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耀九州之四:高超东风催异客(上)

首先还是解释下一下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高超声速飞行器一般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高超声速人造交通工具。很多导弹的弹头都能够达到这个速度范围,但是它们并非都是高超声速滑翔器。但双锥体外形的机动弹头,其实就已经运用了高超滑翔原理,只不过它还没有后来出现的非轴对称升力体滑翔器那样先进而已。

而另一方面,高超声速滑翔原理能够大幅度增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但是传说中正在研制的“东风-21那么大的导弹,却能打到美国本土”是不是靠滑翔呢?恐怕这么说不科学。一般关于高超滑翔能够“增程50%”的说法,是再入段的航程增加这样一个比例,而不是全射程。如果考虑导弹的总射程,滑翔弹实际的射程与常规的弹道导弹相比增加的幅度并不能达到这么夸张。所以,东-21那么大的导弹如果能实现洲际射程——那首先还是要归功于导弹推进系统设计的优势,毕竟现实中这样的导弹是存在的,就是美国的“侏儒”嘛。高超滑翔的主要优势还是在突防性能、隐蔽性能和命中精度方面。

500

虽然近年来频频放狠话,并作出部署THAAD这样的动作,但美军一直试图从韩国尽量撤出地面部队(当然韩国人会哭求爸爸别走)——为啥呢?

500

周总理诗云:东风催异客……

接下来进入正题,周总理有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是这样的: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

但若是把“东风”理解为东风导弹,这首诗的味道就……

啊,不受欢迎的美国“异客”,你们倒是慢些走啊……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光华”奖被提名人,就是研制中近程“东风”,催中国周边的“异客”赶快卷铺盖走人的一位女总工。

在“光华”奖提名文件中,提到这位总工:她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工作在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科研第一线,她先后担任我国三代、7个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现任战术弹道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兼我国第四代中近程常规导弹武器系统(xxxx7)总设计师。她主持研制了5个新型导弹武器系统,实现了我国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从威慑到实战、从火力打击到侦打一体、从传统弹道式飞行到助推滑翔式机动飞行的三次重大技术跨越。

500

1996年台海危机代表性的一幕

这其中的XXXX7,可能就是不久前把美国《外交》杂志惊掉眼镜的东风-17中近程高超声速滑翔导弹。这种导弹也正是我国即将服役的第四代中近程常规导弹武器系统。

文中写道,这位总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地地战术导弹研制,先后担任主管设计、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为开创我国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技术领域和我国常规导弹武器装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段历史今天相信很多军迷都已经耳熟能详,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差不多同一时期,研制了两种战术地地导弹。一是航天科工集团的东风-11,另一个,就是这位总师所在航天科技集团负责的东风-15导弹了。

东风-11和东风-15研制时间相近,战术指标相似,但其起源还是有区别的。

东风-15作为我国第一种固体燃料战术地地导弹,其研制源头要追溯到很早。

我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时,曾向苏联提出,要求分享火箭固体燃料技术,结果苏联专家一指“喀秋莎”火箭炮——这就是我们的固体燃料……其实他们倒也不是故意隐瞒先进技术,而是苏联在固体燃料技术方面确实比较落后,当时没有研制实用化的固体燃料。

我国当时就根据相关资料,开始自行开发新型固体火箭推进剂,并取得了初步成功,以此为基础,航天科技集团的前身开展了东风-41(1966年的战术导弹方案,和今天的东风-41可不是一个概念)、东风-61等导弹的研制,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80年代,又研制了东-15弹道导弹,也就是这位总师参与研制的第一型地地战术导弹。

500

东-15在80年代艰难的时期曾打算以M-11的代号用来外销,巴基斯坦可能获得了部分与之相关的技术

500

1999年,东-15参加阅兵式

东风-15导弹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执行了向台湾附近海域发射的任务,成为当时我军对台威慑最有效的武器。

不过,当时的东风-15导弹技术还相对简单,主要考虑的是投射战术核弹头的需求,投射常规弹头时精度就差点意思了,攻击台湾机场目标的话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在90年代末,我国又研制了东风-15A导弹,该导弹具备了子母弹头等多种特种弹头,提高了杀伤能力,但这依然没有解决东-15导弹当时精度相对较差的缺点。

500

东风-15A主要特点是使用了多种新型弹头

500

三哥“大地”导弹的集束弹头模型,当然,不够写实,胜在朴拙可爱……

500

俄“圆点”导弹教具,注意集束弹头

500

我国反跑道集束弹头攻击试验场卫星图片

500

东-15A的特点在于铺量……

90年代末,这位被提名人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东风-15B导弹的研制工作。在提名文件中我们看到,该导弹采用了惯性和卫星组合制导方案,大大提高命中精度。这种导弹也被称为“国内第一个应用速率捷联惯导和全数控系统的高超声速导弹”。这里所说的“高超声速”,就是指东-15B导弹的双锥体空气舵再入飞行器,该导弹的圆概率误差据称已经达到10米级,作战效能大大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国内首先提出采用发射阵地快速瞄准计算的方法,建立了瞄准计算数学模型,完成瞄准软件设计。这一系统让东风-15B导弹得以大大提高火力反应速度,可以迅速改变目标,大大提高了作战灵活性。

东-15B\C导弹作为我国的第二代战术地地导弹,与航天科工集团的东-11A导弹共同担负了我国21世纪初对台威慑的重任。而且至今这两种导弹依然承担着战备值班任务,在每年火箭军部队的考核训练中执行大量的发射任务。

500

东-15B导弹如今已经服役十多年,在各种训练和打靶中大量被拿出来发射

500

近几年这种壮观的场景大多打的都是东-15B导弹

500

过年哭穷也是用它——陆(用T-34-85)、海(用037猎潜艇)、空军(用歼-7):喂,有点过分啊!

而且,东风-15B导弹的改进也在继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总师在2016年有两个和XX-X5B导弹有关的专利,其一是光学末制导,另一个是利用北斗卫星传输目标图像的弹载侦察系统。

这应该是运用在东风-15B导弹后期型号上的新技术。

关于这种后期改进型东风-15B导弹,文件中有这样的描述“提出基于再入机动弹道导弹的光学末制导设计方法、基于北斗二号卫星中继的‘弹-星-地’自主实时弹载图像侦查技术,实现了对点目标的米级自主精确打击和战场环境实时自主侦察。”

关于这种东-15B改型导弹的意义,在扬基老师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它让当时的二炮部队具备了依靠自身力量形成一个战场范围内的侦察情报网络,能够直接依靠弹群中配属的不同导弹,完成一个完整的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可以说直接为二炮升格为火箭军奠定了装备基础。

500

装备侦察弹后,东-15B导弹的弹群本身就可以完成打击效果判定任务,大大增加下一轮火力打击的效率

东风-15B侦察弹的有效性如何呢?在文中提到,成功进行50余发实弹飞行验证。

而更牛的是,从导弹研制时间上来看,东风-15B光学制导型号的研制,还是在这位总师主持了我国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的研制技术工作期间,“抽空”完成的。(好像比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玩家一号》期间“抽空”拍摄《华盛顿邮报》牛多了哈)所以“高超声速地地弹道导弹红外末制导”和“弹载侦查技术”两个报告是写在一起的——当然这也表明,采用了红外末制导技术的“第三代地地导弹”也同样具备光学侦察能力。

这种“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在提名文件中描述为“红外末制导、超音速整体钻底弹、弹载侦察”,实现了“由打击单一种类地面目标向自主精确打击多种类和地下坚固防护目标的里程碑式跨越,并实现了从火力打击到侦打一体的技术跨越”。“该型导弹武器参加数十次全军和火箭军演习,在参加全军演习时,因为极高的可靠性、精度、毁伤效能等实战能力,曾受到习主席钦点,打击指定目标,打击精准、毁伤震撼,受到习主席及部队官兵的高度评价”,是“保卫国家周边安全的‘杀手锏’武器”。

500

钻地弹、集束弹,高爆弹混合装填

500

高原亮相,吓尿三哥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我国战术地地导弹部队现在的“当家花旦”——东风-16弹道导弹。

东风-16导弹射程据称为800-1000公里,足以打击冲绳美军基地、驻韩美军基地,以及部分日本境内的目标,更不用说2017年中印边境危机时,它还上了高原,从青藏高原公路沿线它可以覆盖几乎整个印度北部地区。

而东-16导弹的特点,申报文件中描述为“一平台多弹头”,另一个是“超音速大当量整体钻地弹”。

关于这个,之前在网上曾经出现,火箭军部队展示一个发射营的6辆发射车,携带不同类型导弹整装待发的场景,这就是一个对于“一平台多弹头”设计的直白说明了。

500

……衡山掩体看来还得再重新翻修,否则……

至于“超音速大当量整体钻地弹”呢,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过,东风-15C的钻地弹头直径不大么?正是因为它的直径不够大,因此能容纳的炸药相对就少,杀伤效能就没有新一代的钻地弹强。而为什么它是“超音速”而不是“高超音速”导弹呢?其实从外形上来看钻地型东-16应该也是采用双锥体外形的高超滑翔弹,说明它在命中目标前还需要减速——这是因为钻地弹的结构强度无法无限上升,所以命中速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某个速度范围内,一些老式的钻地弹为了提高效能甚至要减速到亚音速。东-15C和东-16钻地型已经运用了超音速钻地弹的新设计原理,因此在超音速条件下具备更好的穿透效果。

而延伸到之前我们提到的,我国钻地弹试验的方法——大炮竖直向下轰地面——就可以明白当年那门引起西方媒体惊诧的,口径可能800毫米的巨炮是干嘛用的了。

根据当年的论文,列车长曾经算过,东-15C的钻地弹对钢筋混凝土加固目标的侵彻深度约为25米,那么东风-16导弹的战斗部,穿透深度可能接近40-50米水平。

这就让笔者想到一件事,台湾新造的“国防部”大楼,据称其地下设有指挥部,为了防御东风-15C的穿透,他们把头顶的水泥板厚度加大到了40米,然后……

那么,有了第三代导弹,自然又要有“第四代”导弹。

500

第四代战术导弹会是这个诡异的设计吗?咱明儿再说

申报文件中写道,被提名人现任职务为:“战术弹道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兼第四代中近程常规导弹武器系统(xxxx7)总设计师”

这个XXXX7……

是我们明天要讲的内容咯。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