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12)——关注监理从业人员变化带来的问题
观一斑而窥全豹。通过一个项目监理部人员变化看监理企业面临的问题。
1. 某项目监理部人员变化统计
香港某集团公司在北京建设了一个传媒中心。项目从2019年开始建造。从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项目监理部先后有26人参与现场监理工作。
1.1 监理部人员组成情况
在这26人中,退休人员有11人,占比例42%;外地人员15人,占比例58%。
1.2 人员流动(流失)统计
只有7个人自始至终留在了现场,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而高达73%(19)的人或者中途调走,或者辞职。
1.3分析
1. 监理部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质量管控。
典型的是给排水和暖通专业。45个月的施工期间,先后有5个人参与该专业工作。平均每个人工作时间9个月;其中短的仅有3个月。造成的结果:监理人员没有心思认真审图,对系统存在的问题不掌握。如:甲方擅自取消了冷媒系统自动平衡阀。监理人员没有发现,也就没有从专业角度向甲方提出技术方面不可行的建议。而且人员变动时交接工作难以细致、周全,以至于对质量管控出现不连续、遗漏现象。如:采购的制冷机组在出回水温度、管压力……诸多运行参数方面与设计图纸不符。监理人员发现后,正在处理过程中被调走;接替者不了解情况,没有继续跟踪,最后不了了之。
流动(流失)的原因有:
(1)工作中犯了错误,被总监或者甲方辞退;
(2)能力差,水平低,不适合从事监理工作;
(3)个人原因(嫌收入低;改行;生病……);
(4)任务不饱满,中途被公司调走。
2. 招聘的退休人员具有的特点有利于监理部开展工作。
在自始至终留在现场的7个人中,除了2名是工程造价人员外,其余5名都是退休人员(包括内退、病退)。这几名从社会上招聘的退休(包括内退、病退)人员,其中不乏大型国企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大学专业系老师,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而且思想稳定,不愿意流动。
3. 更多的外地人员加入企业带来的影响。
项目监理部里外地人占大多数,先后有15名。
从企业角度看,外地人已经占据了监理第一线大多数岗位。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加入企业带来的好处:员工之间竞争加剧,有利于优胜劣汰。尽管企业内部实行了“同工同酬”,相比本地员工在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人力成本方面还是有所降低。不少外地员工能够或者喜欢常驻工地,这有利于监理部每天24小时对施工活动进行管控。
其负面影响有:面对监理行业收入不高,工作风险性大,受项目实施时间的约束,居住不稳定且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影响,思想不稳定,跳槽的事情时有发生。
再就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身体、业务知识、工作能力、道德品质……很难在招聘时了解清楚。当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少人身上的问题会暴露出来,有可能给监理工作造成损失或者损害。比较典型的事例:一名外地员工(土建专业)偷偷地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到总包单位当上了技术员,因此出现了利益交换局面。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他负责监理的某些工序质量失控,曾经发生了在3个月时间里,连续出现2次重大质量事故,设计人员不得不进行局部加固处理的事情。
另外,由于是国企,所以外地员工无法进入管理层或者决策层,最多晋升到项目总监算到头了。这个结果,对那些渴望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生活质量的高素质人才而言,是很难接受的。结局就是高素质人才迟早会流失。
2. 结论
1. 监理部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过细的工作减少人员流动。譬如:
关键岗位启用退休后返聘人员,尤其是从事过技术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退休人员。
由于年龄关系(普通监理人员63岁;注册人员65岁),即将退出公司的人员,不宜安排到长期项目任职。
公司安排进场人员时,安排项目总监进行面试。
2. 招聘人员时以人力资源部为主,吸收各专业总工参加。目的,加强对应聘人员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考查。
对外地员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打开晋升到管理层、决策层的大门。这需要对公司运行机制、企业制度……进行根本改造。
3. 各专业相比,暖通专业是公司最薄弱的专业。应该加强对该专业政策的倾斜力度,比如:提高同等条件下的物质待遇;强化平时的业务培训或者学习;引进相关专业毕业生……
【说明:这是待发表的论文草稿。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过少。因为已经脱离了监理行业多年,继续搜集数据很困难,所以匆匆给出结论。供有心人或者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