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我们终将知道咪蒙的方向

“新世相卖课”那事出来时,虽然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从公号列表点进去看过这个号了,但也没太当回事。

“丢书大作战”和“逃离北上广”时,我已经关注了新世相,不是从朋友圈转发链接里看到的。当时也没想到这个活动有那么火,如今收费复盘,确有复盘的价值。

至于过程中搞成“传销”,也在情理之中:手持宝剑,搂着金币宝石山,谁不想长长鳞片啊,你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变质起来,这是人类本能。

但是后来,很快新世相另一篇文章刷了一波屏:为什么东北人总让你快乐(点击可看)。

这波刷屏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因为“东北人”之于新世相,原本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2015年的新世相,走的还是豆瓣晚读路线,每天几近漫无边际地找一个题目来写,内容里情感还算深刻。

我最喜欢的是《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因为这一期还特地去读了《飘》。每天看了文章还翻来覆去想很久,带着一股小布尔乔亚的无可奈何春归去的酸涩,啊,人生是这样的虚无。

新世相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是文末有一个“晚祷时刻”,后来公众号开放留言功能,读完文章,我就带着把底下留言也翻翻。

有时留言比正文好看,运营者肯定也发现了这一点。久而久之,主创就自然而然把留言放到下一篇文章里,或是刻意在“晚祷时刻”里做一点引导.

这个“读者众筹文章”模式现在被各路公号广为采用,总有那么一批有故事的读者愿意醉醺醺地把自己的伤疤贡献成你下一篇文章的素材。但在当时,这种互动还很新鲜,于是2016年的很多文章,变成了“sayings导语+读者来语+晚祷时刻”。

微信推送且延迟一天版午夜电台→_→

到这个时候我慢慢不怎么看新世相了,就是每晚零点推送,哄着在大城市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苦逼白领睡觉嘛。但以为“心灵鸡汤”的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新世相的药劲儿确乎是更温柔一点。

如果咪蒙是:“不真(给)心(你)爱(花)你(钱)的男人都得滚”

那么新世相就是:“虽然没有人喜欢,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那是没有守候的黑夜里你给自己的温度”。

给格子间里的PPT纺织女工们叼个奶嘴,让他们第二天能够不那么丧地上工,也算善莫大焉。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直到,until,“东北人”这篇文章刷屏了。我东北的朋友很多,他们都在朋友圈里被乐得哎呀妈呀嘎嘎的。

但是这篇爆款这样操作,是有很大问题的。

东北发展不理想的情况下,东北人到异乡谋生的情况越来越多。本来外地人就势单力薄,而况又是舆论动不动就拉出来鞭尸一番的“东北人”,有时候其实会很不爽一些奇葩的误读。

比如有的东北人自己也看不惯出门穿貂去买菜,戴金链子梳锅盖头。“唉呀妈呀卡卡地”,也不是每个东北人都挂嘴边。

东北人说话逗逼是有的,但不只是“我看你长得像冰棍儿”。

有时比那温柔,有时比那有创意。

比如沈阳九十年代末一伙劫匪持枪杀人,劫匪A忘记自己手拿武器,跟被害司机在车门处撕扯;劫匪B见状,直接给了司机一枪,事后对A发出了灵魂拷问:

“隔着玻璃不能打呀,你手里拿的是地瓜啊?!”

 

500

《3·8大案》,崔亚斌 刘忱著,1999年


所以很多“脱东北者”,其实很反感这种丑角式的解读。

“为什么东北人总让你快乐”,东北人看着你们笑成这样子并不快乐。

然而一个以体贴温柔暖床哄睡起家的公众号……也开始跟风作践东北人了。

对白左号而言,这是大大的不得体。如果我是心思敏感的东北人,我会为此取关。

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每个东北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然后,一堆东北人吐槽:

“其实我妈从来不说我像个冰棍。”

“我家没有貂也没有金链子,连能让金链子浮起来的公共池子都快拆没了。”

“我从不说‘唉呀妈呀’,也不虐男朋友,一点小事都会存在心里。”

“虽然每次我妈倒腾酸菜缸都像在掏茅厕,梦里还是会想起酸菜猪肉馅饺子的香味。”

最后晚祷时刻:想家又回不去的时候,怎么办?

顺理成章,第二天,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孤独患者们,又能一晌贪欢了。

“东北人”这篇的操作,让我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新世相开始正式向咪蒙滑坡式靠拢

(当然原本可能也未见得高级,只是比较合我的口味)

已经有几十条未读了,点进去往上滑滑,果然:

校园贷,割双眼皮,熬夜,在银行工作,“小确愈”。

感觉就是新世相从一支笔变成编辑部了,于是招了几个大学搞过策划做过校园号的传媒系刚毕业的小孩儿,兴致勃勃每天下午在一张长桌子上吸着喜茶头脑风暴搞出来的选题。

文字的质感不会骗人,而况选题策划的思路彻底崩塌了。

“校园贷”被做成了吐槽校园贷如何如何不好。这种文章故作正义的公号那里有一大堆。

按从前的套路,正确的做法是“我为什么明知校园贷不好还是贷了”,然后一堆人哭诉自己对口红和包包的求不得。

“我知道裸照发过去就万劫不复,可是我不甘心二十多年的人生里,连想要唯一一只玫瑰色的口红都不能。”

你跟他们说校园贷不好,却不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贷,你是情感公号,又不是法制日报。

前些天,一个朋友给我看一篇36kr的文章,说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掉粉,文章打开率也在下降。

这事很简单:太多人在写作,但众所周知,并非每个写作者都有天赋。

一个成熟的模式碰上一群普通的执行者,必然带来量产的平庸。

谁都知道“读者来信”这种方式,覆盖的观点多,转发动机又强,谁都知道还没进入生产关系和陷入瓶颈的小青年们,才喜欢为无聊的情事浪费时光,因此是公众号最新鲜的韭菜。

人都需要对当下的自我的认可,但是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

今天的读者与昨天的读者,必然不会有相同的经历。日复一日,读者都厌倦了,你还沉溺在旧的模式里量产爆文,强行戳人痛点,制造情绪垃圾。

文字与其他产品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当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可预期的,它便失去被打开的意义。对每一篇文字的最大赞美,就是它与上一篇逻辑一致,而内容截然不同,于是喜欢这逻辑的读者,永远有新鲜又舒适的美妙感觉。

500

量产文字又不是量产手纸,当你能提供的东西与别人都一样,结果必然如韩寒所说:

“可选的那么多,彼此都差不多,又何必为你赴汤蹈火。”

卖课卖砸了没关系,但要知道逃离北上广和丢书大作战这种事情能成功,是因为新世相曾经给读者带来过虚幻但美好的快感,让他们相信自己真的被尊重着。因此他们认为作一点徒劳无谓的挣扎,至少是对被割生涯吹响的第一声号角。

然而韭菜们回头一看,发现原来新世相自己手里就拿着镰刀。

而那辆丢满书的地铁,正开往叫做咪蒙的方向,刷屏的东北人爆文,其实是报站的第一声讯号。

——

微信公众号:包茅橘柚

500

扫码关注一哈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