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算是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吸引他国人民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本文来自《山东六国的老百姓过的比秦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商君书·徕民的中的“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以及“利其田宅”。是在“彼土狭而民众“的基础上,也就是东方本来就是人口众多,但是土地狭小。就算这样,别人也不跑过来秦国。明说了,三晋是人多地少了,秦国还地广人稀。那就算热分子运动,也应该是三晋之民往秦国自发的流动一部分啊,这是自然界规律啊!本来很自然的事情,三晋之民就是不去,秦国没什么吸引力,反要秦国出台这样的三世免役,还送田宅的政策,才有些人去,那又是什么原因?
现在靠这个三世免役,还送田宅政策,就算吸引来了一些人,也谈不上什么德政,假设秦国不变其他的法,仅靠地广人稀,就光出台一个三世免役,还送田宅,仍然会吸引这些人过来。这也说明不了山东六国的人过得很差,剥削的很重,这些去秦国的人不能算作过不下去了,逃亡到秦国的,只能算作被优惠政策所吸引的一般性移民罢了。三晋是人多地少了,秦国还地广人稀。那就算热分子运动,也应该是三晋之民往秦国自发的流动一部分啊,这是自然界规律啊!本来很自然的事情,三晋之民就是不去,秦国没什么吸引力,反要秦国出台这样的三世免役,还送田宅的政策,才有些人去,那又是什么原因?
秦国打过来,没有箪食壶浆欢迎秦军,那就说明秦国并非有什么德政吸引人的,并不是东方六国老百姓过得不好,过不下去了,秦军一来,赋税就大大减轻,剥削就大大减少啊!说不定还比原来更重,那秦国秦政对东方六国的老百姓的吸引力何在?凭什么说东方各国老百姓,比秦国老百姓过得不好?这不是你要论证的观点吗?
楚国西部被秦国占领,当然有不断的规模反抗,这已有出土秦简的研究,你以为亡秦必楚这在当时之世流传的名言,是到了秦二世时期,突然出现的吗?
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秦国人少地多,三晋人多地少,就算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只是相对而言。从大层面上看,三晋的土地依然很多,但大都是未开发的地区,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历史上,魏国魏文侯时期的西门豹开发漳河流域,为之后数百上千年邺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赵国对太原盆地的开发奠定了自身强盛的基础。当时的人口流动在当时并不完善的人口管理体系下,呈现一定的流动性。
商鞅变法,算是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奠定基础,吸引他国人民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一般性移民,那时候到处都是一般性的移民。魏国李悝变法,奠定战国初期魏国的兴盛,除了扩土新增、自然繁衍新增,同样还有他国流入。在战国各国国土经常性变动的时代,人口流动本来就是常态。可能算不上大规模,但整体数量也不少。就算是后期中华大地的大一统时期,一有变动逃亡山林的百姓也多的是,差别只是变动的大小,逃亡人数的多少。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史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户口减半“,前87年汉武帝去世。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以单纯的书面数据,前87年只剩1800万,然后不过四十年人口恢复到5000万??不能这么理解吧。
战乱时期讲德政?讲的是富国强兵,平稳时期才讲德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差距,差距的是分配方面的问题。六国贵族自己拿的太多了,相对而言,秦国老百姓比六国老百姓拿的多一些,整体环境更安稳一些。楚国西部的反抗,最有名的是李信攻楚,昌平君那一次?展示了楚国的血性,让世人知道楚人不仅仅是浪漫。楚国抵抗的最激烈,付出的代价最大,亡秦必楚的想法自然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