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人口问题的有关数据
本文引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网站。
首先科普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抚养比。抚养比就是在一个国家当中,平均一个劳动力抚养的非劳动力人口。抚养比越低,说明这个国家的劳动力占比越高,社会抚养负担越轻。通俗来讲,抚养比就是“人口红利”的倒数。
引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处于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那么就会出现老人很少,但是孩子很多,于是社会抚养比比较高的情况。反过来人口快速老化的国家,就会出现老人很多,孩子很少,抚养比也比较高的情况。所谓“人口红利”只能出现在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结构程枣核形,老人少,孩子也少的社会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亚非拉国家明明人口结构很年轻,青壮年劳动力很多,但却根本不存在人口红利的原因。
这里举一对让人熟悉又陌生的例子:中国和印度。
2021年,印度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7%。15岁以下约26,两者合计33%;而同时中国是13%和18%,合计31%。因此,一个颇为反直觉的事实出现了:中国直到2021年时的抚养比仍然低于印度,也就是说人口红利高于印度。
这张图是中国、日本、印度三国1960年到2021年间的抚养比变化图。可见日本从1963年开始,抚养比就低于50%,处于真正的人口红利期。1991年达到最低点,然后由于人口老龄化开始上升,1999年才超过中国,2003年超过50%,2008年超过印度。中国和印度在六七十年代都差不多,但在1978年,中国的抚养比突然甩开印度一路向下,原因是什么应该大家都懂。但中国的抚养比是1996年才低到50%以下,1999年才低于日本,直到2021年仍然比印度低。至于印度,就是以一个非常稳定的速度逐步下降,巧合的是印度的出生率也是一个稳定下降的节奏,从1960年至今,平均每10年下降0.4%左右。
所以,印度实际上直到最近才刚刚进入所谓的“人口红利”期,印度的抚养比低于50%的时间点是在2018年。那么是不是印度真正获得人口红利之后,经济就能直接起飞了呢?这里看另一个数据:劳动参与率。
上图是中日印三国的15~65岁人口劳动参与率。可见中日两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比较高,2015年以来日本甚至超过了中国。而印度则一直非常低,与中日有很大的差距。实际上,中日的劳动参与率也就是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印度的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大概在倒数前20~30之间,比它还要低的基本都是战乱国家。比如印度的劳动参与率仅仅比阿富汗高1.5个百分点(52.13%和50.49%)。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直接后果:中国2019年时的劳动力总量是7.75亿,而印度是5.01亿,差了2.74亿,或者说三分之一。因此,中国是7亿多人养14亿人,一个人养不到2个人。而印度是5亿人养14亿人,一个人差不多要养3个人。这个差距不解决,所谓印度的人口优势就纯属睁眼说瞎话了。
那么印度人口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这里拿印尼来比就更合适一些了。
印尼目前的抚养比和印度差不多,都是48%左右,两国都在下降,但是印度比印尼下降得更快(印尼2013年降到50%以下,比印度早五年),大概在2022年发生交叉(印尼超过印度)。65岁以上人口占比(老龄化),两国都是7%(7%是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左右,印度上升明显比印尼快,在2021年发生交叉(印度超过印尼)。15岁以下人口占比,两国都是25%左右,印度下降明显比印尼快,大约2022年发生交叉(印尼超过印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妇女的生育率从2012年起低于印尼,目前已经降低到自然更替率上下。
所以,大约从2022年起,印度的人口红利超过印尼,但由于老龄化速度更快,生育率和儿童人口下降也更快。所以印度和印尼的对比,大约是老人迅速增加,小孩迅速减少。但是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毫无疑问是不如印尼的。此外,印尼的劳动参与率也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约70.2%,远远超过印度的52.1%。于是我们就能够发现:印度的人口负担,特别是老年人抚养负担远远超过印尼。
为什么要拿印尼举例子,因为印尼作为东南亚的老大,大体上也代表了东南亚的人口状况。而且印度的工业化路径上,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东南亚,或者说,印度要想崛起,首先就要从东南亚国家头顶上踩过去。目前总的来讲,印度的劳动力总量比东南亚要多(大约5亿对3.5亿),但社会发展水平不如东南亚,人民生活水平不如东南亚,世界产业链地位不如东南亚,“引以为豪”的人口结构也同样不如东南亚,人口结构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如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