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恩仇录——四大家族的开端

作者:讲故事的铁马马 来源:财经早餐(Femorning)

500

七八十年前,由于时代背景,广东沿海地区不少人纷纷涌入香港和澳门,踏上这两座之后承载了他们光辉与梦想的城市。

这批年轻人中,有顺德天宝荣金铺的李家四少爷、同样也是顺德人,要入赘澳门周家金铺的准女婿小郑。

还有举家投靠钟表厂老板庄静庵的小李、和开杂货铺的大郭。

当时他们的日子过的就和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不好也不坏。

有人说,当时的香港就像一间大公司,谋求利润是它最大也是唯一的目标。当时每个香港人也都怀揣着一个淘金梦,希望在这个遍地机会的经济城市中发大财。

天宝荣金铺的四少爷在香港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

小郑家的生意也蒸蒸日上,他揣着两万元现金以及24两黄金,从澳门到香港,给老丈人周至元开了一家黄金旗舰店。

钟表厂的老板庄静庵把女儿嫁给了小李还资助小李办了个工厂。

大郭还在经营他的杂货铺,开始扩大业务,批发日用杂货和工业原料,生意挺红火。

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他们也逐渐开始有了一点财富的积累。

时间进入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为节省土地开始建高楼。

500

当时的香港房地产市场被英资财团垄断,华人很难分一杯羹,也有很多香港的平民住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可谓是卖方(出租方)掌握了绝对的议价权。

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只身踏入香港地产行业。不少朋友劝阻年轻的他三思而后行,不要插手地产,但他不听,1953年6月,年轻人创立了自己的地产公司,在油麻地四方街买了块地皮。

香港当时卖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地产商整栋买,然后出租;一种是小地产商建个2-4层,然后往外卖,卖的时候可以分层卖。

到了推销四方街项目的时候,这位年轻人并不满足于这些传统方式,为了吸引更多人来买,也为了更快回笼资金,他开始找新的营销办法。

他先是自己编了本售楼说明书,16开本,近20页,文字说明了项目地势环境、建筑材料、分层价格、订购方法,此外还包括若干平面图等。这种促销宣传手段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啊?因为直到现在,开发商还在用。

在出售四方街项目时,他还开创了“卖楼花”的先河。四方街项目还没动土,就开始分层出售,付款方式推行分期付款。

其实所谓“卖楼花”,说白了,就是卖期房。虽然卖楼花现在我们司空见惯,但是在将近70年前的香港,那可是个新鲜玩意儿。

对买家而言,门槛极低,连月入二三百的工厂女工,都有买房子的可能了。

对卖家而言,用买家的预付款来盖楼,也减低了风险,资金回笼快了,这是典型的双赢局面。

哦对了,这位年轻人名叫霍英东,后来成为了香港著名实业家。

500

50年代中后期,面对香港人口的剧增和高速增长的住房需求,加之旧城改造的大力推进,让香港主要商业区地价不到一年就涨逾一倍。

看到霍英东在楼市里的成功,其他有点本钱的小生意人也跃跃欲试准备杀入楼市。当时,做金银生意的冯景禧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大郭和李家四少爷,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

他们3人当时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又都看好房地产业,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

3人当中,大郭老谋深算,四少爷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

他们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组成了最初的香港“合伙人”。

虽然他们联合起来的公司资金当然比个人资金大多了,但对于房地产业来说,资金量很小,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

大郭、小李和冯先生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重建新楼出售,还学着霍英东的样子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颇受客户的欢迎,逐渐积累起了资金。

到1963年,他们3人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资本也较之前雄厚了不少,当然,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

他们便丢开了原公司的其它的小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

“新鸿基”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眼熟?其实大郭就是新鸿基的原掌门人郭得胜。

500

而李家四少爷,则是后来被人称为“四叔”的李兆基。

500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冯景禧、郭得胜、李兆基三人散伙。

故事的重头戏到了另一个人身上,这时开头提到的小郑已经继承了周姓老丈人的金铺,这家金铺我想大家都听过,叫做周大福。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女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钻石,小郑一寻思,我光做金首饰不行啊,因为当年香港唯一拥有戴比尔斯钻石入口牌照的就只有廖桂昌珠宝店,其他人无法经营。

为了取得这张牌照,小郑一咬牙一跺脚,索性在1964年到南非买下一间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此后又购得了多张戴比尔斯牌照。

后来,周大福已经成了香港最大的钻石商,黄金、钻石 通吃,高峰期更包揽了全港钻石入口量的三成。

小郑的全名叫做郑裕彤,当时就是香港著名的“珠宝大王”。

500

郑裕彤与“指腹为婚”的夫人周翠英

当然郑裕彤的眼光可不仅仅只在黄金珠宝上,郑裕彤第一次投资房地产,是1952年跑马场建造的蓝扩别墅;此后又在香港闹市区的铜锣湾建造了香港大厦。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香港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郑裕彤就是其中一个。

1970年,郑裕彤与郭得胜等人成立了“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并占57%的股权做了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

500

写到这,我想,文首没有谈及姓名的最后一个人大家应该也猜出来了,他就是李嘉诚,其实李嘉诚进军地产界是四大家族中最晚的一个人。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不过这都是自用为主。

直到1967年左右,李嘉诚和郑裕彤一样,用自己曾经卖塑胶花做实业积累的资金购入了许多香港富人抛售土地、房产,这才真正的进军房地产业。

500

李嘉诚塑料花工厂的旧照

至此,我们熟知的以房地产发家的“香港四大家族”也奠定了今后数十年“恩仇录”的开端。

各位财友,看到这里是不是意犹未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天分解~

2019-04-05
财经 港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