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让我笑出声的香港小学生
在我刚来香港的时候,曾经在一间辅导机构兼职过两年的时间。
在那里,我开始从一个亲子和教育的视角了解香港,也给我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
而在种种欢乐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他们机灵可爱的样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脑洞大开的作业,都曾令我笑出声。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有一天我刚到辅导机构,负责人就把我叫了过去,拿出一位同学的作业给我看。
我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这是通识科的作业,图片是费俊龙和聂海胜,问题是:“这两位太空人是谁?”
没想到,这位同学的答案是:“这两位太空人是成功做成太空人的人。”
负责人惊呼大无语,我则笑得哈哈哈。
给人一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感觉。
其实这题是要求同学上网搜寻资料之后解答的,他觉得太累了,就索性写了一段语无伦次的答案。
关于宽恕别人
有一份作业要求同学们讲述一件宽恕别人或者别人宽恕你的事情。
没想到一个可爱的男孩子是这样回答的:
“有一次弟弟在游戏里不小心打死我,我知道不小心,所以我宽恕他。”

我只能循循善诱:“这倒也的确是宽恕了别人。
但是写在作业上的答案最好还是引用一些积极向上的例子。
游戏里打打杀杀的事情,不适合作为例子。”
关于害怕
有位同学写文章叙述了自己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数学考到70分的故事。
为了展现自己过去数学学得不好,他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数学对我(来)说真的不容易。
有次妈妈叫我去买三斤菜和十二只鸡蛋,我竟然弄不清楚要找回多少钱。
我感到很害怕……”

我看了不禁笑出声,为什么算不清钱会感到很害怕?
不过还是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我就建议他不如改用“我感到很沮丧”这样的表达。

大家都知道写语文作文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书面语。
而香港因为大家讲惯了广东话,所以很容易有同学把一些口头语或者方言的表达写进作文里。
这个时候作为老师就要指出这些错误。
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暑假返乡探亲的文章。
第一段她是这么写的:“去年暑假,妈妈提议我们一家人到乡下四川探望公公和婆婆。”

这里就有三个地方不恰当地使用了方言的表达。
“乡下”在普通话语境里是“乡村、农村”的意思,而在粤语里则是“老家、家乡”的意思。
“公公和婆婆”在普通话语境里是已婚女子称呼自己丈夫的父母时使用的;
而在粤语里则是“外公和外婆”的意思。
所以短短的一句话,如果不使用合适的书面语,会导致读的人误解作者的意思。
因为香港的家庭大多是,要么不生孩子,如果生的话都会是二胎、三胎居多。
我很喜欢读他们写的作文,因为可以窥见他们兄弟姐妹间有趣的相处之道。
比如,一位同学在一篇记叙文里写道:
“一会儿后,妈妈去了买东西,我趁着妈妈不在吃了一块。
妈妈问:‘谁吃了我焗(烤)的饼干?’我说:‘是弟弟。’
妈妈不停的(地)骂弟弟,我感到很惭愧。
最后我跟妈妈说出真上(相)。妈妈不但原谅了我,还说我很诚实。”

所以我真的很相信有人说过的一句话:“孩子的眼光是直的,不会转弯。”
的确,从这些孩子笔下写出来的故事也是最真实的生活细节。
一帧帧兄弟姐妹间日常相处的片段都生动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还有一位孩子,他平时的作业就错误率很高,学习成绩也不太好。
所以有一次我对完他的作业,刚把他的作业放到他的桌上,他就抬起了头,眼里泪光闪闪地问我:是不是错光了?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孩子们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需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宽慰和理解。
所以我告诉他,其实这次也对了很多的题目,比上次有进步。
其实,我发现和这些孩子的相处不仅仅是一件很有趣、很欢乐的事情。
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给我的性格带来改变。
因为众所周知,成年人的世界里不只是欢乐,也会有许多灰暗的瞬间。
但是每次我一进到辅导机构,映入眼帘的都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和笑容满面的神情。
刚开始我会不解,心想,你们每天都有那么多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后来,我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也逐渐变得更加乐观开朗。
同时这段经历也很锻炼我的表达能力。
因为受限于小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很多道理和理论你不能用跟成年人沟通时的方法去讲述。
你需要把它转化成一种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转述给孩子们。
所以这对我的锻炼是很大的。
包括在为人处事方面,如果孩子们不配合你的教学,如果他们对做作业感到厌倦了;
这时你怎样去说服他们,怎样去劝导他们,这对我后面的工作其实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所以,有的时候,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试着去保持一种天真、乐观的心态。
会化解许多烦恼,解开许多心结。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