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信仰,否则活着就没有了依托,或者没有意义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99642”推荐,来自《上海的寺庙真的越来越潮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既不出家又拜佛的人。
一切的物质享受都是“色”,归根结底是“空”,你说拜佛吧,佛说你拜我与我有缘,何不投入我门下?你又不肯;
你即不肯,要享受世俗的“色”,那为何又要拜佛呢?
佛:你TM故意来找茬的吧?我说世俗享乐都是虚妄,你还来找我求这些虚妄,你选择是当头棒喝还是加特林菩萨的度化?
我不信佛,但是我对宗教还是有基本的尊重的,像普罗大众这种在唯物和唯心之间反复横跳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宗教源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因而宗教信仰是人类不可避免的。
另外,宗教是一种信仰,但信仰不必一定是宗教。
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信仰,否则活着就没有了依托,或者没有意义。
比如,你有家庭,孩子需要你照顾,这就是你的责任,你的依托,你人生的意义。你从中获得欢乐也付出责任。
年轻人正是没有这种家庭的责任,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和依托,所以喜欢寺庙之类的飘渺的东西。
假设一个人吃喝玩乐,成家了不对家庭,孩子负责,他就是喜欢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那感官刺激就是他的信仰。只不过这种信仰被鄙视,因为这是一种退化成动物的表现。
现代社会下,家庭逐渐解体,人类生活趋于原子化,传统道德,责任,信仰也逐渐崩塌。
另一方面,社会压力本来是传导到家庭的,但因为家庭的解体,直接作用于个人。
内在压力大,缺乏家庭支撑 ,就没有结婚意愿,也就放弃传统责任,传统信仰。这可能是年轻人喜欢这些寺庙的原因。
而做生意有钱赚,自然舍得投入。
所以,寺庙的美食吸引人,寺庙有钱赚,可以更好投入吸引人,有更多投入吸引更好的产品,比如那个素面。
所以,是市场规律让寺庙有更好吃的面,而不是寺庙真的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