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北京潘家园淘点旧书,也是一种文人乐趣,特别是在十几年之前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55380”推荐,来自《我原本打算退休后开个“二手”书店,但这些年的观察让我感到失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人不了解二手书市场,不过作者如果想开二手书店,一定要懂行,了解市场,了解二手书价值。一些懂行的开店还赔,如果不懂行那基本是赔大发了。
作者文章里说您父亲留下很多俄文版旧书,中国书店不收,可以再多联系几个收书的地方,比如一些专收外文图书的地方。如果都不收的话,作者就还是自己留着或捐了或卖废纸吧。因为收书的都是行家,知道二手书的价值,他们不收就说明这本书目前普遍市场价值不高。
二手的东西都有一个保值率的问题,一些古书现在价值连城,这个不去讨论。一般的二手书和其他二手产品一样有保值率,比如苹果手机的保值率普遍高于安卓手机,豪车的保值率普遍高于一般车。保值率是市场说了算,所以自己认为很好的东西,但市场保值率很低,这是常有的现象,也是一些盲目做二手失败的重要原因。
不过,国内旧纸质书的实体店确实萎缩的厉害。疫情前时隔数年去琉璃厂,冷清衰败的让人吃惊,特别是海王邨。上大学时,隔三岔五就去琉璃厂,就算不买,找书也是巨大的乐趣,去最多的就是把口的海王邨。
多年前去世界上最大的旧书店集中地日本的神保町时,还曾想着琉璃厂什么时候能成为这样的旧书集中地。
周末去北京潘家园淘点旧书也是一种文人乐趣特别是在十几年之前,那些摆摊的小贩还不知道旧书价值几何时和他(她)们一番讨价还价又是一番乐趣。但现在不行了,按专业说法,那些小商贩们都“醒”了。
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白发老先生把一摞包括《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包法利夫人》在内的世界名著素装本卖给他们,老先生特别强调那都是“人文社,一版、一印”。小贩熟练地翻到最后的“版权”页上看了一会儿不屑的对老者说,印数太高了。老者无奈,问多少钱收?小贩不慌不忙的说,中国书店最喜欢收“人文社、一版一印”但他们出价太低,接近买废纸价。我们这里一口价2元一本----不论薄厚。
老先生受宠若惊的从小贩手里接过三十多块钱,转身离开。又是一个星期过去,当我再一次来到潘家园逛到那家摊位时。老先生的那些旧书部分还在但都被包上一层塑封,整整齐齐摆放在地上。
我拿起一本《鲁迅日记》(上)摊主赶忙说:那是一套,分上下两册。要价八百元!我放下书,刚进离开。都说干他们这行的有句话形容,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吾深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