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03:官渡之战:每一个失败里,都有不可原谅的必然

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意欲攻许,由此拉开了三国年间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的序幕。

为什么只是说拉开序幕呢?因为狭义上的官渡之战,要到第二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十月才真正开战。

而从袁绍起意,到曹操击败袁绍,前后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都在干嘛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曹操一方的记录比较详细,而袁绍一方的记录则相对简略些。期间,关于袁绍的作为,史书的记录只有寥寥数语:

首先,袁绍派人联系张绣和刘表,准备前后夹击曹操——但是,都没有成功。张绣在贾诩的鼓动之下,投靠了曹操;至于刘表,先是答应了袁绍,然后又放了袁绍的鸽子……

这当中,刘备出来蹦跶了一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刘备趁机复据徐州。但很快便遭到曹操亲自领兵征讨,刘备大败,扔下兄弟和家小,只身投奔了袁绍,关羽则暂时归曹。其后,曹操火速回兵官渡,继续与袁绍所部僵持。

在曹操追着刘备揍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曾劝过袁绍,让他偷袭许昌。可袁绍说:哎呀我家小孩病了,我得请几天假,工作的事之后再说。然后便放任曹操攻破刘备。

等到曹操都回兵官渡了,袁绍才说哎呀我销假了,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打许昌的事吧?田丰的火“噌”的一下就上来了:那时候让你打许昌,是因为曹操不在!现在曹操已经回来了,你这时候再去,很容易导致我军后路被袭!你别去了!

袁绍一听很不开心:你这是什么态度!怎么能这么跟领导讲话!给我关起来!然后就真的把田丰给关起来,丢在大后方。自己带着兵出征了。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攻东郡。曹操一溜烟跑过去,灭了颜良,杀了文丑,又一溜烟回了官渡,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关羽带了一件兵器(是什么不知道,但反正不是青龙偃月刀),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了颜良的首级,这是冷兵器时代极为罕见的“定点清除”案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为什么说关羽拿的不是刀呢?请注意关羽的动作:刀是不能用来“戳”别人的。

袁绍很生气,进军官渡,最终与曹操形成僵持之局。

          

————           

    

在此期间,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沮授,反复劝诫袁绍,但进言却被袁绍全部拒绝。

沮授都说了些什么?

和田丰类似,沮授提出的并不是具体的战术方法,而是战略目标:若想攻灭曹操,那这个仗应该怎么打?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太虚,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你是名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人生目标是世界首富。那么这时候,你应该怎么设定自己的赚钱计划?难道从此课也不上了,书也不读了,每天兼职做家教,发传单广告,周末再去金拱门送个外卖?很明显,这条路不对。你要按照这个方向和速度来赚钱,那就真的是用生命在诠释什么叫做南辕北辙了。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你可以去打听一下那谁谁谁家女儿结婚了没有。

田丰和沮授,两人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建议袁绍不要和曹操硬碰硬,而是应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袁绍兵多粮足,但作战能力不如曹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派人不断的去骚扰曹操,使曹操疲于奔命。

当然,这样做的话,时间会拖得有点长。按照田丰的估计,打败曹操估计需要三年时间。

袁绍可能觉得,这时间太长了。而且就在沮授和田丰苦口婆心,口水都要说干了的时候,旁边还有别的人在不断煽风点火:袁绍手下的另外两个人——郭图和审配,就不停的建议袁绍应该大军压境,势如破竹。

很明显,后两人的建议更对袁绍的胃口。

于是计议已定:袁绍亲率大军出征,与曹军主力寻求决战,冀图一战而定。

两军最终相持于官渡。

袁绍对找曹操已经魔障了。许攸曾劝他:虽然已经两军相持,但在坚持正面战场的同时,还是应该派偏师偷袭许昌。但袁绍说不行!我就是要先从正面击败曹操!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许攸反水,曹操突袭乌巢,烧光了袁绍的粮食,袁军大溃,袁绍逃回河北。曹军因缺粮,前后杀投降袁军七万多人。

      

————

  

如果我们将视野局限在官渡之战本身,会发现意外因素太多,如果这些意外没有全部发生,那么袁绍是不至于一败涂地的。但是,若我们将视野拉长,就会发现袁绍的整个决策过程漏洞百出,在所谓的偶然背后,全是一个个的必然。

袁绍手下出场的这几个重要谋士,荀彧在战前曾经是有过评述的:“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

事后我们再看,会发现荀彧的判断极为准确:

田丰看到了事情的发展可能,但因为不懂得说服别人的方法和手段,最终惹怒了袁绍,是所谓“刚而犯上”。

许攸反水,为曹操提供了得以成功的重要情报。为什么许攸会反水?因为他家里人贪腐犯事,被留守邺城的审配给抓了。于是,许攸竟然真的因为“贪而不治”,给袁绍一方造成了重大打击。

而审配呢?在战前随意抓捕前线重要参谋的家属,不考虑由此会引发怎样严重的后果,全然没有一点大局观和方法论。以“专而无谋”来论,也真的是非他莫属了。

还有沮授。沮授倒是没什么明显的缺点,但袁绍到后来已经很讨厌他了,讨厌到了“凡是沮授说的一概不听”的地步。对此,沮授很是悲伤,在过黄河时,曾经感慨:“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主上狂妄自大,下边的将领又只会贪功,悠悠黄河啊,我们能成功吗!

袁绍和谋士们如此互动,我们作为旁观者,大概也能看出来了:袁绍的失败,将是大概率事件。

        

————

            

我们也可以反问一句:那曹操手下的谋士,就真的是完美人格了?

当然不是。但是,正是通过用人的差异,我们能够充分看出两位领导者的能力差别。

在这里,仅举一例以为示范:曹操偷袭乌巢,留曹洪与荀攸守城。此时,张郃、高览阵前投诚,曹洪疑不敢受。荀攸说:怕什么!张郃因为计谋不被袁绍看中,所以一怒之下才来投靠,怎么会诈降呢!然后便接受了张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荀攸在袁绍手下,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也能这么果决吗?

应该是不会的。以袁绍的优柔寡断,手下必然会被磨得善于推诿拖拉。要是曹操和袁绍一般,那么曹洪和荀攸应该只会跟张郃说:呀,还是等主公回来再决定吧!

正是因为曹操给了手下充分的信任,下级才能够发挥临机决断之能。

近年以来,网上不乏这样的声音:认为袁绍败于曹操是运气不好;又或者认为,袁绍本来也是能进决赛的选手,只不过是在小组赛中遭遇了太强的对手,所以才被提前淘汰了。但以在下看来,这些观点,实在是太naive了——它们完全没有触及到解袁绍败亡的根本原因。

袁绍确实成功过。在官渡之战前,他是毋庸置疑的最强势力;而且在击败公孙瓒时,他的表现也的确可圈可点。但是,这些就真的能说明袁绍也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了?

并不能够。袁绍的成功,有成功的原因;失败,也有失败的必然。如果说每一次的成功都体现着当事者的优良品质。那么每一个失败,也都暴露着当事者的不足与欠缺。袁绍前期的成功,是他能力的展现;而后期的失败,则是缺陷的结果。

他的成功和失败,源自于他不同的品质。

如果没有曹操和他争夺天下,或者更进一步来讲,和他争夺天下的都是如公孙瓒一般的见识短浅之辈,那么以袁绍的优点来应付局势,是绰绰有余的,很可能没几年就能统一天下。

但是,他碰到了曹操,对方综合能力之强,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是一流的水平。于是,袁绍自己的不足就成了他成功路上的严重短板,一再的被曹操所利用。

我们前篇说过,郭嘉认为袁绍最大的问题在于“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这个缺陷,可能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时,并不见得是什么大事——因为公孙瓒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袁绍还要差。袁绍以自己的优势来对付公孙瓒这种轻量级选手,已经足够覆盖掉自身的缺点,可以轻松碾压公孙瓒。

但是,到了和曹操对决之时,袁绍的缺点就成了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对手综合实力也很强,而两强相较,拼的本来就是丝毫间的差池。你的每一丝疏忽,都会被对方抓住,放大成致命的痛点。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袁绍的“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被一次次利用: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犯的错,如放任曹操打败刘备、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偏听偏信等等,哪一个与此无关?

对手不犯错,你却在反复犯错,到了最后,你的失败只能是在所难免。

相反的例子,是晋朝开国。西晋开国君臣素质之差,简直无与伦比。如果他们被放到三国初期,可能连张扬、金璇之类的小军阀都比不上。但问题就在于,人家生的实在幸运了,完全没有遇到强悍的对手,轻轻松松就能一统天下。曹操要是地下有知,怕是能被气得活过来......

       

————

     

为什么人在竞争中才能成长?

到这里,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只有越是激烈的竞争,才越能让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且,有针对性的改正,逐步练就一个强大的自己。

这个逻辑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别:在一所顶级高中里,最差的学生可能都能考一个不错的大学——甚至于,比那种差学校里最好的学生,都还要考得要好。

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智商,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竞争。在那个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改掉自己身上本来存在的无数缺陷。

遇到比自己强很多的对手,有时候是命,有时候是运。

      

​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袁曹相争,在当时,到底是只有曹操手底下的人抱有“曹操会赢”的坚定信心,还是也有其他人看好曹操?

答案是后者。

而且,这种人还不少,《资治通鉴》里就记载了几例:

· 首先是贾诩。

贾诩当时在张绣手下,面对袁绍的拉拢,他果断拒绝,并劝张绣投靠曹操。

· 其次是杨阜。

当时袁曹相争,关中诸将计议未定,凉州牧韦端打发手下杨阜去许昌一探究竟。杨阜转了一圈后回来,说曹操能赢。原因,依然是针对于袁绍的缺点:“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看来袁绍的缺点竟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当时就已经天下皆知。

· 再然后是刘表的手下们。

袁曹相争,均向刘表示好。刘表手下的韩嵩、刘先、蒯越等人,先后劝诫刘表投靠曹操,其中,蒯越还是谋主。

但是刘表却很个性,先答应了袁绍,然后又放了人家鸽子。

刘表这种态度,自然两不讨好。袁绍那是败了,没法找刘表算账。但曹操却不同,在剿灭了袁氏兄弟之后,立即便调转枪头,向刘表开刀。而刘表,很适时的……死了。

· 最后,还有一个人。

此人当时身在袁绍麾下,也看到了曹操将胜,袁绍将败。这个人,是刘备——嗯,我们下篇再继续。

     

       

 

- Review -

为什么郭嘉看不上袁绍

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兵

刘表式多疑:你其实就是不懂

   

  

- More -

文字内容原创,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三国之前内容已归档入微信公号“喻以流年”,不再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500

发表于云南省
2023-03-09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