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用于实战的部分被剥离?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76212”推荐,来自《中国武术的疑惑:实战,还是杂技?》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76212添加】
——武术用于实战的部分被剥离?
这种情况是有的,农业社会的中国,长期在儒家教化之下,侠以武犯禁,私斗不被提倡,而被禁止。再说什么叫武术呢?明朝的学舍文武兼修,而“武”不过是弓马骑射,跟点穴摧心掌之类神奇武艺没半点关系;建国后也有过一次剥离,将散手与套路分开。
——不论器械,散手实质上就是徒手搏击,与拳击、柔术、泰拳等本质上并无区别
因此,实际上依然有一个选材、训练和实战经验问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练习搏击,力量、灵敏、耐力及头脑都要求甚高,传言说旧时候师父择徒甚严,不是练武的材料,实在很难创造奇迹;再有训练,以前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民国时的太极名师杨澄甫,关起门自己训练,除了基础练习,木桩活桩一样都不少,功夫哪是练几趟太极套路就能出来的啊?简而言之,一则需要自己是那块材料,二则训练方式较为完备,才谈得上出些功夫。
顺便说一句,那个已经成为笑话的太极雷雷,一上擂台就退,基本肯定就没学到真东西,很早以前太极门中就有一句话叫“打死不退”,因为太极拳本是近身短打拳法,贴身沾衣才能发挥,(貌似近似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说的“绵张短打”),哪有一上来就退的道理?现在很多学太极拳的,压根不知道这句话……
——在中国,武术文化化了
太史公做《游侠列传》,带了一波节奏,唐代传奇,虬髯客、空空儿、聂隐娘又带了一波节奏,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大盛,剑仙、技击、侠情,以及后来港台武侠风再起,金庸古龙妥妥地又来一波节奏。此外,作为我国根脉文化之道家学说,其炼丹、中医诸学也为武侠文化化做出了贡献。
武术用于战阵之间,不能说全然无用,但也不宜高估,名震天下的少林僧兵也不是无敌,明朝年间遇上山东响马,在白衣军手中就吃过亏。而内家武当的名噪天下,实在与明永乐大帝将武当山作为供奉自己的道场不无关系(北方真武大帝)。
——一时没控制住,胡说几句,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