但让她的身体状况更糟糕,还常常因为对自己身体判断失误而出现意外状况。

每当发生状况,Ming就得赶忙回来处理。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她平常最需要的就是能让她专心写稿的安静环境。

但母亲的情况就像是一把悬在她头顶上的刀子,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她变得非常惧怕手机的铃声,生怕手机一响,又是母亲那里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要回去处理。

有一次,常年在外地工作的老公回家,Ming就想着趁着周末两个人去上海迪士尼玩一下。在周末来临之前,她疯狂加班,终于搞定了手里的工作,想着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去放松一下了,哪知自己前脚刚到上海,后脚母亲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自己不行了,让她赶紧回去。

想着酒店、门票钱都已经花出去退不了了,她坚持让老公留在上海,一个人去完成他们的计划,自己则急匆匆地赶回北京。

结果到家以后发现母亲并没有大碍,只是因为楼上装修吵得她心烦,睡不着觉,就觉得自己要不行了,当时的Ming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但生气又有什么办法呢?

母亲说什么都不在家里住了,非要住院。

本来这种情况,大夫是不收的,Ming说尽了好话,就差给人家跪下了,可算是硬把母亲送进医院住了一个星期。

等到时间,她去接母亲的时候,发现她精神矍铄,正在跟同病房的病友们唱着军歌呢。

她惊奇地问医生,到底给母亲用了什么药,这么神?结果医生回答:“你母亲什么问题也没有,但她不信,非要打针,就给她打了一周的葡萄糖。”

500

500

      图源:IC photo   

讲到这里,Ming无奈地说道,“没办法,做儿女的,看母亲这么大岁数了,身体也不舒服,想干嘛只能尽量满足,你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自己怎么想的也就不重要了。”

不过,这种常年焦虑的生活还是影响到了Ming的身体。

前不久,她觉得身体不舒服,腹部经常隐隐作痛,还常常觉得烧心,吃得油腻一点就会腹泻、胃部胀气。

有一次疼得实在受不了,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自己的胆里早已长满了结石。

思考再三,她还是选择了保守治疗,每天吃药、锻炼,希望能早点康复。对于疾病、健康的态度,她很难说没有家庭的影响。

有时候,她其实也挺佩服母亲的。

说她心态不好吧,又在某些方面很乐观。

即便常年忍受类风湿发病的折磨,母亲却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下个月就好了,下个月就会重新站起来。

她永远以一种抗争的姿态活着,永远觉得活着真好,永远不放弃自己。

这或许是一个受到疾病折磨的人最需要的精神吧。

500

和两个女孩聊天的时候,最显著的感受就是赡养老人的压力正逐渐走向90后——这个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年轻一代的群体身上。

截至2023年,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有近2亿。而作为独生子女占比最大的群体,90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

曾有机构统计显示如今青年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最头疼的问题:

1. 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57.5%)

2. 与老人分处两地,使不上力(54.8%)

3. 医疗资源匮乏,分配不均(46.8%)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的家庭模式会逐渐变为“4-2-1”,指的是一个成年子女要同时照顾两位父母和四位祖父母。

很明显这种模式对独生子女来说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子女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照顾老人,常常需要面临对于事业和家庭的两难取舍。

并且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一些家庭纷争,因而使照顾者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那些已经牺牲职业发展回归家庭的人群,还会面临相应的经济压力。比如Amy也曾经也想过请位护工照顾母亲,但咨询过后发现一天300多元的费用,几个月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曾经有人在医院里拍到一段视频:一位年轻男子,同时推着两位轮椅上的老人去看病,看起来无助又辛酸。

500

与他沟通后得知,他的父母先后罹患脑梗塞和脑出血,两人全都无法自理,生活起居离不开人贴身照顾。为此他只能放弃工作,带着父母频繁奔波与家里和医院之间,每天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他的情况,也正是很多年轻人面临养老状况的一个缩影。

在豆瓣小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里,聚集了9万多名80、90后人群。

小组内每天都有网友分享自己关于为父母养老问题,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在外地的独生子女如何关注老人健康,父母患病后自己怎么平衡家庭与职业等等,道出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500

尤其是对90后来说,在印象里,自己好像还是那个被家庭呵护的小孩子,父母也好像还是正当年。

但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早已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早已过了体能巅峰;父母们更是不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年轻,而是日渐衰老。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压力和焦虑,习惯性的熬夜,以及不健康的作息……健康问题也同样困扰着90后自己。

Amy在医院陪母亲的时候,就发现同一个科室内,患有脑梗的年轻人也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样因脑梗入院的90后男生,做了手术,每天康复,但是人到现在还是连话都说不了。

她觉得这很可怕, 很难不联想到同龄的自己。

“不要再熬夜了!注意血压问题、定期体检,有不舒服的就马上去看医生。”这是经过这次事件之后,她发自内心的告诫,告诫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

Ming现在每天下班之后,都会练上60分钟的八段锦,听说这有利于缓解自己的病情。

至于“自己老了那天会怎样”,她们都说不太敢想。

唯一知道的就是,工作上不想再卷了,不开心的事也不愿再去想,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才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活在当下,至于未来的事就交给未来吧。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   乔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