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从拉胡尔·甘地诽谤案看印度的制度性矛盾
最近全世界都被特朗普的“封口费”官司吸引了注意力,因此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印度正发生着一件具有惊人相似性的“政治迫害”事件——尼赫鲁的曾外孙、英吉拉·甘地的孙子、现任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儿子、前印度国大党主席、现任国会议员——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被指控诽谤并定罪。这个罪“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虽然刑期只有2年,但剥夺了他整整8年“政治权利”——也就是说他不但被立刻取消了国会议员的资格,而且在“刑满释放”之后的6年内都不能参加政治选举。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哭笑不得。假如一年前有人跟我说拉胡尔·甘地会成为莫迪政府的政治迫害对象,我恐怕是不会相信的——为啥呢?因为他不配啊!就像江湖人常说的一句话:“杀你,还嫌脏了我的手呢!”——莫迪这样老谋深算的老狐狸,怎么可能为了去搞拉胡尔,惹得自己一身腥?
但世事就是这样难以预料……印人党自从2014年执政以来,权势和人气都可谓如日中天,令之前的执政党国大党毫无招架之力。可我发现似乎自打莫迪政府跟中国撕破脸之后,不知道是不是求胜心切导致方寸大乱,还是因为被反华联盟捧上天忘了自己的斤两,隔三差五乱来一气,昏招频出。给拉胡尔·甘地搞个“诽谤罪”,无疑是昏招中的大昏招。我敢在这里立一个Flag——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极有可能成为莫迪政府和印人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为什么我敢这样说呢?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言获罪”的案例,是对印度一贯所为之骄傲的民主原则、言论自由原则的重大伤害。
我最近两年来多次在文章中指出:印度为了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要在各方面学习“中国模式”;而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必然要“权宜行事”,做出一些与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观相悖的事情。(详见《【解读】将抄作业进行到底——谈谈印度的“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同时我也分析过,印度的发展存在悖论——权力分散的联邦制、民主制是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社会得以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基石;然而莫迪政府这些年来,为了进行社会改革甚至是制度改革,为了给经济高速发展扫清障碍,却一直在不择手段地加强中央集权、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构建国族认同。这些集权行为和对民族主义的宣扬,事实上在不断侵蚀和瓦解印度的民主原则,动摇其立国之本,从长远来看将导致印度的二次分裂。(详见《【解读】浅析印度国族认同构建悖论(节选)》)
其次,这件事对司法的滥用、对言论自由底线的突破触犯了众怒,令反对党纷纷抱团——既然莫迪政府今天敢对拉胡尔·甘地下黑手,那么明天可能就会轮到自己。
第三,这件事暴露了莫迪政府对拉胡尔·甘地的忌惮和恐惧,明明白白地让对手知道了自己弱点所在,同时也塑造了拉胡尔“民主斗士”的形象。
1
“尼赫鲁-甘地”家族发迹史
国内很多读者可能对拉胡尔·甘地其人不太熟悉,我刚好趁这个机会细说从头,帮大家把他的家族身世以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理一下。
算起来,拉胡尔·甘地是全世界活跃时间最长、最著名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Nehru-Gandhi family)的第六代传人。很多人一听“尼赫鲁-甘地”这个名头,可能会以为是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圣雄甘地的联合家族,但事实上这个家族跟圣雄甘地没关系,只跟尼赫鲁有关。
尼赫鲁的祖上是克什米尔的婆罗门,18世纪初搬到了德里,在纳哈尔(Nehr)运河边受封了一小块土地。他们这个家族原本姓“考尔”(Kaul),后来以纳哈尔运河为名,才慢慢改用了“尼赫鲁”这个姓氏。
第一代从政的“尼赫鲁”叫甘戈达尔·尼赫鲁(Gangadhar Nehru,1827-1861),他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爷爷,在印度还没有变成“英属印度”之前,他曾是莫卧儿王朝任命的最后一任德里治安长官(Kotwal)。这位尼赫鲁经历了1857年的印度叛乱、1858年莫卧儿帝国的正式灭亡,在那几年的动荡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家产,随后在34岁时英年早逝。
甘戈达尔·尼赫鲁留下了三个儿子,最小的遗腹子莫蒂拉尔·尼赫鲁(Motilal Nehru,1861-1931)在哥哥去世后成为了家族族长。大部分关于“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叙述都会以莫蒂拉尔为起源,是他白手起家奠定了家族的财富和声望,但严格来说他应该算是第二代“尼赫鲁”。莫蒂拉尔早年是一名律师,1919年的阿姆利则大屠杀(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让身处风暴中心的他坚定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决心,从此积极参与追求印度独立的政治运动,曾两次担任国大党的主席。
莫蒂拉尔·尼赫鲁有三个孩子,他唯一的儿子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印度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这位尼赫鲁从小成长于一个富裕、安全的特权家庭,这使他后来成为了一个高傲、刚愎自用、信奉费边社会主义(Fabian Socialism)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个富于个人魅力的政治家。尼赫鲁在年轻之时便跟着他爹以及圣雄甘地干革命,他狂热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既领导了印度的独立,也导致了印巴的分裂。
莫蒂拉尔·尼赫鲁全家福,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要比两个妹妹年长很多
父子俩当时就在一起干革命
尼赫鲁与圣雄甘地
我个人感觉,从第三代“尼赫鲁”开始,这一家族作为政治家族权倾天下,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却似乎受到了诅咒。
尼赫鲁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断子绝孙”之人。他在1924年有过一个儿子,但只活了一周便夭折,他的妻子也于1936年病逝,从此过上了鳏居的生活,晚年曾经和末代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的夫人有过一段恋情(这是蒙巴顿的小女儿在自传中承认的)。尼赫鲁世上唯一的至亲是他独生女,这位独生女名叫英吉拉·尼赫鲁,后来成为了名震天下的英吉拉·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德里的机场就是以她名字命名的。
尼赫鲁与独生女英吉拉
蒙巴顿、尼赫鲁、蒙巴顿夫人
尼赫鲁与蒙巴顿夫人
英吉拉由于受到家庭影响,十几岁就跟着爷爷、爸爸一起闹革命,投身于印度独立运动,有一次她在示威活动中认识了同为“革命青年”的费罗兹·甘地(Feroze Gandhi)。这个费罗兹·甘地原来姓氏叫“甘迪”(Ghandy),因为崇拜圣雄甘地而改了自己的姓氏拼写,英吉拉跟他结婚后跟了夫姓。从那时起,莫蒂拉尔·尼赫鲁的后代中就再也没有姓“尼赫鲁”的人了,“尼赫鲁”家族变成了“尼赫鲁-甘地”家族。
在我心目中,英吉拉·甘地才是真正的20世纪政坛铁娘子,她的强硬和集权与现在的莫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主要源于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巨大威望。但她的治国能力相当拉胯,她跟她爹以及大部分“尼赫鲁-甘地”家族成员一样——搞外交可以,搞内政不行。这父女俩总共把持印度总理的位子长达32年,这段时期印度在国际社会上左右逢源,可印度老百姓的民生基本上没怎么得到改善,印度的经济水平与其国际地位是完全不匹配的。
英吉拉在1975年的时候曾经遭遇过一场跟现在拉胡尔类似的危机——地方高院裁定英吉拉在1971年的选举中滥用国家机器,存在舞弊行为;不但宣布那次选举无效,而且还剥夺了她6年的政治权利。由于当时英吉拉身居总理高位,这可说是一场反对派针对她的政变。“滥用国家机器”这个罪名听起来好像很严重,但其实指控她的那些事实都相当扯淡——例如让警察帮她搭建演讲台、差使政府官员帮她做事、选举期间使用了国家的电力……都算是“滥用国家机器”。
英吉拉一不做二不休,宣布由于存在“内部动乱”,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暂停公民自由、进行新闻审查、大肆抓捕政敌……如今回顾印度的历史,印度政府从行政到司法等所有部门的系统性腐败,正是从“紧急状态”时期开始的——当时四面楚歌让她十分缺乏安全感,因而大幅修改了印度宪法,在国大党内部独断专裁,削弱了联邦的权利和司法独立性,任人唯亲……这些都对印度政治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英吉拉的一生毁誉参半——她是印度母亲、印度女皇,也是独裁者、刽子手……
可能真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家庭与个人生活角度来看,英吉拉·甘地比他爹还悲催,称得上“命犯天煞孤星”,让人不得不相信因果报应——她的丈夫费罗兹死得比她爹还早,43岁那年就守了寡。作为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非常依赖自己的两个儿子,然而她和她的两个儿子最后都不得善终。
鳏夫尼赫鲁、寡妇英吉拉,以及两个外孙
照片里的这三个人最后都死于非命
最先死的小儿子桑杰·甘地(Sanjay Gandhi,1946-1980),桑杰是个政客,在“紧急状态”时期作为英吉拉少数可以信任的人而被重用,一直被视为她的接班人,没想到却在1980年因为不听劝告作死穿拖鞋开飞机玩特技死于空难。
紧接着1984年英吉拉·甘地因为镇压屠杀锡克教徒,被她自己的锡克族保镖刺杀身亡,这一事件引发的反锡克教暴乱导致了上万人的“陪葬”。英吉拉的大儿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1944-1991)被顶在了杠头上,先是接替弟弟进入政界给老妈当助手,后来又接替老妈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印度总理……但这印度总理的身份,却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由于印度政府对斯里兰卡内战的干预,他成为了泰米尔猛虎组织自杀人弹的袭击目标。拉吉夫和他弟弟桑杰两个人都死无全尸——一个被炸成了碎片,一个被摔成了碎片。堂堂的印度第一家族落得这番下场,可能是为了告诫世人不要贪恋权位吧。
拉胡尔·甘地正是拉吉夫·甘地的儿子——第六代“尼赫鲁-甘地”。
“尼赫鲁-甘地”家族五代人的家族树
2
盛极而衰
但拉胡尔还要等等再说,第五代“尼赫鲁-甘地”中的头面人物,可不止拉吉夫和桑杰兄弟,还有这对兄弟的遗孀——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和玛娜卡·甘地(Maneka Sanjay Gandhi)。
当时还整整齐齐的一家人,后来分崩离析
应该说,桑杰·甘地死于空难,也算是天佑印度。按照当时的剧情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认定桑杰会接任英吉拉·甘地成为国大党主席和印度总理,但桑杰这个人要是大权在握的话,几乎可以肯定他会成为一个暴君独裁者。在印度进入“紧急状态”期间,他就像个狐假虎威的大太监,滥用他老妈赋予的权力;跟暴力执法的城管似的,把印度搞成了一个“警察国家”。桑杰曾因为看着一片贫民窟觉得不爽,就直接下令将其推平,而根本不管里面七万居民的死活;他还曾经推行过灾难性的强制绝育计划……其实从他非要追求刺激穿着拖鞋开特技飞机结果把自己作死这件事,也能看出他的鲁莽、冒险、不负责任。
桑杰这样的人,身边的女人自然也不简单,他的遗孀玛娜卡·甘地特别会搞事情。玛娜卡在桑杰死后很快就跟婆婆英吉拉闹翻了脸,反出了家门;为了争夺桑杰在国大党的政治遗产,一度跟拉吉夫成为了针锋相对的竞选对手,结果毫无悬念地失败了……本着“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这样一种扭曲的心理,玛娜卡后来成了“国大党一生黑”,投奔各种反对派,专门跟国大党对着干,2004年还正式加入了国大党的宿敌印人党……现在她跟她的儿子——也就是英吉拉·甘地的另外一个孙子瓦伦·甘地(Feroze Varun Gandhi)都是印人党的重要成员,玛娜卡·甘地曾是上一届莫迪政府的妇女儿童发展部部长(Ministry of Women and Child Development)。
玛娜卡和她的儿子瓦伦·甘地
长期以来,印人党及其背后的RSS(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都是国大党的眼中钉。这种对立关系可以追溯到1948年甘地遇刺,由于刺客具有RSS背景,当时尼赫鲁对RSS等宗教意识形态组织成员进行了大肆的镇压和抓捕;后来英吉拉·甘地在“紧急状态”时期为了削弱反对派的势力,也曾下令取缔RSS。(详见《【解读】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国大党一直都把宗教民族主义团体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些团体、政党成立的目的可不就是为了搞事情嘛!热衷于搞事情的玛娜卡跟印人党也算是臭味相投。国大党在意识形态上更为世俗化和现代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宗教识别,主张以民主的方式让各族群和平共处;而RSS则是典型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最高理想是要把南亚的“异教徒”赶尽杀绝,并认为国大党是在以“世俗”之名姑息养奸——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看到莫迪政府近年来一些行为背后的逻辑。
玛娜卡带着桑杰的血脉叛变到了“敌对阵营”,不但是“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分裂,也意味着国大党一党独大局面的终结——可以说,英吉拉·甘地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英吉拉死后,40岁的拉吉夫·甘地成为了家族族长和印度总理,虽然他并不愿意从政,但也只好临危受命接下家族的衣钵。他上台之后面临的局势相当棘手——一方面,1980年代是南亚各种民族、宗教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些问题无论如何处理,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因而拉吉夫的表现备受争议。另一方面,印度在“尼赫鲁-甘地”家族执政了几十年之后,许多结构性的问题早已积重难返,正处于一个亟需改革的时期。这种时代造成的局限性,很难由作为利益既得群体的国大党从内部打破,即便是尼赫鲁复活、英吉拉重生,恐怕都束手无策。
拉吉夫尽管在政事方面在些平庸,好在他是个十分仁慈的统治者,相比他的爷爷、妈妈、弟弟,拉吉夫的性情要温和得多,更倾向于用和解的方式解决争端——与其冤冤相报两败俱伤,不如宽宏大量息事宁人。假如1980年代由英吉拉继续当政的话,恐怕南亚还将要流更多的血。中国与印度之间在1962年结下的梁子,也是由拉吉夫解开的。他在1988年访问中国时——这是1954年尼赫鲁之后第一次有印度总理访华——向邓公表达了印中和好的愿望,这才开启了中印友好邦交的30年。
不仅拉吉夫如此,他的太太索尼娅也一样。与热衷搞事情的桑杰和玛娜卡截然相反,拉吉夫和索尼娅都是不计前嫌心怀慈悲之人——拉吉夫选择释放了被英吉拉关押的锡克族分离势力领导人,索尼娅则曾经请求法院赦免一名参与谋划用炸弹袭击她丈夫的妇女。
拉吉夫和索尼娅年轻时也算是一对璧人
拉吉夫死时,拉胡尔·甘地年仅21岁,还在上学读书。由于害怕拉胡尔成为刺杀的目标,家人把他送到了美国的学校读书,并隐姓埋名。在这种情况下,拉胡尔的遗孀索尼娅·甘地就被顶到了杠头上——国大党一再邀请她担任国大党领导人,索尼娅推辞了7年之后,终于在1997年同意从政。
假如只是看资历的话,你会觉得简直没有谁比索尼娅·甘地更不适合当国大党主席了——她在丈夫去世前,只是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毫无政治经验;更重要的是,她甚至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印度人,而是个从小在天主教家庭长大的意大利人。她跟拉吉夫在英国读书期间认识并于1968年结婚,1983年才加入了印度国籍……如果要说索尼娅·甘地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她冠了一个“甘地”的姓氏之外,可能就是她努力融入了印度社会,并且跟英吉拉·甘地相处得特别好,是个让英吉拉十分满意的儿媳妇。
英吉拉和索尼娅
对于国大党来说,“甘地”这个姓氏却是无比重要。由于千百年种姓制度使然,家族血统的观念在印度社会文化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英吉拉·甘地时期的集权改组,国大党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世袭继承制的“家族政党”。拉吉夫死后,国大党一度群龙无首,缺了“尼赫鲁-甘地”家族的成员坐镇,那些高级领导人之间谁都不服谁,纷纷自立派系,导致了国大党内部的严重分裂。
索尼娅·甘地答应加入国大党也算是“临危受命”——她的个人能力如何并不重要,国大党需要她用英吉拉儿媳、拉吉夫遗孀的身份来弥合内部的分裂,因此她加入国大党之后立马被选为了领导人。虽然她没有担任任何公职,仅仅挂了一个国大党主席的头衔,但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她是一个傀儡——索尼娅之于国大党的作用,有点像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于英联邦,是一面团结的旗帜、一种精神的符号、一个时代的象征。
应该说,索尼娅的国大党“形象代言人”这份工作干得还算不错。她很清楚自己具有争议的外国裔身份,从不越俎代庖、毫不贪恋权位,即便带领国大党赢得大选,她也把印度总理之位让贤给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识大体”,因此索尼娅也能算是一个广受欢迎、具有相当人格魅力的“尼赫鲁-甘地”家族成员。
但索尼娅担任国大党领导人毕竟是权宜之计,拉吉夫遇刺时“尼赫鲁-甘地”家族青黄不接,她是当时家族中硕果仅存的唯一选择。随着第六代羽翼渐丰,国大党和索尼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那就是要给拉胡尔·甘地铺路,让他接棒国大党主席。
然而拉胡尔似乎却难当重任。
3
从Pappu到Sadhu
前两年我经常会跟印度朋友讨论——谁能当莫迪的接班人?谁还能有莫迪那样的威望?国大党有没有希望重新翻盘?讨论的时候大家一说起国大党的拉胡尔·甘地都白眼一翻直摇头,这哥们儿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就是一小白脸、妈宝男、扶不起的阿斗……由于从小被家庭保护得太好,这哥们儿平时的言行总有些不接地气,经常被大家当笑话看。比方说他曾说过一段著名的印度版“何不食肉糜”——“贫穷只是一种心态。这并不意味着缺乏食物、金钱或物质。如果一个人拥有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战胜贫困。”(Poverty is just a state of mind. It does not mean scarcity of food, money or material things. If one possesses self-confidence then we can overcome poverty.)——这句话放在某些场合可能没毛病,但他这可是在对连饭都吃不饱的印度人说啊!
按照国大党的说法,大家看不上拉胡尔,是因为印人党多年来花了无数钱搞政治宣传,专门诋毁、破坏他的形象。我相信这样的政治宣传肯定存在,但我认为宣传更多是在添油加醋推波助澜,而非无中生有。比方说印人党有个专门嘲讽他的词叫“Pappu”,在印地语中指那种“很傻很天真”的乡下小男孩,我觉得就非常贴切。而且吧,我作为外国人其实并没啥机会接触过印人党炮制的此类宣传,即便我只是站在中立角度也很难认可他——拉胡尔的外貌、身份、成长背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很不靠谱,给我感觉是个依赖于家族的庇护、毫无政治资本和声望的纨绔子弟。尤其是跟莫迪这种“天降猛男”一比,拉胡尔更是看起来好像“弱鸡小受”;让我投票的话,我也肯定选莫迪而不会选他。
拉胡尔与莫迪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印度老百姓投票选议员、选总理,就跟粉丝追星差不多。有时候能否赢得选举,跟你的政治经验和履历关系不大,完全看民众是否信任你、喜欢你——甚至是同情你。拉吉夫、索尼娅赢得大选的时候都是政治素人,这里面就有很强的同情分,毕竟人家刚死了老娘、老公。但拉胡尔·甘地这三样都不占——人们不信任他,他时不时会在公共场合冒出一两句欠缺水平的言论,长期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下让他看起来像个草包;人们不同情他,年少丧父已是陈年往事,他在人们眼里就是个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哥,属于不用努力就能生活的很好的特权阶级;人们也不喜欢他,拉胡尔一直以来的形象,按照印度人的标准来看,其实是有点娘炮的——他作为印度和意大利的混血,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尽管印度人喜欢白,但并不包括娘炮的白;娘炮的白象征着文弱,会让人觉得他难以肩负起保护国家人民的重任。
年轻时候的拉胡尔坐在一堆印度人中间有着强烈的违和感
我得说,印度人民的审美还是很原始朴素的,东南亚某些人所喜闻乐见的那种不男不女的娘炮,在印度完全没有市场。我觉得“娘炮”在东南亚会有市场,可能因为东南亚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娘炮男”与儒生形象有一定的契合性。但印度人民并不买这个账,所以大家会看到宝莱坞电影里的男主不管肤色深浅,普遍都是那种孔武有力、高大威猛的硬派小生或老生。
有人可能会说,连英吉拉、索尼娅这种女流之辈都行,为啥拉胡尔不行呢?南亚文化中对男女的标准是很不同的,这跟南亚文化中对女神的崇拜、对母亲的尊敬有关。
南亚文化具有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妇女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跟农业社会轻视女性劳动力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崇拜女神、母亲——甚至是母牛,母亲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印度社会中,子女如果忤逆母亲,是非常大逆不道的行为。我认为这应该起源于生殖崇拜,“母亲”具有创造、养育、保护等特性,是许多重要情感价值的依附物。因此,南亚政坛有不少人气超高的女性政客,除了英吉拉、索尼娅之外,还有像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长玛玛塔·班纳吉(Mamata Banerjee)、泰米尔纳德邦的前首席部长贾亚拉利塔(J. Jayalalithaa);算上外国的话,则有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缅甸的昂山素季等,这些女性政客会给人民一种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稳定感。由是之故,拉胡尔的胞妹普丽扬卡(Priyanka Gandhi Vadra)反而比拉胡尔更受欢迎。
比拉胡尔更受欢迎的普丽扬卡
基于影视偶像和政治偶像在某些方面的同质性,印度有不少“演而优则仕”的例子,以影视、文化偶像的身份进入政坛的情况屡见不鲜,比方说前面提到的贾亚拉利塔年轻时候就是个电影女明星。经常看印度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有着“印度成龙”之称的影坛常青树阿米塔巴·巴强(Amitabh Bachchan),他在1984年为了支持好友拉吉夫,曾经短暂从政参加选举,凭借超高的人气“出道即巅峰”,以68%的超高得票率击败了一名资深政客——当时北方邦的首席部长。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巴强并不适合从政,但由此可见选民其实非常盲目。巴强那次参选的成功,从此助长了“政客偶像化”以及“偶像政客化”的风气——一切人气都可以转化为选票,为了选票就要懂得如何增长人气。
“印度成龙”阿米塔巴·巴强
拉胡尔·甘地显然不是一个好“偶像”,他“奶油小生”的外形首先就给人一种不牢靠的感觉,给人感觉像个长期躲在母亲羽翼之下的草包儿子。他领导国大党参加的两次印度大选,全都一败涂地。2017年索尼娅·甘地一度“还政”,把国大党主席的位子交给了拉胡尔·甘地,但拉胡尔在2019年大选中的表现实在拉胯,他那次甚至丢失了国大党最重要的传统堡垒——阿梅西选区(Amethi Lok Sabha constituency)的席位,打败他的对手正是一名由选美小姐、演员、模特转型为政客的女议员。他的爸爸、妈妈、叔叔都曾经担任过这个席位的议员,玛娜卡跟拉吉夫曾经也争夺过这个席位,丢失了这个席位对拉胡尔来说“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最后他只好自动请辞找个台阶下,索尼娅则不得不以73岁的高龄再次担当起国大党主席的职务。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草包,莫迪政府有什么好害怕呢?放他在外面进行小丑表演,给印度人民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笑料,岂不更能反衬出“天降猛男”莫迪的伟光正?
问题在于拉胡尔·甘地毕竟不甘心就这样当个“草包”啊!他已经五十多岁,却始终活在家族的荫庇之下,几乎没什么自己的成就,而且还成了全印度人民的笑柄。如果你回顾拉胡尔的人生,会发现他的内心其实背负着许多沉重的伤痛——14岁那年奶奶被杀,21岁那年父亲被杀,婶婶与家庭反目,为了政治理想放弃了个人生活,至今未婚未育(印度人民更信任独身政客,“独身”会和清廉、清心寡欲等品质联系在一起,但拉胡尔的独身被反对派宣传为“尚未独立”)……
2022年的秋天,拉胡尔开始了他的“团结印度行军”(Bharat Jodo Yatra),从印度最南端泰米尔纳德邦的根尼亚古马里(Kanyakumari),一直徒步行走到最北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Srinagar),历时146天,行程总长3570公里,其核心主题是抗议当下莫迪政府种种散播恐惧和仇恨、撕裂印度的行为。
穿越整个印度的徒步路线图
这种徒步旅行,也算是印度教文化中的一项传统,梵语里叫“帕达耶特拉”(pādayātrā),是从前苦修、朝圣等宗教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教徒相信,想要在宗教修行上有所成就,必须得要云游四方增长自己的见识;并且只有用双脚来行走,才能体现自己的虔诚。
进入了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之后,徒步旅行更是具有了一种全新的仪式感。圣雄甘地的“食盐行军”开创了这一“行为艺术”的先河,将其变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政治宣传活动。甘地这人吧,一言不合要么就是绝食,要么就是徒步,因为这些自虐行为在印度教传统文化中都是有传承的,乃是苦行僧的必修课。
甘地当年的食盐行军
1983年的时候有一名印度政治家叫钱德拉·谢卡尔(Chandra Shekhar),他赋予了徒步旅行新的意义——通过徒步旅行来接触底层民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这可以看作印度版“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谢卡尔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走了4260公里,获得了相当高的声望,让英吉拉·甘地一度感到非常不安,而后来谢卡尔也确实当上了印度的总理。
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搞过一个类似的“群众路线”活动,不过他并没有徒步,而是通过坐着普通列车的二等座车厢在印度各地旅行来接触人民群众,各界对这场“政治作秀”的最终效果褒贬不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时索尼娅朴素、真诚的作风,给民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拉胡尔的徒步说白了也是“政治作秀”,但人家一个年过半百养尊处优的老人毕竟是真刀真枪把这几千公里走了下来,让人很难指摘什么。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治作秀”。
在我个人看来,这次活动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彻底重塑了拉胡尔·甘地的个人形象,再也没人敢说他是个Pappu了——数个月风吹日晒的洗礼,使他脱胎换骨,满脸都是黑白相间的络腮胡;在斯利那加雪中讲话的照片上,他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位Sadhu Baba——印度教的苦行僧。从前那个富家公子的模样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是一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模样。现在的他如果跟莫迪站在一起,我可能就会愿意投票给他了。印度人民更是非常吃这套,徒步云游自古不仅是一种符合印度教传统的“圣行”,也是向圣雄甘地致敬的方式是对印度宗教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发扬光大,即便是许多印人党的盟友也对他表示了支持。
经历了几千公里的徒步,拉胡尔终于看起来像个真正的印度人了
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脱胎换骨之后的拉胡尔支持率虽然有所上升,但远远还没到能够威胁莫迪的地步,那么莫迪政府究竟为什么要怕他呢?
4
落井下石
就我个人的猜测,莫迪政府迫不及待要干掉拉胡尔,很可能是因为今年1月底,“莫迪帝国”的重要干将阿达尼(Gautam Adani)出事了。
早些时候我看过一张讽刺图片,上面是一排全球知名富豪的照片,下面写着他们对应拥有的资产,比如贝索斯下面是“Amazon”,伊隆·马斯克下面是“Tesla、SpaceX、Twitter”,阿达尼下面赫然写着——“Government of India”(印度政府)!大家看这话说得多狠,敢情整个印度政府都是阿达尼的啊!
把“印度政府”说成是阿达尼的资产虽然有些夸张,但实际情况也差不太多,至少莫迪跟阿达尼可说是穿着同一条裤子的“命运共同体”,这在印度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莫迪的权力膨胀和阿达尼的财富膨胀完全同步,而且莫迪的政治上的污点和阿达尼在财务上的污点也高度相似——这两个人都有着洗不清的黑历史。
话说2002年莫迪在地方当政期间曾纵容古吉拉特暴乱,引起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详见《【解读】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阿达尼在莫迪政治前途未卜之时坚定地表示了对莫迪的支持;莫迪在古吉拉特的经济发展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多亏了阿达尼为首的古吉拉特商人对他的投资支持。因此对莫迪来说,阿达尼是他不离不弃的“患难之交”,是个可以像家人一样信赖的知己伙伴。2014年,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正是阿达尼用他的私人飞机送他上任——虽然阿达尼对此表示“谁都可以用市场价租用他的飞机”;但其实全世界都知道,阿达尼跟莫迪的关系简直“情同手足”。
坐着阿达尼私人飞机去上任的莫迪,最左下角落是阿达尼
长期以来,莫迪政府不但充当着阿达尼集团的保护伞,甚至还专门定制了许多对阿达尼集团高度有利的政策和发展规划,让阿达尼集团以极低的成本拿到各种合同和项目用地——当然,受惠的不只是阿达尼集团,还包括另一位古吉拉特商人、前印度首富安巴尼的信实工业集团(Reliance Industries)。这两大集团可谓是莫迪在工商业界的左臂右膀——阿达尼集团是能源、物流和基建领域的巨头,而信实集团则是能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头。可以说,目前的整个印度,无论政坛还是商界,都在古吉拉特人的控制下。
有很多人认为,莫迪跟这些集团的关系属于典型的“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官商勾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个人认为,莫迪在任人唯亲的“裙带资本主义”之上,有着更为崇高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带领印度走上发展和富强的道路。
莫迪在古吉拉特当政期间,他自上而下推行的“古吉拉特模式”非常成功,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他能够当选印度总理的政治资本。他当上总理之后,一直想把“古吉拉特模式”扩大推广到整个印度,带着全印度人民“共同富裕”。然而治理一个邦和治理一个国家完全是两码事儿,首先,印度作为一个民主联邦制国家,其权力结构是自下而上的,中央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想要自上而下颁布政令不免处处掣肘难有作为。
其次,发展一个邦的钱好找,发展一个国家的钱难找。莫迪政府通过扶持政策与几大财阀集团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印度模式下的“举国体制”,利用民间资本弥补国家资本的孱弱。长期以来印度国资不仅效率低下且腐败严重,想要集中力量率先发展诸如基建、信息技术、制造业等重要产业,不得不倚重民间资本的力量——与其让国资在贪污腐败中浪费流失,那还不如给民间资本家赚走,起码他们会把利润再拿出来扩大生产;而既然必须要跟民间资本合作,那为什么不找自己相熟的、听话的、知根知底的民间资本家呢?
莫迪非常依赖印度的商界领袖
但跟莫迪关系最亲密的是安巴尼和阿达尼这两位古吉拉特老乡
这几年阿达尼集团和信实集团在基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成长,看起来似乎是肥了资本家的腰包,其实是在实现莫迪的治国理想——大力发展印度的基建和信息技术。印度政府现在说白了就是在和资本家互惠互利,把民资当成国资用,同时规避了国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莫迪那些御用资本家的资产规模变大其实是理所当然,因为他发展经济的目标已经从古吉拉特地方膨胀为了整个印度,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不相信莫迪会这么“无私”,关于这个我没办法把莫迪的心掏出来证明给你看。我只能说以我对他的认识,我相信他是真的有自己崇高的政治理想,否则他何苦素食禁欲处处树敌、冒着被刺杀的风险为千夫所指……像他这样的总理每天有的只是殚精竭虑,毫无生而为人的乐趣,这样的一份低回报高风险的工作,恐怕只有依靠崇高的理想才干得下来。
但我前面就说了,阿达尼跟莫迪一样,都是不干不净的。莫迪是那种可以为了自己认为的“崇高理想”而不择手段的人,反正他自己无儿无女,也不怕有什么报应。他不仅利用财阀集团的资金和管理能力搞发展,同时也利用他们控制舆论和信息,加强自己的独裁专制。这个世界上吧,做越多亏心事的人,就会越是不许别人说话。莫迪心里有鬼,自然要尽可能封杀对自己不利的舆论。
阿达尼本身也没有太高的道德情操,他早年曾数次因为商业欺诈卷入官司,后来靠着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灰色手段脱身……但是吧,“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迪政府的保护伞只能在印度本土罩着他。随着最近几年阿达尼的财富快速膨胀,他也被越来越多双眼睛盯上……今年1月美国的兴登堡研究公司发布报告,揭露了阿达尼集团的欺诈行为,一时间舆论哗然,阿达尼集团的市值暴跌。阿达尼控制的舆论媒体,立马对这件事进行了道德绑架,把“攻击阿达尼”等同于“攻击印度”。但资本是无情的,短短几天内,阿达尼的财富缩水了六百多亿美元,超过了他之前总财富的一半。这家兴登堡研究公司虽然是不怀好意地想要做空阿达尼,然而有道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阿达尼这几年的财富增长速度实在是快得违反常识——要说他没问题,我是不相信的。
阿达尼事发后,在印度国内引起骚乱
阿达尼资产跳水的速度
不过我在当时就认为,阿达尼集团可能会因此暂时“失血”,但绝对不会出现大的崩溃,因为它早已和印度政府绑定在了一起,正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大到不能倒”的公司。更何况阿达尼集团的市值暴跌,只不过是在挤水分,而不是戳泡沫——阿达尼集团是搞实业的,有大量的实体资产和现金流,绝非当年的安然集团,才没那么容易被搞垮。
可是这么一搞,不但弄得阿达尼元气大伤,对莫迪“政治理想”也造成了巨大的撼动。有道是“墙倒众人推”——作为反对党的拉胡尔·甘地,正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直在推墙的人。
中国读者可能对民主制度下的执政党、反对党不熟悉,反对党的本职工作之一就是充当“反方辩手”,专门跟执政党唱对台戏,挖执政党的黑料——甚至是编造一些黑料。拉胡尔自打2014年国大党下台成为了“反对党”之后,一直都兢兢业业地做着“反方辩手”这份工作,基本上执政党支持什么,他就反对什么——完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比方说莫迪现在正在搞的“印度式举国体制”,有一项措施是把国企私有化——这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以前也搞过的国企私有化。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在改革之前国企的各种弊病——效率低下、滋生腐败……中国国企曾经有过的这些弊病,搁在印度国企至少还得烂十倍。不过呢,印度国企大部分都是能源、基建、矿产、信息等领域,恰好与阿达尼、安巴尼两巨头擅长的领域重合,于是这就给了拉胡尔进行反对的口实,非要昧着良心说那些效率低下养闲人的国企怎么好怎么重要。我觉得吧,莫迪的经济政策就跟中国当年刚刚改革开放时候一样,其效果必然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这在拉胡尔的眼里那就是“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免不了口诛笔伐一番……几乎所有新的政策都存在受益者和受害者、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的冲突,因此拉胡尔·甘地总能找得到进行反对的角度。
反对派一直都不遗余力地攻击莫迪跟阿达尼、安巴尼的亲密关系。底下文字的意思是:“他是人民选出来的,但他只为他的朋友们服务”
常有朋友问我,现在莫迪政府跟中国关系这么差,既然国大党跟莫迪政府这么不对付,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拉拢国大党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件事上千万不要觉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拉胡尔对中国并不比莫迪更友好。他确实“反对”莫迪的对华政策,但他的观点是认为莫迪还不够强硬(虽然这很可能只是他的嘴炮)。就跟美国一样,印度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在反华这件事上,基本上已经达成一致——展示对华的强硬态度乃是选民的“人心所向”。
莫迪跟阿达尼的底子本来就不干净,拉胡尔自然一直都揪着他们裙带关系的小辫子不放,整天挖他们的黑料然后添油加醋宣传。阿达尼这次出事,对拉胡尔来讲简直是天大的利好,怎么能放过这种落井下石的机会?他立马纠集起15个政党,呼吁成立“联合议会委员会”(JPC,Joint Parliamentary Committee),要对阿达尼的“巨型骗局”进行调查,恨不得借此机会一举搞垮莫迪与阿达尼的合作关系。
老实说,我要是莫迪,我也会很想搞死整天像苍蝇一样绕着你嗡嗡叫的拉胡尔。已经被阿达尼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拉胡尔还要来火上浇油,尤其是他最近这阵子还光环傍身,一言一行都备受瞩目,杀伤力加剧……
因此,眼看2024年大选临近,早日一劳永逸将拉胡尔铲除才是“上策”!
5
司法闹剧
于是,接下去终于要说到眼下正上演的这场司法闹剧了。
之所以说是“闹剧”,因为它真的很扯淡,不应该发生在任何国家——尤其不应该发生在印度这样的民主法制国家,因为它严重背叛了西方言论自由的价值观。
话说2019年的时候,拉胡尔·甘地在一场政治集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所有的贼人——名字里都有‘莫迪’呢?尼拉夫·莫迪、拉里特·莫迪、纳伦德拉·莫迪,莫迪、莫迪、莫迪……如果我们仔细找找,还会有更多这样的莫迪们被挖出来。”(Why do all of them—all these thieves—have Modi, Modi, Modi in their names? Nirav Modi, Lalit Modi, Narendra Modi. And if we search a bit more, many more such Modis will come out.)
这句话里提到的尼拉夫·莫迪曾经是一位知名的钻石大亨,后来由于银行诈骗声名狼藉;而拉里特·莫迪是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创始人兼主席,后来由于腐败案件被通缉;至于纳伦德拉·莫迪正是现在的印度总理,拉胡尔长期指责莫迪是个出卖国家的“窃国大盗”——当时的演讲中,他正在质疑莫迪与阿达尼的勾结。
但很显然,这句话得罪了众多以“莫迪”为姓的人。而且吧,由于印度是一个种姓社会,很多姓“莫迪”的人本来就住在一起。拉胡尔这番话一说出来,古吉拉特有个莫迪社区(Modi Samaj)的办公室负责人就“大义凛然”地决定要站出来提出刑事诉讼,罪名是诽谤。这位负责人名叫普内什·莫迪(Purnesh Modi),是印人党在古吉拉特立法议会的候补议员。话说这个人吧,出生的时候甚至都不叫“莫迪”,而是姓“布特瓦拉”(Bhootwala)——根据他自己的辩解,他祖上是“Modi-Ghanchi”种姓,后来因为住在布特社区(Bhoot Seri)才会以“布特瓦拉”为名,改名乃是“正本清源”恢复自己的“莫迪”种姓身份。
另有一件蹊跷的事情在于,普内什·莫迪提出诉讼之后,作为原告的他,曾经极为反常地要求暂停案件的听证会和审理。然后他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审理这一案件的法官离职换人了之后,才重新继续了审理……新来的法官直接按照惯犯的标准,给了拉胡尔·甘地判了两年,即刻剥夺议员资格——尽管从印度的法律上来讲,某个群体是无法作为“被诽谤”对象的。
话说到这儿,即便不用我继续分析,各位应该也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吧?
印度政府把我关在集中营的那段时期,为了自救我曾认真研究过印度的司法体系,同时也跟每个月要上庭的“狱友”们进行过深入交流,对印度的司法体系总结出来三句话——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由于不同宗教、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统治者所留下的诸多律法,印度的法律条文一方面是繁杂、另一方面是模糊,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他们想搞你,总能在浩如烟海的无数法律条文中找得到你违规违法的地方——在印度这个国家,你假如完全守法,可能连基本日常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若是仔细追查,印度的14亿人全都是“罪犯”或者“潜在的罪犯”,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所以大家就会从新闻里看到,印度那些执法部门隔三差五像收公粮一样跑去中企“突击检查”——所有能在印度生存下来的企业都一定存在法律问题,其差别只不过在于——首先,执法部门想不想查你;第二,他们有没有查出来。
在这样一个全民“普遍性违法”的国家,莫迪不管想要搞谁,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弹无虚发”——所谓“司法独立”说的是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地方上的法院基本上都是跟政府一个鼻孔出气的;何况印度的最高法院到底是不是“独立”,现在也不好说。
话说2002年古吉拉特暴乱之后,当地警官桑吉夫·巴特(Sanjiv Bhatt)曾挺身而出以宣誓书的形式揭发了莫迪,说莫迪当时下令“让印度教徒发泄对穆斯林的愤怒”。当了一回“正义英雄”之后,他先是因为“旷工”、“公车私用”等问题被停职,后来又在2011年由于一起21年前的监禁致死案被判处无期徒刑——1990年刚刚入职不久的桑吉夫·巴特跟他的6位同事在一场骚乱闹事中拘捕了150人,几天后其中一名嫌犯死于肾衰竭,家人曾对此提起诉讼。在印度,警察对嫌犯的拳打脚踢刑讯逼供致人死亡乃是家常便饭,这些案子大都官官相护不了了之。翻出这样一笔陈年旧账的目的不言而喻,然而这就是在印度想要“伸张正义”的代价。
拉胡尔·甘地也将付出他的代价——在印度这个国家,任何胆敢挑战莫迪权威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拉胡尔不是第一个,印人党利用司法手段打压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早有诸多先例,这几年常听说有某些印度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而被警察逮捕的事情。
但这次的事情,莫迪政府做得太蠢,用的借口太过拙劣,政治迫害的意图太过明显——起码也应该找个其他罪名啊!这些民主国家的政客,平时个个都信口开河,若要以“诽谤罪”追究的话,哪个都逃脱不了干系。
更蠢的是,这件事对于提升拉胡尔的声望,可谓“神助攻”——通过“团结印度行军”,人们开始喜欢、信任拉胡尔;通过这一政治迫害事件,人们更开始同情他。政治迫害从来都是将一个普通人送上神坛的捷径——在被定罪前,他是拉胡尔;被定罪之后,他就成了“甘地”。
莫迪政府显然是低估了这件事的影响力,同时高估了自己控制舆论的能力,他们毕竟没有办法让拉胡尔·甘地彻底噤声,这次的政治迫害事件引发了印度政坛地震,让反对党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了一起。目前14个主要反对党已经联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莫迪政府滥用职权对反对派进行政治迫害,所以拉胡尔依然有翻盘的机会。
另外,由于这件事情突破了言论自由价值观的底线,美国、欧洲等西方社会纷纷表示了对拉胡尔的支持。然后很有意思的是,印度的司法部长对此回应说——“感谢”拉胡尔·甘地邀请“境外势力”干涉印度内政。但请记住,印度司法机构不能受到“境外势力”影响,印度也不会容忍“境外势力”,因为我们的总理是伟大的纳伦德拉·莫迪!——看来这“境外势力”果然无所不在啊!
无所不在的“境外势力”,不光中国有,印度也有
6
结语
印度最高法院将会如何最终裁定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大致无非两个方向——
第一,最高院推翻之前的判决,莫迪政府是纸老虎,连个拉胡尔·甘地都搞不定。劫后余生的拉胡尔成了屠龙英雄,个人声望大涨,趁热打铁与其他反对派组成党派政治联盟参加2024年印度大选。不管能否胜选,都至少可以打破印人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加剧印度的党派斗争、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斗争,令莫迪“印度式举国体制”的实施处处受阻,经济发展放缓。
第二,最高院维持原判,莫迪政府是真老虎,拉胡尔·甘地就这样被吞了。由于印度国内不满情绪高涨,莫迪将不得不变本加厉地扼杀印度的自由和民主,压制异见的声音……在政敌的环伺和围攻下,莫迪甚至有可能像当年英吉拉·甘迪那样直接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暂停公民自由,将反对派统统逮捕,以获得对国家和舆论的绝对控制权。但印度人民受“西方境外势力”意识形态的“毒害”早已“病入膏肓”,莫迪的做法并不符合印度国情,他的一意孤行终有一天将触发印度制度性矛盾的爆发。
不管哪一种结果,对我们中国都是利好,都可以确保印度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对手。
不过,就算没有这次拉胡尔·甘地的事情,印度内在的制度性矛盾也早晚会爆发,这是民主和效率、自由和秩序之间永恒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莫迪代表着追求效率和秩序的那一方,拉胡尔“扮演”了想要民主和自由的那一方——这个拉胡尔倒下,会有另一个拉胡尔站出来;这个莫迪失败,也会有另一个莫迪继续尝试……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会一直在这对矛盾中不断摇摆、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