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不像一般商品,缺乏完善的公共评价体系,很难走出靠“关系”的困境
【本文来自《层层转包层层盘剥的情况,确实是机械行业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什么原因导致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就拿原标题《一个台湾佬从富士康接的模具,他接到手32万,发给我们15万,我们只能赚不到5万块》聊聊吧,为什么这位老板不直接找富士康,而要从这个"台湾佬"手里接活儿呢?因为他找不到富士康?联系不上高管?高管不给他机会?不相信他的能力?……
这里涉及到一个叫"关系"的东西,一谈到"关系",似乎总与阴影、腐败相关。但似乎古今中外都逃不离"关系"的羁绊。这是为什么?
撇开那些黑暗、消极的东西,假设没有回扣,没有提成,就是很光明正大的,比如我们装修,我们是选一家自称自己水平过硬的装修队,还是选我们邻居用过的装修队,装修看起来都很不错,价格也还可以?要是我的话大概率会选我们邻居用过的装修队(事实上也是,我们那个小区楼盘建成的时候,有个装修队包揽了大量的装修工程,总得说来就是有人用过,感觉还不错,别人也就用了)。
这个过程中,邻居也没有专门为那个装修队打广告,也没收回扣、提成,但是"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就建立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口碑、广告,一般日用品都能在网上买到,同时有了网店评价系统,那种靠"关系"相近的人推荐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少。但是像接工程、项目这种"大买卖"仍然难有可靠的公共评价体系,所以靠"关系"仍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手段。
可能有人觉得,做一套完善的公共评价体系就可以解决靠"关系"的困境。但这样同样有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得到的评价好了,然后所有订单都给它了,那些小的,新入行的企业岂不是没有了机会?那些小的,新入行的企业在创业初期,难以得到市场认同的时候,靠"关系"做做亲戚朋友的生意,未尝不是件好事。(注意,这里说的是诸如打打家具啥的做亲戚朋友的生意,不涉及黑暗交易。)
再回到最初的《一个台湾佬从富士康接的模具,他接到手32万,发给我们15万,我们只能赚不到5万块》,老板可能觉得,没有中间商,他就能把32万全拿到手,可以赚22万,是吧?但实际上要考虑这个东西是不是只有他一家可以做?如果是,那么,完全可以跳过中间商,富士康可能主动就屁颠屁颠找这位老板了。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的,能做这个东西的人很多。如果富士康愿意直接找工厂,它一定会比价,既然你只赚5万的时候愿意接这单,肯定别的厂家也是这样的,最终你可能赚到的还是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