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一下流浪地球2,让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式的科幻浪漫
【本文来自《《流浪地球2》,比1更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强烈推荐一下流浪地球2,让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式的科幻浪漫。看之前需做好心理准备,本次球2的叙事风格是极简式的,极限压缩信息量,让人无一刻不在经历信息量爆炸的冲击。电影共有3名主角,军人、科学家、政治家,整部作品以编年史的方式,加速度推进了人类遭遇太阳危机后的种种应对场景,并不断用大字幕来提示观众剧情节点和时间节点的变换。
这次的球2多线叙事+多主角+高密度信息量+多国语言的风格势必考验观众的耐心和信息理解能力。但是在呈现上,在剧情内核上,这绝对是高成熟度的工业化电影,对标第一梯队的几部好莱坞大片没有落下风。电影很显然有多套班底,例如在吴京扮演的军人故事,为衔接第一部,突出了更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刘德华扮演的科学家故事中,则浓厚的港影风格,关注了个体在个体利益和家国情怀上的矛盾与冲突。在李雪健老师扮演的政治家上,这位政治家在扮相上酷似周总理,暗示的也是那位在外交领域救亡图存的担当者,颇有种古今交融之意,但他零星感慨的话,往往足够让人深思。例如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感慨,人类用智慧用在了彼此的伤害至上,尤其他关于生存与公平的话题的零星几句,更像是一种对主题的升华——我们正追求的,与老一辈所选择的,彼此的边界和极限会是在哪。他无法思考这种边界,这种余裕属于观众。他在那种极限外部环境压力下,只能是危难面前,唯有责任。这几种风格和叙事重点在期间交相呼应,各类人文关怀交融、碰撞,看得十分过瘾。其实很难说作品支持了什么观点,可能一开始是军人的故事,让一些观众对这部作品误以为有浓厚的爱国色彩,“战狼特色”,但其实比起第一部的世界人民大团结,球2更像是叙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视同仁的残酷,以及人性中天然的利他本能,让文明的诞生和存续有了微弱和顽强的希望。能在大年初一看到这么有价值有深度多元素完成度极高的电影,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十分推荐大屏幕观看,毕竟大屏幕的体验是有档期的。当然也可以等下映了上网看,如此详细描摹当下我们内在的家国情怀,个体情绪、矛盾、思想冲突、对未来担忧和希望的作品,近年来难得一见。其深度让它有了具备了可能未来可以拿出来反复咀嚼的生命力,很高兴2023年中国科幻已经正式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