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龙假冒中电科员工怒怼加班,舆情汹涌,媒体作为值得反思
4月7日,四川德阳警方通报,陈志龙假冒CETC员工捏造事实、散布谣言被拘留,至此,沸沸扬扬3天的“怒怼领导加班”事件初步落下帷幕。
然而,作为单一词条(本事件引发近二十个话题)单一平台阅读量曾达到10亿人次以上、讨论人次达10万以上的网络舆情,余波依然充满话题性。
比如: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被刑拘(后订正为行拘),就有部分网友认为该评论值得商榷。
一
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鱼龙混杂。普通网友浏览多为娱乐消遣,很少甄别真假。更多也缺乏必要的甄别知识和技术。
因此,自媒体网红大V、特别是主流媒体在追踪网络舆情的时候,还需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全面衡量、正确运用传播常识与科学技术,认真负责任地处置每一个热搜。
作为独立社会观察者,在对春节档电影乱象、成都49中学生坠楼、“错换人生28年”、胡鑫宇事件等网络闹剧进行长期追踪观察时发现:
宏大叙事与真假事实搅和在一起,常常十分容易撬动民众民生巨大波澜。
而部分深谙流量密码的别有用心之人恰恰善于利用这点。
比如,“错换人生28年”闹剧就有昵称为某猫妈的恨国恨党恨军人士参与,一呼万应,俨然“邪教教主”,令人目瞪口呆。
而不知始于何人提出的极具煽动性口号“真相不出,我们不散”,耸人听闻,亦如石刻般印入部分“邪教式”粉丝心中,久久无法消退,值得警惕。
至今,虽然司法多次判决错换非偷换,但闹剧纠缠三年仍沸沸扬扬,没有任何休止的迹象。
部分沉迷其中的播主网红动辄串联聚众、呼喊口号、公然挑战地方秩序与司法权威,实在是匪夷所思。
二
回顾“怒怼领导加班”这起凭空捏造、持续多天的魔幻闹剧,与一般的网络造谣略有不同,蹊跷的地方同样也还有点多,似乎并没那么简单,值得慎重深思。
首先,无辜扯进风波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ETC)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国军工电子主力军、网信事业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地位与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2021年6月24日,新浪财经曾转发一篇文章,综合报道了中国普天并入中国电科的决策意义,有兴趣的网友可去查询参考。
无论是从常识还是逻辑上,相关管理及制度应该是相当合规、比较严谨的。
特别是在中美科技贸易重建壁垒、亟需解决部分卡脖子技术问题的今天,CETC意义更是十分特殊。
事实上,根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的相关规定,外部为中国电科各所提供服务的供应商,都需要进入所内工作,所有工作都不能带出单位。
换句话说,中电科并不等同于普通的电子技术开发、商业贸易公司。
应当不至于使用普通微信群聊天、布置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中电科下辖的部分企业成员单位也是被美国野蛮列入制裁的对象之一。
因此,理论上,媒体在面对涉此类企业网络舆情的时候,更应慎重、三思而后行。
其次,特殊时期,作为特殊企业,中电科重要岗位(比如开发)的招聘,理论上应当会遵循相关政审、保密程序。
不至于出现简单的“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取,心生不满”的现象。
从这方面来看,陈某龙的供述初衷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陈某龙到底有没有去中电科求职,以及求职应聘究竟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是十分容易查证、核实的。
三
互联网时代,无图无真相,可视化独领社交网络天下。
然而,“怒怼加班”事件迄今却没有半个相关人物、企业、场景的实图与影像,短短几天,仅靠几行“对话文字”截图就能带动大小媒体、网红金V把网络搅得天昏地暗,确实耐人寻味。
今年两会选举新一届政府总理后,多次提到调查研究,中央也正式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文件。
4月4日晚间,谣言刚出来的时候,明明白白提到“CETC成都事业部(413)”和“CETC-软件开发课(27)”,作为网络媒体发达的四川成都当地,却既没有一个媒体能对这么重要的涉企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也没一个去现场采访、探听虚实。
比如:
界面新闻记者从中国电科成都人士处了解到,中国电科在成都共有三个所本部成员单位,包括10所、29所、30所,以29所为例,并没有按照事业部、课、科来划分工作职责。
更离谱的是:4月6日,网络流出P图的红头任免文件,也竟无当地媒体指出常识性错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没有所谓的“成都研究所”和“杭州研究院”这两个机构。
再比如:4月5日,那条引发12亿阅读量、10万人次讨论的热搜,话题创建人是新华网,就很令人唏嘘。
当谣言在4日深夜起来的时候,中国电科作为重要军工央企,反映不可谓不迅速。
其新闻发言人马上通过人民网财经表示:
中国电科高度重视,认真排查,上述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对于传播、扩散虚假不实信息的行为,集团公司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明明表意已非常清楚,潜台词就是整个所谓“怒怼加班”事件涉嫌捏造、散布谣言。
但话题主持人却创建了一个十分容易引发歧义的tag,结果,让网友认为中电科避实就虚、对劳动法态度冷漠,瞬间点燃情绪,引发高度非议。
是故,部分媒体面对涉关键企业的重大舆情,既缺乏常识性基本功,也缺乏基本调查研究,不能及时止损。
热衷坐在空调房里发评论、搞投票、刷流量、冲KPI,实在令人遗憾。
四
回到陈某龙捏造谣言本身,从未有过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为何却能虚构出如此众多的、极具有写实性的情景剧情,以至骗倒一票大小媒体。
为何会扯到毫不相干的日内瓦公约?
这是纯粹信口开河,还是意有所指,恐怕也是相关机构需要弄清楚的地方之一。
当然,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者的作息权利肯定要尊重,劳动相关法律肯定要遵循。
四川总工会回应中提到的事发去年,又是怎么一回事,也有必要向公众解释。
只是在每一个暗潮汹涌的网络舆情里,每一个负责上传下达、出谋划策、监督塑造的媒体、自媒体都要睁大眼睛,不忘初心,分清轻重缓急。
如此,别有用心之人才会少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