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前三十年发展史

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前三十年发展史

500

 

鞍钢的地位

 

鞍钢素有“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的称号,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和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

鞍钢在恢复生产和建设发展中,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鞍钢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建国后初期鞍钢的钢产量在全国的比重甚至超过一半,直到1995年钢产量才首次被宝钢超过。

鞍钢也是中国第二家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第一家是宝钢。

 1949 年至 2000 年,鞍钢累计生产生铁 2.75 亿吨、粗钢 2.81 亿吨,分别占全国累计生铁和粗钢产量的13.9%和14.5%,并向全国冶金行业输送技术管理人才 5 万余人。

500

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厂——日本侵占时期的鞍钢

 

鞍钢前身是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国钢铁资源建设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厂。

 

500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建立近代钢铁工业,1896年建立官营的八幡制铁所。但直到日俄战争的前一年,即1903年,日本的钢铁产量仅为4.3万吨,约占当时世界钢铁产量的八千五百分之一。此后,由于一系列私人钢铁企业的建立,钢铁生产有较快的发展,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日本的钢铁产量仍只有25.5万吨,约占当时世界钢铁总产量的三百分之一。(1911~1913年,日本生铁自给率为50%,钢自给率为29%。)日本进行军事侵略和发展经济所需要的钢铁,就不得不大部分依赖进口。

 

在鞍山地区发现铁矿后,日本人采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抢占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并着手开发。

鞍山制铁所成第一座高炉于1917年初开始动工,1919年4月29日一号高炉点火。此后日本人不断扩大鞍山制铁所的生产规模,建设了更多的高炉。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人加快了掠夺的步伐,炼铁和炼钢产能进一步扩大。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截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鞍钢共建成了9座高炉(1~9号),两个炼钢厂(第一炼钢厂和第二炼钢厂),以及部分轧钢厂。

500

1号高炉绝大部分设备是德国制造的,基本上是仿照日本八幡制铁所的同样容积的高炉,只是对风口等做了极其有限的改动。2号高炉也具有日产生铁350吨的能力,绝大部分设备是德国产品。

1930年3月点火的3号高炉,与1、2号高炉不同,不仅全部设备来自美国,而且从设计、安装到最初阶段的生产指挥都是由美国人承担的,,其设计指标是日产生铁500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加快了掠夺速度,用本国制造的设备陆续建设了6座高炉。

到抗战胜利时,鞍山制铁所9座高炉的设计产能合计195万吨/年左右。

 

第一炼钢厂:设计产能58万吨;

主要生产设备有600吨混铁炉1座,300吨预备精炼炉3座,100吨倾动式平炉4座,150吨倾动式平炉2座,煤气发生炉8座。

 

第二炼钢厂:设计产能75万吨;

全厂主要生产设备有600吨混铁炉2座,300吨预备精炼炉4座,150吨平炉6座。

按当时的设备技术水平,1座150吨平炉的年产量是12.5万吨。

第二炼钢厂是日本仿照第一炼钢厂设计的,全部设备和附属设备也是日本制造的。

日本侵占时期鞍钢的生产

 

日本侵略时期,鞍钢炼铁厂的生产水平较低,高炉的实际产量从未达到设计水平。

日本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了当时先进的高炉设备,但是始终无法发挥这些设备的生产能力。抗战后期日本人采用自己制造的设备,生产指标更是低下。

 

作为炼铁主要设备的高炉,在1930年以前只有两座,这两座高炉,在很长时间内是交替作业的,直到1926年7月27日才进人两座高炉同时生产的时期。

500

1941年首次突破100万吨,达118万吨;1942年达130.9万吨,这是伪满时期鞍山生铁的最高年产量;1943年基本上维持1942年的水平;1944年下降到80.1万吨。

 昭和制钢所的炼钢产量同样十分落后。

以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第二炼钢厂为例:

第二炼钢厂设计能力为年产75万吨钢锭,在1942年部分建成投产,1943年3月全部建成投产。但是由于管理和战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投产后连续三年没能达到设计产量水平。

1942年的钢锭产量为28.5万吨。

1943年的钢锭产量为41.4万吨。

1944年钢锭产量减到19.7万吨。

 

鞍钢在日本侵占时期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炼铁和炼钢都是如此。

根本原因是此时日本人的技术水平十分低下:日本人自己制造的高炉设备和炼钢设备技术水平低;日本人的高炉设备和炼钢设备的操作水平低。

 

日本人无法解决鞍山铁矿的烧结问题,只能用团矿工艺或者直接生矿入炉,导致高炉生产长期不顺。

 鞍山制铁所冶炼生铁的成份含硅量和含磷量高,特别是铁水含硅量约达到1.5~2%,这影响到了后续炼钢的生产。

由于生铁成份含硅量和含磷量高,不得不采取双联炼钢法。该法是先将铁水装入预备精炼炉冶炼成半成品,然后装入平炉进行精炼,炼成含有所需要化学成分的钢。这种工艺使炼钢过程复杂,因而也就限制了钢产量的提高,未能达到原设计产量水平。

又比如第二炼钢厂平炉的炉顶和炉底寿命低,需要经常修理,导致第二炼钢厂无法达到设计产能。1942年第二炼钢厂平炉炉顶平均寿命为101次,1943年为87次,1944年又降到62次。

鞍钢的接收和劫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并击败日本关东军,终于把东北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

但是这种解放并非没有代价。

日本人花费二十多年建成的昭和制钢厂被苏联红军拆走了大部分设备,基本无法恢复生产。

 

1945年8月23日,苏联红军进驻鞍山。

苏联红军拆除了昭和制钢所厂区内的各种钢铁生产设备,作为苏军的战利品运往苏联。总计有25个工厂的重达16.09万吨以上的各种设备被拆运走,金额在1.2亿美元以上。

据《鞍山钢铁公司概括报告》记载,各厂设备能力之损失均在一半以上,选矿、炼铁、轧钢则在三分之二以上。

炼铁厂3号、5号~9号共6座高炉的设备被苏联红军拆走,仅剩下设备比较落后的1号、2号和4号高炉相对完整。

第二炼钢厂的设备被基本拆除运走,完全无法恢复生产。

 

500

国民党政府接收鞍钢后,由于其主要财力、物力都用于发动反革命内战,鞍钢的修复成为空文。

从1946年10月开始,陆续修复的设备和工厂仅有:发电机和锅炉各1台,炼铁高炉一座(2号高炉)、炼钢平炉一座,炼焦炉一座,以及部分轧钢厂和制造厂。

在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接收的22个月时间内,仅生产钢锭9500吨,钢材1.25万吨,焦炭2万吨。

鞍钢的新生

 

1948年2月19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鞍山。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

 经过连年战争,当时的鞍钢已经是一片废墟,残存的设备破敝不堪,较新的都被苏军拆走了。1、2、4号高炉和炼钢厂6座平炉及6套轧钢机也都七零八落,需要大修后才能开动。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面临最大的三个挑战是:

钱从哪里来?

技术和设备从哪里来?

人从哪里来?

 

中国的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就是因为没能解决这三个问题不得不在上世纪20年代被迫关闭。

 

鞍钢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即着手开始修复工程。

钱从哪里来——政府筹集的。1949-1952年鞍钢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了2.32亿元。

技术和设备从哪里来——为解决修复中器材紧缺问题,中共鞍山市委早在1948年11月23日就召开了献交器材动员会,并涌现出了孟泰这样的先进模范人物。修复1、2、4号三座高炉需要的零件主要依靠群众献交。直白一点说,就是从破烂堆里淘出能用的零件。当时我们没有设备制造能力,用这种方式恢复生产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从哪里来——党和政府派来的。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共产党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这些人都是经过战争的考验和锻炼的人才,能够快速走上管理岗位。鞍钢大规模建设时期从全国各地调集的“五百罗汉”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

500

到1952年末,残存的鞍钢旧有生产设备已全部或部分恢复了生产。其中包括:

采矿、选矿和烧结:樱桃园、弓长岭、大栗子、大孤山铁矿4座矿山;一、三选矿厂和一烧结厂,一团矿车间;

焦炉:6座;

高炉:3座,1、2、4号高炉;

平炉:8座,第一炼钢厂1-6号平炉和1、2号预备精炼炉改造成的平炉;

轧钢厂:6个,第一初轧厂,中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中板厂,立山薄板厂,焊接钢管厂;

金属制品厂:2个,钢绳厂、制钉厂等。

 

此时鞍钢的主要生产设备是日本侵略者最早建设的20-30年代技术水平的设备,整体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鞍钢真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经过苏联援助才实现的。

在苏联帮助下经过大规模的建设,鞍钢不仅生产规模显著增加,技术装备更是达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相比旧有设备有了极大的提高。

500

苏联的援建

 

鞍钢是“156项工程”中第一批签订的50个项目其中之一,早在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就签订了《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

1950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设计组一行42人来鞍钢收集资料,逐步为鞍钢的恢复和改造进行初步设计。

1950年10月25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关于恢复和改造鞍钢技术援助《补充议定书》。

1951年10月12日,苏联编制的鞍钢改扩建总体初步设计交付我国。

1952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予以批准。

500

鞍钢是“156工程”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156工程”中鞍钢的计划投资额是22.8亿元,占“156工程”计划投资总额的11.3%。

鞍钢一家企业的实际投资规模,超过了除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之外的其它各个行业的行业投资总额。

 

500

总体初步设计规定鞍钢的年生产规模为:

矿山:建设铁矿山三座,采矿能力950万吨,精矿粉410.2万吨,烧结矿400万吨,富铁矿80万吨;

炼焦:炼焦炉14座,年产冶金焦280万吨;

炼铁:高炉9座,总容积7274立方米,年产生铁252.5万吨;

炼钢:平炉炼钢车间3个,24座大型平炉、一座小平炉,年产钢322.5万吨;

轧钢:初轧机2套,年开坯能力310万吨;大型钢材、钢轨50万吨,中小型材65万吨,线材、中厚板、带钢等133万吨;再加工品、可锻生铁异型管、铁管、异型材等。

500

根据初步设计,从1953年到1960年,鞍钢在原有生产规模基础上,将基本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建和扩建:

3个铁矿,8个选矿、烧结车间;

10座炼焦炉;

6座自动化高炉:3、5、6、7、8、9号高炉;

3个炼钢厂:第一,第二和第三炼钢厂;

16个轧钢厂;

2个材料车间。

其中规模最大在鞍钢乃至在全国影响至深的是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

 

1、大型轧钢厂:设计年产能50万吨,投资10471万元,以轧制重轨、大型型材为主。1952年8月1日动工,1953年11月30日投产。

2、无缝钢管厂:设计年产能6万吨,投资5337万元,生产无缝钢管。1952年7月14日动工,1953年10月27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

3、7号炼铁高炉:有效容积918立方米,单项投资1087万元。1953年2月27日开始炉基施工,1953年12月19日投产。7号高炉部件有2000多种,重万余吨。

 “三大工程”规模宏大,技术复杂,都由苏联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

 

500

苏联的援助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

苏联不仅帮我们建设了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而且把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给教给了我们。

 

苏联援助中国的技术,不论是炼铁技术还是炼钢技术,在当时都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鞍钢、武钢和包钢的500吨炼钢平炉,当时在世界上都是属于最大的平炉。

日本人在50年代初也只有150吨大小的平炉。

 

苏联不仅给中国的钢铁工业提供了1000m3级别和1500m3级别的高炉设备,而且将设备图纸提供给了中国,并帮助中国建设了冶金设备制造企业第一重型机械厂(也属于156项工程)。

 苏联援助的技术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发展的。

 

根据《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的资料,鞍钢在50年代的建设中,由前苏联成套进口的设备共达16.8万吨。包括采矿、选矿、烧结设备,焦化设备,容积1000m3的高炉设备,大型平炉设备等。

 

如果说建国初期国内还有一些炼铁和炼钢产能,那么我们在钢材产品生产能力上更是缺乏,特别是经济发展急需的钢管、钢板、大型型钢等产品。

苏联提供的轧钢设备,是当时中国发展急需的,其中包括:

一套直径800毫米的大型型钢轧机,一套直径140毫米的无缝钢管轧机,一套1150毫米初轧机,一套2800/1700毫米半连续轧板机,一套1700/1200毫米冷轧板机等轧钢设备。

 

苏联不仅把鱼(冶金设备)给了中国,直接用在鞍钢、武钢、本钢和包钢的建设中,而且还教会了中国捕鱼的本领(建设了重型机械工业)。

苏联不仅教会中国捕鱼,在中国练习的过程中还手把手的指导,使得中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这些能力。

 

从1952年开始,中苏双方开始设备分交,逐渐形成了按进口、国产以及苏联提供图纸中国制造等三种设备供应方式。

在设备交付方式上,苏联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意义重大:苏联不仅给我们图纸,而且帮助我们配套,这是一般的商业方式无法得到的。苏联帮助我们配套,等于给了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是真正的手把手交。

这种设备交付方式的隐含意义是:苏联帮助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兜底,中国刚刚建立的装备制造业犯错了会有苏联老师傅帮助改正,犯错的代价低。

 

随着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国产设备的比重逐步增加。1953年国内机械厂按照苏联图纸或仿照苏联实物为鞍钢试制了机械设备52种,电器设备317种,国内供应设备占“三大工程”设备总量的15%。1955、1956年,国内设备比重上升为40%;1959、1960年又进而上升到70%。

1960年前苏联撕毁供货合同后,鞍钢基本上以国产设备装备自己。(来源: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

 

 

苏联援助后鞍钢的发展

156工程中苏联给鞍钢的设计产能是生铁250万吨,粗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

 

鞍钢的生铁产量在1955年就超过了苏联250万吨的设计指标,粗钢产量在1957年超过苏联的设计指标,钢材产量在1958年超过苏联的设计指标。

受“大跃进”的影响,鞍钢的产量在1958-1965年之间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但鞍钢的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在1962年后也基本上都超过了苏联的设计指标。

 

鞍钢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并很快突破苏联设计指标,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钢铁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钢铁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都有了显著进步,鞍钢也充分享受了技术发展的红利。

例如高炉利用系数(每立方米高炉炉容每天能够生产的生铁量,高炉利用系数越高代表生产效率越高),从1950年初的1.0(吨/m3•天)增加到1965年的1.6~1.8(吨/m3•天)左右的水平,这显著提高了现有设备的产量。

 

第二是鞍钢生产设备的扩大。

苏联给鞍钢设计的高炉总数是9座,高炉总容积7420m3

1958年,鞍钢建设了炉容为1513 m3的10号高炉;

1971年,鞍钢建设了炉容为2025 m3的11号高炉;

1977年,鞍钢将7号和8号高炉改建为一座2580 m3的新7号高炉,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高炉。

500

鞍钢炼钢产能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改造,特别是将第三炼钢厂由平炉改为氧气转炉炼钢厂。

鞍钢第三炼钢厂是1956年新建的炼钢厂,拥有大型固定式平炉5座,设计年产钢能力为130万吨,1958年5月30日投产。

1969年3月,工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1970年12月4日第一座150t纯氧气顶吹转炉投入生产,平炉相继被拆除,到1984年12月29日第三座180t氧气顶吹转炉投产。

1985年6月最后一座平炉被拆除,至此,第三炼钢厂完成了平炉改转炉的更新改造任务。改造后的第三炼钢厂,有150t氧气顶吹转炉两座,180t氧气顶吹转炉一座,设计年产钢能力第一阶段为320万吨。

500

500

鞍钢的生产技术的进步

 

为什么鞍钢的实际产量很快就超过了苏联最初的设计指标?

原因是在建设过程中,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进步了且很快能够运用到生产中,使得鞍钢用原来的设备就能生产更多的钢铁。

 

鞍山周围铁矿的贮藏量虽然很多,但绝大部分是贫矿。贫矿又不能直接装入高炉炼铁,必须把它通过选矿制成"人造富矿"后,才能装入高炉炼铁。

所谓"人造富矿",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是把精矿粉压成砖状,放在团矿炉里烧成团矿;一种是把精矿粉放在烧结机上烧成烧结矿。

 

烧结矿适宜于大量生产,而且成本比团矿低一半,利用烧结矿炼铁,应该是鞍山冶炼工业发展的方向。但是,伪满时日本人对使用烧结矿炼铁的问题,曾做了多次试验,而每次试验都以失败宣告结束。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做了这样的结论:"鞍山不能使用烧结矿",从此,日本人再也不提烧结矿了。

 

鞍山的矿石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贫矿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因之就无法炼出低硅铁。过去高炉炼出的铁,含硅量经常在1.5%~2.0%。由于含硅量高,铁水就不能直接送进平炉炼钢,只好在高炉和平炉之间加设预备精炼炉,通过预备精炼炉来降低铁的含硅量,然后再去炼钢。

 

日本人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被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解决了。1951年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鞍钢的高炉炼出了低硅铁水,因此后续生产流程的炼钢环节不再需要预备精炼炉脱硅,可以直接将铁水倒入平炉炼钢。

 

在日本侵略时期由于高炉冶炼的铁水含硅量高,后续生产流程的炼钢环节需要采用双联炼钢法,即首先在预备精炼炉中脱硅,然后再转入平炉中脱碳。但由于我们能冶炼出低硅生铁,因此第一炼钢厂和第二炼钢厂都将预备精炼炉改为了平炉,这直接提高了炼钢厂的产能。

 

鞍钢人用烧结矿冶炼低硅生铁的过程,用事实否定了日本人"鞍山不能使用烧结矿"炼铁的结论。

 

50年代是炼铁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烧结矿的大量使用、提高鼓风稳定、提高高炉煤气压力等措施使得高炉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鞍钢在生产过程中也普遍采用了这些新技术,使得高炉的生产能力显著超过最初的设计指标。

 

高压操作是强化高炉生产的有效措施。我国鞍钢首先从苏联引进这一冶炼技术。

1955~1956年上半年鞍钢派出以蔡博为组长的一个技术组,赴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专门学习和考察高压操作。1956年7月回国后,该技术首先应用于9号高炉,这是国内首先用高压操作技术的高炉。

1959年5月份3、9号高炉利用系数分别达到2.043和2.213,高炉炉顶压力每提高0.01MPa,增产2%~3%,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这项技术在鞍钢推进很快,1963年以后4、7、5、6号高炉利用大修机会都分别改为高压高炉,从而使1966年全厂平均利用系数达到1.869,跃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高风温是鞍钢从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提高鼓风温度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能够降低生产生铁需要消耗的焦炭数量。

当时国外的研究工作认为风温有一个限度:炼钢生铁600~650℃,铸造生铁650~750℃,不能再提高。受这个框框的影响,50年代初期国内外大都采用低风温冶炼,使用风温一般在500~600℃之间。

1950年鞍钢风温水平也只有500~600℃,1952年~1953年600~700℃;1953~1955年试验加湿鼓风,风温逐渐提高到800℃,实现了国内外较高的风温水平;1956~1957年达到900~1000℃,个别高炉闯过1000℃大关,达到当时世界最好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国处于先进水平,甚至一度领先全球。

这是旧中国工业从未发生过的事。

 

对于塑造了现代文明的工业生产技术,中国从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中国也可以为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00

 

改革开放后

时间来到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鞍钢的发展并没有就此结束,但是却不再是舞台中间的主角。

改革开放后,一直到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绝对主角是宝钢。

 

鞍钢虽然默默无闻,甚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兄弟企业落下,但并未就此沉寂。

鞍钢的再次大规模发展要等到20世纪90年代刘玠上任鞍钢之后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翻天覆地的改造。

经过平炉改转炉、全连铸、建设热连轧厂、高炉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且新建了鲅鱼圈钢铁基地后,鞍钢重新站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前排,同时也是世界钢铁工业的最前排。

 

鞍钢集团仍然是中国和世界最大最领先的钢铁联合企业。

发表于广东省
2023-04-14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