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小冰期气候,农耕民族的长城防线就不管用了
【本文来自《离开这个基本的气象因素,枉谈什么农业时代的经济和财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长城是有用的。这毫无疑问。但是长城本身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人力化反映。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实质分界线,更反映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分界和对立冲突。承认这一点,那就必须承认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根动态的分界线。。。
因为东亚季风气候的因素,中国各地的年降水量实质上存在历年的不均匀不一致的状况并且这种不均匀不一致会出现极大的差别。
碰到极度寒冷的小冰期气候,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就会大幅度南移。这就意味着长城以南大量的农耕区域在此时间阶段不再适合农耕,农耕上产方式生活方式会出现无法维持的状态。
而此时,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北方的游牧区域也会不适宜游牧,造成对游牧民族南移的压力。
而南方的农耕民族一方面承受自然的压力,生产生活无以为继;另一方面还因为该区域不适合农耕而适合游牧,游牧民族又南移,所以还要同时承受游牧民族的进攻。自然压力和社会压力的耦合,此时就会形成力量的共振,摧毁农耕民族的长城防线。
所以,这种时候,长城防线就成了漏洞百出的防线,历史就陷入了宿命论,改朝换代就难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