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量贩,是一种美国特色,在中国极容易水土不服?
【本文来自《负面缠身的美国山姆大叔,狠狠拿捏了国内中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笑,我可以几乎肯定,作者没有在美国生活过,仅仅是坐在国内去脑补会员量贩的各种优缺点。
最后得出的“收割中产”的结论也很讨喜,很吸引流量,尤其是观网。可惜的是,结论是错的,给出的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也是错的。
会员量贩,是一种“美国特色,并适用于部分欧洲的商业模式”,他是“为美式生活方式配套的一环”,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都很容易水土不服。
这些要素提取出来,分别是“远郊居住、开车、大家庭”
最早的Costco成立于70年代,正是60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高速公路大发展,我们现在理解的“美式生活方式落地成熟的年代”时间上也对起来了。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你才是会员量贩的典型用户画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你都并不必须在会员量贩购物才有绝对优势。
此三者具有强关联性,经常同时出现。
因为远郊所以必须开车,家里人多去一次不容易,就要多买点。也只有开车你才能拉回来这么多东西。
中国人的典型生活状态与此完全相反:城市居住、不开车、小家庭
城市里开车不方便、不开车不能运回大量物资,小家庭也不需要大量的物资
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小中产去会员量贩都是智商税的由来”,不是全无道理。
明白了以上的背景,你就会自然而然推知:会员量贩在中国早晚要黄,即便不黄,也是在收入进一步提高后土地资源不紧缺的三四线和大农村反而可以普及,而不是在一二线城市。
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彻底黄了,中国的生育率目前来看是救不回来的,人口严重不足时,美式的“摊大饼”城市规划成本上不可行,必然是回归高度集约的立体钢铁森林。
会员量贩是跟中国基本面格格不入的一种商业模式,完全没有拯救的必要,就让美国人用真金白银吸取教训,慢慢离开即可。
作者提出的改进方向,根本都是没有瘙到痛点。“中产优越”并不是会员量贩的核心卖点,而是中国本身是10亿级别的国家,即便只有一小撮人符合美式生活特点,就足够在局部养活一些会员量贩店。
上海从14年暗地里搞“以房控人”开始,新开发的远郊小区容积率都超低,基本面上贴合了远郊开车这个特点(上海的会员量贩主要都开在嘉定闵行这些远郊地区)
中国人也善于因地制宜微改良商业模式,很多年轻人比例高的小区,搞“代购、拼单”即是这种接地气改进的体现——既然本身不是大家庭,我们为什么不用“拼单”的方式模拟出一个“大家庭”呢?
量贩店的便宜,主要是简化了购物过程中仓储、配置的环节数目,并靠量大跟供应商谈判。唯独不涉及的,就是商品本身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总之,所谓的“中产优越”并不是会员量贩能够在中国局部火爆的根本原因,基于预设立场的错误归因,对于正确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