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美实际上是人所能认知事物的内秉属性
【本文来自《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国外人均音乐素养比国内人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不否认某些美是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但是我认为美实际上是人所能认知事物的内秉属性。
对于某些需要经过教育才能看到的美,实际上这些美是分为多个层次的,但是这些层次上大部分都是各个层次的内秉属性,我们可以对这些进行分析。
例如诗歌,首先诗歌的前提是一组声音及声音对应的对应的声音的文字记录,一首好的诗歌,首先在当时的语音环境下应该是朗朗上手的,便于传唱,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格式韵律要求,而这样的格式与韵律要求都应该是发音之后适应于当时大部分人类大脑的,同样的歌曲会有旋律节奏要求,绘画会有颜色搭配与构图要求,这个就是美的内秉属性,哪怕一个听不懂这门语言的人,听到一首优秀的诗歌,那也应该能从诗歌的格式韵律中听出美来。
再深入一层,诗歌所描绘的意象,这个需要教育将词句与意象连接起来,但是一首好的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本来就应该是有美的内秉属性的,这样读者才能会在从诗句联想出来的意象时,才能感受到美。
再深入一层,诗歌的意象所象征的作者所想表达的含义,这一层才需要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处境相关联及,同事还得读者有类似的经历才能体会到,但是这一层一定是美的么?不一定,这一层的含义更多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个表达的过程是精巧的,这个过程的美也是内秉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美的东西,它的美是一种内秉的属性,哪怕一个人没经过教育,也能从这些内秉的属性中感受到美。
当然我不否认存在只存在于某个人感受中的美,这种美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就像有人能从死亡金属中感受到愉悦一样,这就是他个人能感受到的美。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美应该是事物的内秉属性,应该是任意一个人起码能感受到最基本层次的美的。就像我的娃2、3岁的时候也能随着古典音乐的节奏起舞,你能说他没感受到美么?
也别说我听的看的都是资本的垃圾,别以为理工男就不懂艺术,我会的乐器就5、6种,当年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很看好我,只不过我不喜欢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而已,最基本的哪些艺术是垃圾,哪些艺术是经典还是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