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仇视“苏联”走火入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雕塑竟被“斩头”
乌克兰西部靠近波兰有个小镇,叫“舍佩托夫卡”(Shepetivka)。小镇是乌克兰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铁路枢纽。中国人多不知道这个小镇,但是中国人耳熟能详这个小镇出生成长的一位作家,他叫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的功勋作家。
舍佩托夫卡镇建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馆前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塑像和保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的塑像。几乎去过乌克兰的中国人,都要去参观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因为伟大和英雄的保尔·柯察金形象,激励和感染了几代中国人。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参观纪念馆,缅怀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要向这个伟大作家和坚强的战士表达敬意。
纪念馆前保尔的雕塑但是很不幸,2022年12月1日,矗立在纪念馆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花岗岩雕像被拆除。这座雕像是乌克兰著名雕塑家尼古拉·兹诺巴1966年的作品。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虽然是苏联英雄,但他也是乌克兰的英雄。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对“苏联”和“俄罗斯”等字眼高度敏感,已经到了极度神经质的地步。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公誉为“著名的苏联作家”,因此乌克兰决心冒天下之大不韪,断然绝地地要将这个雕像予以拆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他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十月革命前夕,他在这两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0年8月,在苏波战争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和腹部,他终于顽强地战胜了死神,但因颅骨被打穿,右眼失明。1924年,他加入共产党。23岁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1930年,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年全书写成,引起轰动。1935年,他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1936年12月因病去世,终年32岁。在苏联解体之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翻译成61种文字,印行了600多次共3000余万册。
我上学时,简陋的土坯教室里悬挂着语文老师毛笔书写的标语,其中就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语文老师是同村伯伯,他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上大学,所以在村里的小学教书。他爱好文学,常给我们讲他看过的小说,其中就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故事。那个时代,红色书籍教会我们小伙伴坚强和勇敢,我们也在红色故事中得到成长,无论我们是在干农活时手被磨出血泡,还是给牛割草时镰刀划伤了腿,都不会再喊一声疼,因为我们都想成为英雄战士,不愿意被困难所击倒!小学五年,伯伯教了我们五年语文,也把故事给我们讲了五年。
小学四年级暑假,我同村的一个小伙伴从亲戚家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虽然书已经被翻阅的页码散落,但总体完整。看着我痴迷的样子,小伙伴答应借给我看三天。那三天,无论田间地头,我都半步不舍,捧着书在阅读,甚至晚上不睡觉,也要伏在煤油灯前去读这本书。我兑现了诺言,在第三天将书完整地还给小伙伴,但是书中主人公保尔坚强、有理想、有抱负的形象,也更加深化了语文老师的描述,在我的心底留下永远的烙印。时至今日,这本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我都是耳熟能详。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了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最淳朴的话语,激励了许多人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不断奋斗。
在21世纪,在人类社会面对再一次大动荡之时,听到乌克兰毁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雕像,我心中感到极其的遗憾。不由得回忆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也想起了一些往事,更加深刻地感觉到,社会主义的奋斗征程,应该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追求 。当我们用汗水和辛劳,在我们的手上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我们也一样会由衷说出:我们这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陕西西安张岳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