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想火,却冲上了热搜
来源:InsGirl

人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不吝于把一切夸奖和赞美声送给这个年轻的女教师。
等到他们继续点进她的主页,却发现故事不仅如此:
这位乡村女教师视频里所展示的贫困乡村、落后的教育环境,揭开了中国近7000万留守儿童不为人知的隐痛。
而与此同时,她视频里所传达的快乐,也让乡村女教师的印象不再是刻板的悲情,新时期的留守儿童故事,会因为个体的改变,而发生一点点不同。

田雪洁的故事
破旧的乡村小学,未合上的窗户吹来九月的风。
河南的初秋已经开始有阵阵凉意,班里的小伙伴有人已经穿上了薄薄的长袖,田雪洁是不怕冷的那个,穿着粉色T恤,扎着漂亮的马尾,安静地坐在第一排。
这堂课是语文课,年轻的女教师正站在台上,用饱满圆润的语调,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大家学习拼音。
她的同桌大胖学得很认真,手和口并用起来,一边大声地朗读,一边用手划着四个声调,帮助自己更好的记忆。
9岁的她,还不知道这堂课的重要性。这要等她长大之后才会明白,如果她想要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拼音是她必须要浇灌的养分,也是她理解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
但她此刻没空想这些,因为这场游戏,她甚至没有参与的机会。她的小嘴微张,胖嘟嘟的小手想要拿起但又最终落定在桌子上。

● 图源@倩倩老师
即使已经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即使已经戴着助听器,但她还是听不懂老师的唇语。
这是身体的痛苦,也是内心的折磨。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长着和大家一样的身体,有着一样的个头,却还是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她想向世界倾诉她的悲伤,但更悲伤的是,她甚至没有办法发出一个完整的字音。

● 纪录片《听风的孩子》截图
田雪洁很悲伤,在中国,有接近2800万听障人士和她一样悲伤。
根据《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年)》显示,全球大约有11亿年轻人面临着听力受损问题。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人达到2780万,总人口占比1.99%,居五大残疾之首。
如果没有台上的那位老师,她的命运或许也继续沿着「前辈们」走过的路,在无声的世界里,不被期待地长大成人,又被迫隐藏在这光鲜亮丽世界的巨大褶皱里。
还好她是幸运的,无论之后会同行多久,这个年轻的老师为她的世界带来了一束光,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但她至少可以试着前往另外一条路,尝试成为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她用镜头记录了00后的童年
九月开学,又是一群小朋友哭着喊着不愿意上学的季节。
对于这一切,倩倩早已司空见惯。
她2012年从河南教育学院毕业,2017年通过招教考试,来到驻马店市新蔡县韩集镇小李庄小学参加工作,五年过去了,她已经迎来送往了四届一年级的小学生。
对付这些小朋友,倩倩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经验」。
比如班里有个小朋友叫「大胖」,一个看起来挺坚强的小男孩,每次去上课,都要拉着奶奶哭,跟奶奶拉扯到教室门口,死活都不愿意进来。

遇到这事儿,很多老师都头疼。但倩倩没在怕的,她不慌不忙拿出手机,直接拍下这一刻,大胖哭,她就陪着他一起哭,哭得比他还大声,用魔法打败魔法。这招管用,大胖马上止住了泪。
还有班里爱睡觉的小女孩,倩倩「对付」她的方式不是粗暴的扔粉笔头,或是直接点名叫醒,而是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剥了糖纸的棒棒糖,慢慢走下讲台,将糖果含在小女孩微微张开的小嘴里,用甜食唤醒找周公玩耍的小朋友。

如果说70、80、90后的童年是靠回忆拼凑出来的,那么00后的童年,可以直接打开一支视频回顾自己的「黑历史」。
有一天,「黑历史」盯住了一个尚未解锁的新面孔。
她叫田雪洁,是今年九月开学季新来的一个小女孩。在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在疯狂玩耍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倩倩的镜头扫到她时,她总是在学习,不是在认真看书,就是对着书上的拼音,默默抄写,用来抄写的五行拼音格,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而当镜头结结实实对准她时,她会露出茫然的神情,水汪汪的大眼睛朝向镜头,像是等待着某种指令。
倩倩和她说话时,她显得很木讷。
一长串的话,她只回答一两个字,「好」或者干脆就是点头。
这不是傲慢,是她患有听力障碍,听不见,也说不出来话。
听力障碍对其他家庭来说是厄运,但在田雪洁家里,却已经司空见惯。她有7个兄弟姐妹,除了她,另外两个也有听力问题。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母亲在家务农,全家的生计都要靠父亲在外面务工的收入。
数十万的人工耳蜗,是这个贫困家庭无法负担的重量。

● 田雪洁的家,图源@倩倩老师抖音
田雪洁今年9岁,倩倩的小女儿也是9岁的年纪。看到她,她总会想起自己的女儿。
她把田雪洁安排在第一排,讲台连着田雪洁的课桌,方便随时关注小女孩的动态。她自掏腰包购买文具,鼓励全班同学都要来和田雪洁说话。
课间的十分钟,她就用网友教她的办法,握住小女孩的手,让它贴近自己的喉咙,让小女孩用触摸的方式感受到来自身体里声音的震动。

● 图源@倩倩老师抖音
学习是很费力的。即使是1-10这样简单的发音练习,田雪洁都很难做到。Yi会发成Ri,4会发成10,如果不戳着耳朵听,你很难辨别她到底在说什么。但倩倩没有放弃,她继续调大了自己的音量,放慢自己的语速,她不着急,人生是马拉松,有的人就是会跑得慢一点。
课间十分钟,对于一个一天六节课的老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在繁忙的教学任务中找到可以休憩的空隙,短暂充电,然后投入下一个四十分钟。
但倩倩的这十分钟,很少留给自己。
因为田雪洁不是班里唯一需要帮助的孩子。在遥远、贫困的山村里,有太多需要关注的精神困境。

宝贵的课间十分钟
在倩倩视频主页里,有个#课间娱乐#的tag,专门记录她在课间的10分钟,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舞的视频。
有时候是有点技术含量的「手势舞」,需要小朋友跟着多媒体学习,一个一个记住动作。
有时候是随性的「群魔乱舞」,倩倩站在中间,小朋友跟着倩倩的动作有样学样。

没有专业的舞蹈服,更不会专业的姿势,课桌与课桌间的缝隙是他们唯一的舞台,虽然大多时候这些「舞者」都跳得七歪八扭,但并不妨碍她们的快乐。
她们有很多观众。除了隔壁班的小朋友,在互联网上,有9.5万的固定观众不定时点击她们的舞蹈视频,其中包括这些小朋友的家长。

倩倩所在的新蔡县,是一个刚结束脱贫摘帽的行政区域,小李庄,是离新蔡县城还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贫困乡村。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21年,河南外出流动人口达到1610万,位列全国第一。倩倩班里孩子的家长,也是这巨大人口数据里的一员。
为生计漂泊是成年人的被迫选择,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35岁的倩倩理解那些不得不与孩子分离的父母的艰难选择。同样的,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她也切身体会过缺少关爱小朋友的真实心理感受。
给班里孩子发苹果时,她意外发现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水果的小女孩,在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后,知道她长这么大连新衣服都没有穿过,于是她和小女孩悄悄定下约定,只要期末考试成绩有进步,就奖励她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后来考试还没来,她就忍不住把这个「礼物」送给小女孩,还多赠了一双大棉鞋。

有次快上课时,班里有个小男孩跑到倩倩跟前哭得泣不成声,原来是思念在外务工的爸爸,记忆里妈妈就已经不在了,去年照顾他的爷爷也已经去世,他和同样留守的奶奶相依为命。倩倩第二天就给他买了这个年纪孩子们最爱吃的汉堡薯条。
在不被关注的乡村里,记录在那一刻变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对于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来说,视频的出现弥补了他们未能参与孩子成长的遗憾。另一方面,对身处视频之中的小朋友来说,她为他们贫瘠的校园生活与情感世界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安慰。
在贫乏、无人看管的乡村环境里,被注视本身就是一种温度。

一个女教师构建的精神家园
贫乏,是小李庄小学的现实困境。
在倩倩从2019年发布的第一条视频至今,小李庄小学的外部环境似乎没怎么变过。
红色的学校外墙,在风吹日晒中不知道掉了多少块墙皮,一眼看上去是处处斑驳。

● 图源@倩倩老师
所谓的「操场」,其实是一块面积不大的空地,上面零星摆放着几张乒乓球桌,和两个篮球架,城里小学有的橡胶跑道,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
没有丰富的植物装点美丽校园,野生生长的蛇草莓都已经算是著名景点了。
下雨天是学生和老师的集体噩梦,教室里的灯总是不太亮,一到下雨,人的视线就会变得很差,读书写字,会有点吃力。
没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学生们在外面玩耍,不小心踩了水坑,整双鞋都要湿透。
物质的匮乏,还不是最可怕的。
带了四届学生之后,倩倩明显感觉乡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了。

在人口大省的河南,一所县城的学校里,平均一个班塞下80-100个学生不是什么稀罕事。
但在小李庄,加上老师,一共也才200人左右,在县城,这个数字还比不过一所私立学校的教职工人数。
大批生源正在争先恐后地往县城学校挤。因为县城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丰富的教学设备和更多元的文化兴趣活动。
而小李庄,甚至没有一个体育老师,美术和音乐更是想都不用想,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文和数学是他们课堂上的全部,英语课一个月只有一次。
有条件的家庭都走了,只留下倩倩班里的孩子。

这些「被剩下」的孩子,被迫陷入了一个莫比乌斯式的恶循环,贫穷和资源的匮乏紧密地绑在了一起,上升的通道几乎对他们关闭,学校墙面上的「勤奋创造奇迹,成功来自努力」这句话显得苍白又无力。
倩倩理解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她选择留下来。
在短视频平台,倩倩不吝于向网友展示她的工资条,月工资2500元,偏远补助500元,再加上班主任津贴400元,近三千元的工资,对于选择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并不算高,但对倩倩来说,她已经非常知足。

她从小是农民的女儿,河南新蔡县,既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绿油油、黄灿灿的麦田见证了她一路走来的青春岁月,以及诸多困窘的时刻。她生长在比如今更困窘的乡村环境里,因此眼前的一切对她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住宿环境,她不抱怨,而是积极地尽最大能力改造,自费六千千元动手修缮破旧房屋,在长满荒草的草丛里开垦荒地,种上可食用的蔬菜,渐渐把它变成一个温馨的小屋。
她的同事们也频繁在视频里亮相:「男神」刘老师是教龄几十年的资深教师,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每次午餐都要等学生吃完了,自己再去盛饭,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甘愿清贫。

和她差不多年纪的女同事,被倩倩称作「小李庄小学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因为这位老师的班里有一个腿摔骨折的学生,学生身体不便,老师就一口气把她背到三楼,来回四趟。
还有一个自带酒窝的「宋老师」,每回都是做手工擀面条,然后分享给周围的同事们,倩倩特别爱吃,怎么吃都吃不厌。
在这所越来越少人探访的乡村小学,倩倩怡然自得地建立起一座精神家园,守住自己,也守住这群孩子。

改变,正在发生
倩倩的短视频拍了三年,在影像画面中,一切好像没有发生变化,但又好像一切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倩倩的视频,成为了乡村世界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窗口。
借由影像的力量,小李庄小学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熟知,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获得了一定的捐助渠道,于是,教室里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好心人捐赠的空调,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和最直接的物质资助。

作为一个免费中介,倩倩架起了外界与这些家庭之间的桥梁,她整理,运输,将外界的爱心完整地交付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上,给无望的家庭带来希望。这是她在拍摄视频之初从未料想到的,也从不敢想象,但这一切正在真实地发生,未来仍将继续。
作为一个教师,她用她的双手与爱,成功托举了这些受伤、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同时,她也被孩子们温情地托住。
倩倩的课桌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摆上来自小朋友的「投喂」,田雪洁带来的两个崭新杯子,小胖带来的果冻,周宇晨同学的石榴,还有情感的「回馈」,天冷时大胖主动伸出的怀抱,课桌上出现的「老师妈妈」,和一张张日渐活泼的脸庞。

来到小李庄小学之前,倩倩无从预料乡村小学未来面临的「巨变」,不知道如何阻挡,也不知如何改变。
但事情总是做了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倩倩此刻不用想任何事。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上好她的课,用视频记录下孩子们或快乐或悲伤的瞬间,在他们需要鼓舞的时候,适时送上一个拥抱,愉悦自己,也治愈他人。
然后静待改变,一步一步发生。
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