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董路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精英化论

【本文由“路人申某某”推荐,来自《董路称“中国足球学不了日本足球,要赢必须精英化”,各位觉得他说的对吗?》评论区,标题为路人申某某添加】

董路说的精英化,其实就是叫专业队模式。也就是过去的 基层体校—地方队——国家队的金字塔专才选拔机制。过去能搞,现在搞不了,就是因为过去全社会都是计划经济,不仅薪酬差不多,连调动工作,都是单位盖章开介绍信才行的。现在社会大气候都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你让足球小圈子重新回到专业队,那是不可能的。

最简单的一点,专业队时代,最残酷的是对那些体校和地方队就阶段被淘汰的人。也就是说你要真的天赋不行,没上体校,没走这条路,没问题。或者天赋特别好,体校,地方队,国家队都出名了,成了功勋运动员,出路不错。但是在专业队模式下,90%的体校运动员,都是没出路的义务陪练。这部分人上不去地方队,或者在地方队没位置,没打出来,退役以后没有出路。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筹安排工作。所以体校被淘汰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国家给安排工作。一个是去国家队当陪练,助教。当裁判。一个是送你上学,读体育专业,拿证书,然后安排到中小学当体育老师。甚至人品好,政审优秀的,可以安排到各地体育口,坐办公室,当行政文职。我见过混的最差的,是地方队退役给安排去烧锅炉的。别小瞧,80年代,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很多都是家里五六个兄弟姐妹),没怎么读过书,在机关里烧锅炉,还是正式编制,那收入真的已经是全社会10%了。而且80年代机关烧锅炉,不仅是编制内人员,而且分房机会是和坐办公室的干部平等的。机关分房,什么保卫科,食堂,锅炉房,只要是正式职工,都给分的。

现在没有这个大环境了,现实里全都是价格决定论。你让球员单独搞一套计划经济时期的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的。其实80年代后期,中国体校——地方队的球员,就已经因为踢球不赚钱,踢球娶不上老婆,而纷纷开始转行了。当时有转行经商的,转行演戏的,最多的是停薪留职,开假的重伤不能踢球证明,然后去日本踢球的。80年代去日本踢球,当时日本球队就是企业队。一个大公司大财团,包养一个球队当活广告。中国不少球员作假伤病证名,也要跑去日本踢球。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说著名足球评论员宫磊,80年代听说出国打工赚钱,跑到法属塔希提岛打黑工,发现当地有足球比赛,也参加了。结果一不小心成了当地足球比赛著名的‘球王’。

发表于北京市
2022-12-06
体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绑架、纵火、抢劫……中企还能在马里做生意吗?

“中方驳回或推迟,美防务公司:每天都在胆战心惊”

窃密华为被重判,中国芯没有捷径

特朗普欲当面施压,韩方想出条“妙计”

“美国无法强迫中国,还送了份‘大而美’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