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国家的战争电影,都是为了逢迎本国当前的政治宣传的“主旋律”

【本文来自《电影艺术不能完全“政治正确”,不能完全符合“主旋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几乎所有国家的战争电影都是为了逢迎本国当前的政治宣传的“主旋律”。

就把米国做个例子,二战以后的许多战争大片《虎虎虎》之类基本都是从最终胜利者的视角去描述战争。因为米国最终赢了,所以也会把敌人角色(德国,日本)描绘得厉害,既能体现他的“客观”,也能凸显自己的威风。

也是因此米国的朝鲜战争题材影片很少。

60年代越南战争虽然米国也是输了,但到了80年代越战电影的大量涌现时米国政治“主旋律”已经变成了“反战”。于是《猎鹿人》《当代启示录》《小队》等主旋律电影即使在炫耀武力的同时也是“反战”为主,就连《第一滴血》这样的杀人如麻打斗片都是“反【越】战”的。

到了20世纪末,米国已经完全赢得冷战,全球无敌,分外寂寞,于是拍起了《大饼莱恩》,《细红线》等无病呻吟的战争片,开始在战争里“探索人性”。到了后来的什么《珍珠港》什么的完全就是垃圾娱乐片。

后来还拍了一大批阿富汗,伊拉克和“反恐”战争有关的宣传片,无不是描述米国大饼们是如何在这些不开化的野蛮地方拯救当地百姓的谎言。

到了21世纪第二个年代米国开始意识到了中国崛起的潜在危威胁,于是开始拍起了拉拢盟友的战争片主旋律。于是出现了《钢锯岭》之类的宣传片,里面的米国军人居然不带枪,居然还顺带救了许多日本伤员。。。

但这些垃圾宣传战争大片作为符合当时“政治正确”口味的主旋律都是由名导操刀,名演参与的大制作。有些还得了奥斯卡。

但宣传总归是宣传,再高明的技巧也是烂片。

发表于澳大利亚
2023-05-11
影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生之我在美国写霸总”,短剧出海能逆袭好莱坞吗?

真上火了,“中国要是抢先登月,NASA就丢了大人”

泰国两年内迎来第三位总理:是华裔还会说广东话

欧洲哀嚎:被中美夹击,地狱般的屈辱没完了…

官宣:中国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